大氣本底濃度?
一、大氣本底濃度?
意思是:指大氣或水體中某物質基本混合均勻后的濃度,也稱為背景濃度。
本底濃度就是你在現狀監測時的河道(或湖泊、海洋等水域)的各類監測項目的濃度,比如水中的氨氮、總磷、COD、SS、PH等等。
氣體濃度檢測是在燃氣、石油、化工、冶金等存在易燃、易爆、毒性氣體的危險場所中廣泛運用。用每立方米大氣中污染物的質量數來表示的濃度叫質量-體積濃度,單位是毫克/立方米或克/立方米。
二、青藏高原夏季氣溫是高還是低啊?
青藏高原夏季氣溫相對較低的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吸收的地面輻射少;并且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地面溫度低,近地面氣溫也低。
青藏高原的氣候特點
由于其高度,青藏高原的空氣比較干燥,稀薄,太陽輻射比較強,氣溫比較低。由于其地形的復雜和多變,青藏高原上氣候本身也隨地區的不同而變化很大。總的來說高原上降雨比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響地球氣候的一個重要因素。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的考察表
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氣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使得南半球的水汽通過索馬里急流到達北半球之后產生繞流和爬坡的現象,一部分水汽繞
流至東亞地區產生東亞雨季降水,一部分在高原的熱力泵作用下匯聚到高原東南側產生降水。
位于中國青海的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監測表明,青藏高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年平均值已由1994年的360ppm(ppm:一百萬個空氣分子有一個二氧化碳)上升至2013年的395ppm,增加了10%。
三、大氣環境容量的基本屬性是什么呢?大氣環境容?
在一定的環境標準下某一環境單元大氣所能承納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許量。
大氣環境容量是指在滿足大氣環境目標值(即能維持生態平衡并且不超過人體健康要求的閾值)的條件下,某區域大氣環境所能承納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或所能允許排放的污染物的總量。前者常被稱為自凈介質對污染物的同化容量;而后者則被稱為大氣環境目標值與本底值之間的差值容量。它們的大小取決于該區域內大氣環境的自凈能力以及自凈介質的總量。若超過了容量的閾值,大氣環境就不能發揮其正常的功能或用途,生態的良性循環、人群健康及物質財產將受到損害。研究大氣環境容量可為制定區域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控制和治理大氣污染提供重要的依據 。
四、中國氣候變化趨勢?
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藍皮書》顯示,2020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1.2℃,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三個最暖年份之一。1951年至2020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上升速率為0.26℃/10年,明顯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0.15℃/10年)。
1961年至2020年,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年平均降水日數呈顯著減少趨勢,而年累計暴雨站日數呈增加趨勢;2020年,中國年累計暴雨站日數為1961年以來第二多。中國極端強降水事件呈增多趨勢,極端低溫事件減少,極端高溫事件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明顯增多,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登陸中國臺風的平均強度波動增強。北方地區平均沙塵日數呈顯著減少趨勢,近年來達最低值并略有回升。中國氣候風險指數呈升高趨勢,2020年中國氣候風險指數為1961年以來第三高值。
海洋變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2020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為1870年以來的第四高值,全球平均海平面為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中國沿海海平面為1980年以來的第三高位,較1993年至2011年平均值高73毫米。地表水資源方面, 2015年以來,中國地表水資源量轉為以偏多為主。此外,1960年至2020年,全球山地冰川處于消融退縮狀態,1985年以來消融加速;1979年至2020年,北極海冰范圍呈顯著減小趨勢。
近年來,全國整體植被覆蓋穩定增加,呈現變綠趨勢。2020年,中國年平均歸一化差植被指數(NDVI)較2000年至2019年平均值上升7.6%,為2000年以來的最高值。關鍵區域生態氣候穩步向好,2005年至2020年,西北地區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積呈減小趨勢;沙漠邊緣外延速度總體趨緩。
最新地球“診斷報告”怎么看?
專家從氣候系統多圈層解析《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1)》
8月4日,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1)》(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從大氣圈、水圈、冰凍圈、生物圈和氣候變化驅動因子等方面來揭示全球氣候變化最新狀況,可謂一份地球是否健康的最新“診斷報告”。
這份“診斷報告”怎么看,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解讀?本期特邀藍皮書副主編、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王朋嶺博士為這份報告“劃重點”——
大氣圈
中國升溫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強降水、極端高溫事件增多增強
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2020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2℃,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三個最暖年份之一。亞洲陸地表面平均氣溫比常年值(本報告使用1981-2010年氣候基準期)偏高1.06℃,是20世紀初以來的最暖年份。
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升溫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1951-2020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升溫速率為0.26℃/10年。1901年以來的10個最暖年份中,除1998年,其余9個均出現在21世紀。
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降水變化區域間差異明顯。1961-2020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5.1毫米。1961-2020年,江南東部、青藏高原中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降水增加趨勢尤為顯著。
高溫、強降水等極端事件增多增強,中國氣候風險水平趨于上升。1961-2020年,中國極端強降水事件呈增多趨勢,極端低溫事件減少,極端高溫事件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明顯增多;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登陸中國臺風的平均強度波動增強。1991-2020年,中國氣候風險指數平均值(6.8)較1961-1990年平均值(4.3)增加了58%。
水圈
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中國沿海海平面呈波動上升趨勢;青海湖水位持續回升
海洋變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海洋變暖在20世紀90年代后顯著加速。1990-2020年,全球海洋熱含量增加速率是1958-1989年增暖速率的5.6倍。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從1901-1990年的1.4 毫米/年,增加至1993-2020年的3.3毫米/年。
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202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為1980年以來的第三高位。
中國地表水資源量年際變化明顯,青海湖水位持續回升。20世紀90年代中國地表水資源量以偏多為主,2003-2013年總體偏少,2015年以來地表水資源量轉為以偏多為主。2020年,青海湖已達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水位。
冰凍圈
全球山地冰川處于消融退縮狀態,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明顯,北極海冰范圍呈減少趨勢
全球山地冰川處于消融退縮狀態,1985年以來山地冰川消融加速。2020年,全球參照冰川總體處于物質高虧損狀態,平均物質損失量為982毫米水當量。中國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阿爾泰山區木斯島冰川和長江源區小冬克瑪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趨勢,2020年物質損失強度均低于全球參照冰川平均水平。2020年,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東、西支末端分別退縮了7.8米和6.7米。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明顯。1981-2020年,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活動層厚度呈顯著的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厚19.4厘米。2004-2020年,活動層底部溫度呈顯著的上升趨勢,多年凍土退化明顯。
本世紀初以來,中國西北積雪區和東北及中北部積雪區平均積雪覆蓋率均呈弱的下降趨勢;青藏高原積雪區平均積雪覆蓋率略有增加,年際振蕩明顯。2020年,西北積雪區平均積雪覆蓋率為近5年最低。
北極海冰范圍呈減少趨勢。1979-2020年,北極海冰范圍呈一致性的下降趨勢,3月和9月海冰范圍平均每10年分別減少2.6%和13.1%;2020年9月,北極海冰范圍為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同期第二低值。
生物圈
中國植被覆蓋穩定增加,呈現變綠趨勢;中國不同地區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趨勢
2000—2020年,中國年平均歸一化差植被指數(NDVI)呈顯著的上升趨勢;2016—2020年,中國平均NDVI較2000—2019年平均值上升6.0%,為2000年以來植被覆蓋狀況最好的五年。
中國不同地區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趨勢。1963—2020年,北京站玉蘭、沈陽站刺槐、合肥站垂柳、桂林站楓香樹和西安站色木槭展葉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別提前3.4天、1.4天、2.3天、2.8天和2.7天。2020年,北京站玉蘭展葉期始期偏早15天,為有觀測記錄以來最早。
關鍵區域生態氣候穩步向好。2005-2020年,西北地區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積呈減小趨勢;沙漠邊緣外延速度總體趨緩。2000-2020年,廣西石漠化區秋季植被指數呈顯著增加趨勢,區域生態狀況趨于好轉。
過去30年中國海域的活造礁石珊瑚覆蓋率呈下降趨勢,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紅樹林面積呈先減少后增加的趨勢。2010年以來,南海珊瑚熱白化現象不斷出現,氣候變暖對南海珊瑚礁的影響逐漸凸顯。
氣候變化驅動因子
全球主要溫室氣體平均濃度均創新高,中國青海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二氧化碳濃度逐年上升
2019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的平均濃度分別達到了創紀錄的410.5±0.2ppm,1877±2 ppb和332.0±0.1ppb,依次為工業化之前水平的148%、260%和123%;2020年,全球主要溫室氣體濃度仍在持續上升。
1990年-2019年,中國青海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CO2濃度逐年穩定上升;2019年,瓦里關站CO2、CH4和N2O的年平均濃度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平均濃度大體相當。
中國區域大氣本底站氣溶膠光學厚度總體呈下降趨勢。
2020年是全球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三個最暖年份之一
1951-2020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平均每10年升高0.26℃
1901年以來的10個最暖年份中,除1998年,其余9個均出現在21世紀
2020年,北京站玉蘭展葉期始期偏早15天,為有觀測記錄以來最早
2020年,全球主要溫室氣體濃度仍在持續上升
1961-2020年,中國極端強降水事件呈增多趨勢
202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為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1980-202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2020年,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東、西支末端分別退縮了7.8米和6.7米
1979-2020年,3月和9月北極海冰范圍平均每10年分別減少2.6%和13.1%
2020年,中國西北積雪區平均積雪覆蓋率為近5年最低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