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工作有哪一些?具體做什么?
一、環境監測工作有哪一些?具體做什么?
環境監測分為水環境監測、大氣環境監測、土壤環境監測。主要做的事兒就是采集水、空氣、土壤樣品,然后分析所采集的樣品,得出樣品中污染物的含量,推算環境中污染物濃度,和環境質量標準值進行比較,對環境質量進行評價。
二、大氣環境質量主要監測哪些指標?
數據來源:每個地級市環境保護局的環境監測站都有一個或者多個監測點(點位處設置有PM2.5采樣器),一般設置在環保局樓頂,其他點位設置具體位置依情況而定的,數據就是來自這里。
這數據通常是指的PM2.5的日平均值,就是采樣時間一般大于20個小時每天。標準:目前只要發布PM2.5數據的城市使用的標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這個標準規定的是2016年才實施,但是文明城市和其他國家試點城市已開始使用此標準。措施:PM2.5超標國家近段時間以來采取的措施很多,例如關停環保不達標企業(主要是燃煤消耗量大、環保措施不齊全的),機動車道路灑水抑塵等。中國的環保形勢嚴峻,環保部門相對其他政府部門也是個弱勢部門,一個污染型項目領導說了必須上馬,環保部門也沒得辦法~不說 了,說多了就得被查水表。。。三、環境監測都學什么?
環境監測技術專業主要學環境保護概論、基礎化學、化學分析技術、儀器分析技術、環境法規、現代檢測實驗室管理、數據處理與統計、環境管理及大數據應用、水環境監測、大氣環境監測等課程。
1、專業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環境保護概論、基礎化學、化學分析技術、儀器分析技術、環境法規、現代檢測實驗室管理、數據處理與統計、環境管理及大數據應用。
專業核心課程:水環境監測、大氣環境監測、物理性污染監測、土壤和地下水監測、固體廢物監測、生物監測、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環境自動監測系統運營。
四、傳統環境監測目標是?
環境監測的目的從本質上說有三個方面:(1)執行有關環境保護法規和衛生法規,通過監測檢驗和判別工業排放物濃度或排放量是否符合國家標準,檢驗和判別環境質量是否達到國家標準的要求。(2)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環保設施能力,通過監測明了環保設施運行效果,以便采取措施和管理對策,達到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的目的。(3)為了開展科學研究或為環境質量評價提供依據.開展環境科學的研究或進行環境質量評價都需要通過環境監測提供必要的數據,來掌握污染物運動的規律性,探索自然、人類、社會之間的奧秘。
五、大氣質量監測布點原則是什么?
1.1調查
確定采樣點布設之前,應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其內容包括:
(1)對本地區大氣污染源進行調查,初步分析出各塊地域的污染源概況;
(2)了解本地區常年主導風向,大致估計出污染物的可能擴散概況;
(3)利用群眾來信來訪或人群調查,初步判斷污染物的影響程度;
(4)利用已有的監測資料推斷分析應設點的數量和方位。
1.2布設采樣點的原則和要求
(1)采樣點應設在整個監測區域的高、中、低三種不同污染物濃度的地方;
(2)在污染源比較集中、主導風向比較明顯的情況下,應將污染源的下風向作為主要監測范圍,布設較多的采樣點,上風向布設少量點作為對照;
(3)工業較密集的城區和工礦區,人口密度及污染物超標地區,要適當增設采樣點;城市郊區和農村,人口密度小及污染物濃度低的地區,可酌情少設采樣點;
(4)采樣點的周圍應開闊,采樣口水平線與周圍建筑物高度的夾角應不大于30°。
測點周圍無局部污染源,并應避開樹木及吸附能力較強的建筑物。
交通密集區的采樣點應設在距人行道邊緣至少1.5m遠處;
(5)各采樣點的設置條件要盡可能一致或標準化,使獲得的監測數據具有可比性;
(6)采樣高度根據監測目的而定,研究大氣污染對人體的危害,應將采樣器或測定儀器設置于常人呼吸帶高度,即采樣口應在離地面1.5~2m處;研究大氣污染對植物或器物的影響,采樣口高度應與植物或器物高度相近;連續采樣例行監測采樣口高度應距地面3~15m;若置于屋頂采樣,采樣口應與基礎面有1.5m以上的相對高度,以減小揚塵的影響。
特殊地形地區可視實際情況選擇采樣高度。
1.3采樣點的數目
采樣點的數目設置是一個與精度要求和經濟投資相關的效益函數,應根據監測范圍大小、污染物的空間分布特征、人口分布密度、氣象、地形、經濟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確定。
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規定,按城市人口數確定大氣環境污染例行監測采樣點的數目,祥見附圖。
1.4采樣點布點方法
(1)功能區布點法:一個城市或一個區域可以按其功能分為工業區、居民區、交通稠密區、商業繁華區、文化區、清潔區、對照區等。
各功能區的采樣點數目的設置不要求平均,通常在污染集中的工業區、人口密集的居民區、交通稠密區應多設采樣點。
同時應在對照區或清潔區設置1~2個對照點。
(2)幾何圖形布點法:目前常用以下幾種布設方法。
①網格布點法:這種布點法是將監測區域地面劃分成若干均勻網狀方格,采樣點設在兩條直線的交點處或方格中心。
每個方格為正方形,可從地圖上均勻描繪,方格實地面積視所測區域大小、污染源強度、人口分布、監測目的和監測力量而定,一般是1~9km2布一個點。
若主導風向明確,下風向設點應多一些,一般約占采樣點總數的60%。
這種布點方法適用于有多個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比較均勻的情況。
②同心圓布點法:此種布點方法主要用于多個污染源構成的污染群,或污染集中的地區。
布點是以污染源為中心畫出同心圓,半徑視具體情況而定,再從同心圓畫45°夾角的射線若干,放射線與同心圓圓周的交點即是采樣點。
③扇形布點法:此種方法適用于主導風向明顯的地區,或孤立的高架點源。
以點源為頂點,主導風向為軸線,在下風向地面上劃出一個扇形區域作為布點范圍。
扇形角度一般為45°~90°。
采樣點設在距點源不同距離的若干弧線上,相鄰兩點與頂點連線的夾角一般取10°~20°。
以上幾種采樣布點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使用,目的就是要求有代表性地反映污染物濃度,為大氣監測提供可靠的樣品。
六、環境監測主要學什么?
環境監測技術專業主要學環境保護概論、基礎化學、化學分析技術、儀器分析技術、環境法規、現代檢測實驗室管理、數據處理與統計、環境管理及大數據應用、水環境監測、大氣環境監測等課程。
七、大氣污染監測技術規范?
(一)位于各城市的建成區內,并相對均勻分布,覆蓋全部建成區;
(二)全部空氣質量評價點的污染物濃度計算出的算術平均值應代表所在城市建成區污染物濃度的區域總體平均值。區域總體平均值可用該區域加密網格點(單個網格應不大于2千米×2千米)實測或模擬計算的算術平均值作為其估計值,用全部空氣質量評價點在同一時期的污染物濃度計算出的平均值與該估計值相對誤差應在10%以內;
(三)用該區域加密網格點(單個網格應不大于2千米×2千米)實測或模擬計算的算術平均值作為區域總體平均值計算出30、50、80和90百分位數的估計值;用全部空氣質量評價點在同一時期的污染物濃度平均值計算出的30、50、80和90百分位數與這些估計值比較時,各百分位數的相對誤差在15%以內;
(四)各城市區域內國家環境空氣質量評價點的設置數量應符合附件二的要求。
(五)根據附件二,按城市人口和按建成區面積確定的最少點位數不同時,取兩者中的較大值;
(六)對于必測項目中存在年平均濃度連續3年超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20%以上的城市區域,空氣質量評價點的最少數量應為附件二規定數量的1.5倍以上。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