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科學專業就業前景怎么樣啊?
一、大氣科學專業就業前景怎么樣啊?
作為大氣科學專業的學生,我也對這個專業的就業前景做過很多研究,問過很多學長學姐以及一些導師的看法,現在的大氣科學專業的就業前景還是不錯的,基本上認真找肯接地氣的話都能找到工作,當然,這也是因為每年這個專業的應屆生比較少的緣故。
大氣科學主要就業就是氣象局了,想進氣象局的話學校主要是南氣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不過不像金融或信息科學之類的學科,各種名校和一般學校滿足各層次的學生,大氣科學除了南氣院這所最大的學校之外,第二集團包括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山大學都處在相似的分數段,拉不開大的層次差距。
現在數值預報取代預報員的趨勢很明顯了,我覺得學大氣科學進氣象局不是很有前途。待遇也上不去,除了近幾年氣象局下屬防雷部門的收入在當地可以達到中上以外,其他人員包括預報員都是當地平均工資水平。另外大氣科學專業畢業的發展方向如何、工作地點方面也很重要。
大氣科學次要就業就是科研機構了,從國家級到地區級、省級、各細分領域的研究所,比如中科院大氣所、氣科院,各種海洋、臺風、干旱氣象研究所。成績好,覺得自己適合做學問搞研究的可以考慮。不過做學問很枯燥,一定要自己有興趣、有能力才好選擇這條路。
再次就是一些機場的氣象站,有時會招人,待遇會不錯吧,我不十分了解,比較小眾。
這些就是我所了解的大氣科學專業的就業前景與建議,希望能夠幫到你。
二、2021最高國家科技獎得主獲獎事跡?
2021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洞察風云,只因祖國和人民需要。
寄語
今年,中國共產黨將迎來100歲生日。作為一名有著65年黨齡的老黨員,我祝愿黨領導祖國走向繁榮昌盛,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我知道,這條道路注定會非常艱苦,要克服很多困難,但我們必須堅定信念。我雖然已經85歲了,但將繼續心無旁騖做好科研,在有限的歲月里為黨、為國家多做一些事,多培養一些科研人才。
——曾慶存
2021年1月10日,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證書。走下領獎臺,他激動地說:“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黨和國家用心培養我,又給了我如此高的榮譽,我將竭盡所能,義無反顧,為祖國的氣象科研貢獻力量!”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今年已經85歲的曾慶存一直用《滕王閣序》中的這段名句勉勵自己:青燈伏案、洞察風云。
1935年,曾慶存出生在廣東陽江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曾明耀很重視教育,雖然生活艱難,但堅持著供曾慶存和哥哥讀書。兄弟倆品學兼優。1949年,陽江解放,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黨員為骨干的工作隊來到曾慶存的家鄉。“工作隊員鼓勵我們學生繼續好好念書,農民繼續好好種地,有困難可以隨時找他們。”曾慶存說,村里一名脾氣暴虐、游手好閑的“混混”,自此也開始變好,竟然扛起鋤頭下地干活了,這讓曾慶存對共產黨充滿了好感。
1952年,曾慶存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急需氣象科學人才。曾慶存入學后不久,北大物理系安排一部分學生改學氣象學專業,他毫不猶豫報名了。“我來自農村,知道天氣對農業的重要性。”臨近畢業,品學兼優的曾慶存被選派前往蘇聯科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學習。
1956年,轉入留蘇預備班前的一個晚上,曾慶存鋪開信紙,掏出藍色鋼筆,鄭重寫下了入黨申請書,“我出身農家,沒有黨,沒有新中國,我根本沒有上大學的機會。黨待我如同母親。我渴望她擁抱我。”回憶起當時的心境,曾慶存說:“我告訴黨組織,未來不論身在何處,我的心一直在祖國,會永遠跟黨走。”當年,他的入黨申請就被黨組織接受。
帶著堅定的信念,曾慶存來到蘇聯科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師從著名氣象學專家基別爾。他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白天上課,晚上還要跑去計算機房測試。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前蘇聯學習期間,曾慶存首創了“半隱式差分法”,是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數值天氣預報的方法,大幅提升了氣象預報的準確率。如今,基于原始方程的數值預報已成為全球氣象預報的主要方法。
學成后,曾慶存決定立即回國。踏上祖國大地的那一刻,他覺得無比踏實,寫下一首《自勵》詩:“溫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驅前。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
1970年,曾慶存被急調參加氣象衛星研制工作,他以最快的速度、最飽滿的熱情投入衛星工程和空間遙感研究。四年后,他發表長達30萬字的專著《大氣紅外遙測原理》,為利用衛星進行氣象監測打下了理論基礎。直到今天,這一理論都沒有過時。
曾慶存的研究,真正實現了“洞察風云”。憑借數值預報和氣象遙感技術的成功應用,如今,我國的氣象預報準確度、分辨率和精細化水平都已經位于世界先進行列。2016年,世界氣象組織授予曾慶存該組織的最高獎——國際氣象組織獎。2020年1月10日,他又摘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盡管已經站在大氣科學領域的學術高峰,85歲的曾慶存仍然堅守科研一線。在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科研樓的8層,曾慶存有一間大約20平方米的辦公室。只要身體允許,沒有出差,他肯定會來辦公室,看看青年科研人員的研究進度,聽聽他們的想法。他還帶著2名研究生,學生們的成長牽動他的心,“現在外界的誘惑太多,但是做學問真的要靜下心來,不能浮躁,要持之以恒。”他勉勵學生。
2007年起,曾慶存一直倡導并參與我國自主研制地球系統模式的工作。他說,每年氣候災害都會給我國帶來巨大損失,如果能實現對未來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遠氣候的預測,就可以為國家減少數以億計的人力物力和經濟損失。2011年,“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正式獲批建設。今年,這個“大科學裝置”就將在懷柔科學城投入試運行,“如果身體條件允許,到時候我想去現場看一看這個裝置。”曾慶存說。
三、大氣科學的前景如何?
前景不錯。
作為大氣科學專業的學生,我也對這個專業的就業前景做過很多研究,問過很多學長學姐以及一些導師的看法,現在的大氣科學專業的就業前景還是不錯的,基本上認真找肯接地氣的話都能找到工作,當然,這也是因為每年這個專業的應屆生比較少的緣故。
大氣科學主要就業就是氣象局了,想進氣象局的話學校主要是南氣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不過不像金融或信息科學之類的學科,各種名校和一般學校滿足各層次的學生,大氣科學除了南氣院這所最大的學校之外,第二集團包括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山大學都處在相似的分數段,拉不開大的層次差距。
現在數值預報取代預報員的趨勢很明顯了,我覺得學大氣科學進氣象局不是很有前途。待遇也上不去,除了近幾年氣象局下屬防雷部門的收入在當地可以達到中上以外,其他人員包括預報員都是當地平均工資水平。另外大氣科學專業畢業的發展方向如何、工作地點方面也很重要。
大氣科學次要就業就是科研機構了,從國家級到地區級、省級、各細分領域的研究所,比如中科院大氣所、氣科院,各種海洋、臺風、干旱氣象研究所。成績好,覺得自己適合做學問搞研究的可以考慮。不過做學問很枯燥,一定要自己有興趣、有能力才好選擇這條路。
再次就是一些機場的氣象站,有時會招人,待遇會不錯吧,我不十分了解,比較小眾。
這些就是我所了解的大氣科學專業的就業前景與建議,希望能夠幫到你。
四、中科院大氣所讀研好嗎?
讀研好。
碩士則有相當一大部分去了xx省氣象局、xx市氣象局。氣象局的核心工作是業務和值班(大概率是要值夜班)。此外,還要寫各種報告、學習各種文件。需要注意的是,氣象局是業務部門,并不是搞科研的地方,不具備搞科研的硬件軟件。中國氣象局下屬的一院八所倒是科研部門,除了一院即氣科院之外,其他八所的科研力量相對薄弱。
五、琚氏名人?
琚立銘
(公元1945~今),河南濟源人。著名地方公務員。1965年7月參加工作,196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華南師范大學函授中文專業。廣東省政協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八屆省政協常委。
琚存旭
(生卒年待考),著名律師。律師乾坤律師事務所主任,法學碩士,北京市十佳律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律師協會理事,北京市政府推薦的涉臺業務律師。
琚清林
(公元1938~今),河南濟源人。1961年畢業于武漢音樂學院聲樂系,分配至海軍南海艦隊文工團,任演員兼聲樂教員。1973年轉業到河南大學藝術系。曾任河南大學傳統音樂教研室主任暨民族聲樂研究室副主任,聲樂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聲樂學會副秘書長,中國伎音樂學會理事,河南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聲樂教育學會會長等。
琚行松
(公元1972~今),湖北黃梅人。著名化學專家。2000年7月畢業于南京化工大學化工學院。應聘唐山師范學院,創立了“唐山師范學院化工新材料與技術研究所”,并擔任所長。
琚成林
(生卒年待考),河南省老年攝影學會常務副會長。
琚平和
(生卒年待考),人民日報社人事局局長。
琚少文
(公元1940~今),安徽桐城人。高級經濟師。1966畢業于安徽財貿學院,任馬鞍山五交化公司總經理助理兼金百大廈書記。《預測》雜志社預測網絡成員。國家兵工部統計協會會員,市經濟協會、商經協會理事,省儲運協會常務理事,省《物流與安全》雜志編委。主要從事工、商企業管理工作。
琚建英
(公元1954~今),山西壺關人。著名基礎教育家。山西省壺關縣固村鄉因村小學中心校長,小學一級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她始終將"把愛心獻給每個學生,用愛心感化每個差生"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所帶班學習成績平均分達到83,7分,進入全區"雙優"班集體。
琚貽桐
(公元1956~今),女;北京人。著名基礎教育家。北京市西城區教研中心幼教研究室任主任,曾任北京市第八、九、十屆人民代表,北京市第十屆人大常委會教科委員會委員。1983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個人1984年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1991年被評為北京市特級教師。
琚建華
(公元1956~今),云南昆明人。著名氣象學專家。教授,博士。1978年2月~1982年1月,在云南大學讀本科。1982年2月~1984年12月,在中山大學天氣讀碩士研究生;1984年12月~1998年4月,云南大學地球科學系任教;1993年2月~1994年2月,英國里丁大學氣象系訪問學者;1998年4月~2002年4月,云南大學理學院院長。1996年8月~1999年9月,在中科院大氣所在職攻讀博士學位;1999年10月~2001年2月,美國海軍學院氣象系博士后;2002年4月至今,云南大學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
琚春華
(公元1962~今),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導師、教授,現任浙江工商大學科技處處長。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中國商業自動化標準化委員會委員,浙江省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杭州市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
琚宣文
(公元1963~今),安徽桐城人。著名地礦專家。畢業于中國礦業大學。碩士。高級工程師。兼任淮北市烈山區政協常委,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主要工作在煤炭生產、科研第一線。十五年來,對研究礦井地質、構造地質、煤層氣質及技術經濟等相關課題有獨到見解,特別是在復雜條件下通過礦井地質工作,獲得斷層與層滑構造組合形式,層滑構造微觀形成機制及層滑構造是引起煤層流變的主因等認識,并取得系列發展。處理過多項煤礦安全生產實際問題。參加兩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已通過鑒定,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完成的《海孜煤礦斷層層滑構造發育規律分析及其技術經濟效果》獲安徽省地質學會、煤炭學會專委會優秀成果二等獎。提出的《加強構造復雜塊儲量分析,提高采區回采率》等四項技術改進項目獲市局以上等級獎,其中一項還獲得安徽省十萬元以上的濟效果榮譽證書。根據煤礦生產實踐提出了一套處理、預報地質構造的方法——復雜構造整體分解綜合法、地質規律遞進預測法和地質工作循環反饋法。上述成果和方法已在實踐中產生直接經濟效益五百余萬元,并為礦井生產勘探資料合理解釋提供依據。1997、1998年分獲淮北礦區首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和優秀知識分子等稱號。先后在國家有關刊物及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其中《地質規律遞進預測是礦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等三篇論文入選《中國新時期社會科學成果薈萃》及《中國知識經濟文選》等書。個人辭條入選《中國當代科技專家大典》等辭書。
琚紅征
(公元1965~今),浙江蘭溪人。著名攝影家、畫家。蘭溪日報編輯、記者,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金華市美協會員,國畫以山水見長。
琚宜太
(公元1971~今),安徽桐城人。著名地質學專家。工程師、博士。第十九次南極科考隊隕石獵人隊隊長,現任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二局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州)副院長。
琚成星
(公元1992~今),山西太原人。非著名攝影師,2013年3月18日創立微諾攝影會館
六、大氣科學專業難度?
大氣科學是研究地球大氣系統的學科,涉及氣象學、氣候學、大氣物理學等領域。難度因個人而異,但一般來說,大氣科學專業具有一定的難度。
以下是一些可能增加大氣科學專業難度的因素:
數學要求:大氣科學需要運用數學方法進行建模和分析。對于一些高級課程和研究領域,可能需要具備較強的數學基礎,包括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等。
物理學知識:理解大氣動力學、傳熱傳質、輻射等基本原理需要一定的物理學知識。掌握這些概念和原理可能需要投入較多的學習和實驗實踐。
數據處理與計算能力:大氣科學涉及大量的氣象數據收集、分析和模擬。掌握相關的數據處理和計算機編程技巧(如Python、R等)對于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是必要的。
實地觀測和實驗室實驗:大氣科學的一部分研究需要進行實地觀測和實驗室實驗,可能需要面對復雜的實際環境和觀測技術。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