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海拔的變化,大氣壓的變化規律?
一、隨著海拔的變化,大氣壓的變化規律?
大氣壓力與高度有密切關系,即大氣壓力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在近海平面1000hPa附近,高度每上升約10m,氣壓降1hPa;在500hPa(5500m)附近,高度每上升約20m,氣壓降1hPa;在200hPa(12000m)附近,高度每上升約30m,氣壓降1hPa;它應用于航空上,用來決定飛機飛行的高度。
飛機上的高度表,就是以空盒氣壓計的氣壓高度換算出高度,作為高度表的標尺。
二、一天之中的大氣壓會變化多大?
一天之內的大氣壓變化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
1. 地球大氣的潮汐
也就是說大氣也會因為地球和月球的關系出現波動,從而密度出現變化。這個活動會導致某一地點的氣壓出現以24小時和12小時為周期的變化。在赤道最為明顯,幅度為幾個mbar,也就是一個大氣壓的千分之一左右。 而在極地可以忽略不計。 這種周期性變化是最可以預測和計算的一種;
2. 天氣情況
大氣壓和天氣有著緊密的相互影響的關系。 一般來說, 低壓和陰天,降雨天氣相關,溫度變化較小, 高壓和干燥晴朗的天氣相關,日氣溫變化較大。但是除非有極端異常的天氣,比如臺風過境,日氣壓的變化不會很大,也會在千分之一大氣壓的數量級。在有風暴經過的時候,氣壓變化可能達到0.1個大氣壓的數量級。
所以,在天氣情況相似,第一天和第二天同樣時間的大氣壓應該是比較相似的。
另外針對你的實驗,建議在室內再加一直比較精確的壓力表,這樣就可以計算容器內實際的壓力。還有實驗室要盡量保持室內的氣流穩定,比如不要經常關門開門,不要開風扇等等。
三、大氣壓都受哪些因素影響?
大氣壓的影響因素 大氣壓的變化還跟天氣有關。在不同時間,同一地方的大氣壓并不完全相同。我們知道,水蒸氣的密度比空氣密度小,當空氣中含有較多水蒸氣時,空氣密度要變小,大氣壓也隨著降低。一般說來,陰雨天的大氣壓比晴天小,晴天發現大氣壓突然降低是將下雨的先兆;而連續下了幾天雨發現大氣壓變大,可以預計即將轉晴。另外,大氣壓的變化跟溫度也有關系。因氣溫升高時空氣密度變小,所以氣溫高時大氣壓比氣溫低時要小些 大氣壓不是固定不變的。為了比較大氣壓的大小,在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科學家對大氣壓規定了一個“標準”:在緯度45°的海平面上,當溫度為0℃時,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叫做標準大氣壓。既然是“標準”,在根據液體壓強公式計算時就要注意各物理量取值的準確性。從有關資料上查得:0℃時水銀的密度為13.595×103kg/m^3,緯度45°的海平面上的g值為9.80672N/kg。于是可得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為P水銀=ρ水銀gh =13.595×10^3kg/m^3×9.80672N/kg×0.76m =1.01325×10^5Pa。 這就是1標準大氣壓的值,記為1atm。 在最近的科學工作中,為方便起見,有另外將1標準大氣壓定義為100kPa的,記為1bar。故現在提到標準大氣壓,也可以指100kPa。溫度、濕度與大氣壓強的關系:濕度越大大氣壓強越小 初中物理老師告訴我們:“大氣壓的變化跟天氣有密切的關系.一般地說,晴天的大氣壓比陰天高,冬天的大氣壓比夏天高。”對這段敘述,就是老師也往往不易說清,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可歸結為溫度、濕度與大氣壓強的關系問題。今談談自己的初步認識。 我們通常所稱的大氣,就是包圍在地球周圍的整個空氣層。它除了含有氮氣、氧氣及二氧化碳等多種氣體外,還含有水汽和塵埃。我們把含水汽很少(即濕度小)的空氣稱“干空氣”,而把含水汽較多(即濕度大)的空氣稱“濕空氣”。不要以為“干”的東西一定比“濕”的東西輕。其實,干空氣的分子量是28.966,而水汽的分子量是18.016,故干空氣分子要比水汽分子重。在相同狀況下,干空氣的密度也比水汽的密度大。水汽的密度僅為干空氣密度的62%左右。 應當說,由于大氣處于地球周圍的一個開放空間,而不存在約束其運動范圍的具體疆界,這就使它跟處于密閉容器中的氣體不同。對一個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來說,只要容器中氣體未達到飽和狀態,那么,當我們向容器中輸入水汽的時候,氣體的壓強必然會增加。而大氣的情況則不然。當因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使某區域中的大氣濕度增大時,則該區域中的“濕空氣”分子(包括空氣分子和水汽分子)必然要向周圍地區擴散。其結果將導致該區域大氣中的“干空氣”含量比周圍地區小,而水汽含量又比周圍地區大。這猶如在大豆中摻入棉籽時其混合體密度要小于大豆密度一樣,所以該區域的濕空氣密度也就小于其它地區的干空氣密度。這樣,對該區域的一個單位底面積的氣柱而言,其重量也就小于其它干空氣地區同樣的氣柱這也就告訴我們,大氣壓隨空氣濕度的增大而減小。就陰天與晴天而言,實際上也就是陰天的空氣濕度比晴天要大,因而陰天的大氣壓也就比晴天小。大氣壓一般表示為:1.01×10*5。 家用高壓鍋壓力一般在1.7×10*5(114C),或兼帶1.5×10*5(110C)、1.3×10*5(106C)。 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等條件下,地球上方大氣壓的值有所不同。本文擇取大氣壓的五種主要變化,做一些分析討論,供參考。
四、氣壓變化原理?
大氣壓形成的原因有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身的地心引力形成的。
地球的表面周圍覆蓋的一層厚厚的氣體加上自身有地球引力,大氣被“吸”向地球,從而形成了氣壓。氣體包圍著地球向地球進行靠近的過程中,不斷地向地球施壓,所以越是靠近地面處大氣壓力最大。這就是所謂的大氣壓
氣壓的年變化規律分三種
①大陸型:一年中最高值出現在冬季,夏季出現最低原因:與氣溫年變化相反
②海洋型:與大陸型相反,最高值出現在夏季,最低值出現在冬季;但年較差遠小于大陸型原因:由于海洋氣溫年變化很小,所以氣溫影響氣壓年變化很小;主要是夏天大陸氣溫比海洋高,氣壓低,空氣向海洋移動,氣壓高;而冬天空氣向大陸移動,氣壓低(地球空氣數為一定數)
③高山型:和海洋型一樣,原因:夏季由于大氣受熱,氣柱膨脹,使高山地面以上氣柱質量增加,而冬季冷空氣下沉,高山上的氣柱質量減少,氣壓低季風是由于大陸與海洋的差異形成的,夏天大陸容易形成低壓,海洋出現高壓,所以季風是由海洋吹向陸地,而冬天相反
五、壓強隨大氣壓的變化怎么變化?
壓強會隨著大氣壓的變化而變化。具體來說,當外界氣壓變小時,液面的內部氣壓就不會比外部氣壓要大,以至于液面升高,直至內外氣壓平衡相等;反之,當外界氣壓變大時,液面的內部氣壓就不會比外部氣壓要小,以至于液面降低,直至內外氣壓平衡相等。在海拔3000米以內,大約每升高10米,大氣壓減小100帕。簡單來說就是:海拔越高,氣壓越低。結合之前學過的沸騰知識,可以知道:海拔高,氣壓低,沸點低。這就是高原地區,必須使用高壓鍋才能把食物煮熟的原因。如需了解壓強隨大氣壓變化的更多信息,你可以補充相關背景后再次向我提問。
六、大氣壓每天會變化多少?
一天之內的大氣壓變化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
1. 地球大氣的潮汐
也就是說大氣也會因為地球和月球的關系出現波動,從而密度出現變化。這個活動會導致某一地點的氣壓出現以24小時和12小時為周期的變化。在赤道最為明顯,幅度為幾個mbar,也就是一個大氣壓的千分之一左右。 而在極地可以忽略不計。 這種周期性變化是最可以預測和計算的一種;
2. 天氣情況
大氣壓和天氣有著緊密的相互影響的關系。 一般來說, 低壓和陰天,降雨天氣相關,溫度變化較小, 高壓和干燥晴朗的天氣相關,日氣溫變化較大。但是除非有極端異常的天氣,比如臺風過境,日氣壓的變化不會很大,也會在千分之一大氣壓的數量級。在有風暴經過的時候,氣壓變化可能達到0.1個大氣壓的數量級。
所以,在天氣情況相似,第一天和第二天同樣時間的大氣壓應該是比較相似的。
另外針對你的實驗,建議在室內再加一直比較精確的壓力表,這樣就可以計算容器內實際的壓力。還有實驗室要盡量保持室內的氣流穩定,比如不要經常關門開門,不要開風扇等等。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