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層表面溫度?
一、大氣層表面溫度?
地球大氣組成中,78%是氮氣而21%是氧氣,再就是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及水氣。地球的表面包著一層“薄薄的”大氣層,在垂直方向上可以粗略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增溫層。在對流層(約從地表到12~18千米高處)內(nèi),愈往高處愈冷,大約每升高100米,溫度平均就下降0.65℃;而平流層(約10~50千米處)卻相反——愈高愈熱,每升高100米,溫度就增加0.4℃;而到了中氣層(約50~80千米處),溫度曲線又轉(zhuǎn)向了,隨著高度的上升,溫度愈低;而在“增溫”層
(80千米至400~500千米高處)中,顧名思義,高度愈高氣溫也愈高。
一千六百多度左右
二、大氣層的溫度是幾度?
大氣層對流層頂部約為-90℃,向上的平流層溫度也是緩慢降低,至最低的-110℃,然后由于大氣過于稀薄,空氣分子受陽光激發(fā),產(chǎn)生高速運動,使溫度上升,是最高3000度。
三、大氣層標準溫度?
大氣層(atmosphere)又叫大氣圈,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有氮氣,占78.1%;氧氣占20.9%;氬氣占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氣。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對流層在大氣層的最低層,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對流層的大氣受地球影響較大,云、霧、雨等現(xiàn)象都發(fā)生在這一層內(nèi),水蒸氣也幾乎都在這一層內(nèi)存在。這一層的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5~6℃。動、植物的生存,人類的絕大部分活動,也在這一層內(nèi)。因為這一層的空氣對流很明顯,故稱對流層。對流層以上是平流層,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wěn)定,大氣是平穩(wěn)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nèi)水蒸氣和塵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溫層,其溫度在-55℃左右。平流層以上是中間層,大約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這里的空氣已經(jīng)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氣的垂直對流強烈。中間層以上是暖層,大約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層最突出的特征是當太陽光照射時,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被該層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溫度升高,故稱暖層。散逸層在暖層之上,為帶電粒子所組成。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特殊的層,即臭氧層和電離層。臭氧層距地面20至30千米,實際介于對流層和平流層之間。這一層主要是由于氧分子受太陽光的紫外線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變成了臭氧。電離層很厚,大約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電離層是高空中的氣體,被太陽光的紫外線照射,電離成帶電荷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及部分自由電子形成的。電離層對電磁波影響很大,我們可以利用電磁短波能被電離層反射回地面的特點,來實現(xiàn)電磁波的遠距離通訊。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數(shù)千公里的大氣層。氣體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變得愈來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發(fā)現(xiàn)有稀薄大氣,有人認為,大氣層的上界可能延伸到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據(jù)科學(xué)家估算,大氣質(zhì)量約6000萬億噸,差不多占地球總質(zhì)量的百萬分之一,其中包括:氮78%、氧21%、氬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還有水汽和塵埃等。 根據(jù)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如溫度、成分及電離程度等),從地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和外大氣層。
四、地球大氣層是熱的嗎?有多少℃度?為什么物體從大氣層掉下來就會燃燒掉?
物體從太空進入大氣層會燃燒,這是因為物體與大氣有摩擦??焖傧侣涞奶祗w與空氣間產(chǎn)生的劇烈的摩擦在一瞬間可以達到數(shù)千攝氏度,這就是燃燒的真正原因。大氣層中存在一離子層,溫度達到1000攝氏度左右,但是此處空氣極其稀薄,幾乎不導(dǎo)熱,因而與天體燃燒沒有太大聯(lián)系。
它的高溫的確是因為太陽的輻射,當有太陽風暴產(chǎn)生時,溫度甚至可以達到2000攝氏度。
五、大氣層的溫度?
對流層頂部約為-90℃,向上的平流層溫度也是緩慢降低,至最低的-110℃,然后由于大氣過于稀薄,空氣分子受陽光激發(fā),產(chǎn)生高速運動,使溫度上升,通常說是最高3000度,但是由于此處分子寥寥無幾,通常的感性溫度概念已經(jīng)不適用了。
六、大氣層各層的溫度?
五層
1、散逸層(800 km~2000 km至3000 km),這里的溫度很高,可達數(shù)千度;大氣已極其稀薄,其密度為海平面處的一億億分之一。
2、熱層(80至85 km~800 km),又稱熱氣層,空氣極稀薄,而離子特別多。溫度相當高,且隨高度升高而溫度升高。
3、中間層(50 km~80至85 km),此層主要成分有臭氧、氧、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這些部分是由光化學(xué)作用引起之產(chǎn)物,故又稱:光化層。溫度隨高度上升而下降。
4、平流層(7至11 km~50 km),含有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線功能,保護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地表免于受陽光中強烈的紫外線致命的侵襲,又叫同溫層。因為在同溫層內(nèi)部的臭氧層有吸收太陽輻射的功能,在此層的氣溫會隨高度增加。
5、對流層(0 km~7至11 km),最接近地面的大氣層稱為對流層,平均高度約10公里。對流層高度隨緯度變化,在赤道最高約為15公里,極地最低約8公里。顧名思義,對流層是對流最旺盛的區(qū)域,也是天氣現(xiàn)象發(fā)生的地方。大氣中的水汽,約有80%存在于對流層,因此它也是蒸發(fā)、云、雨等最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區(qū)域。平均而言,對流層溫度隨高度降低,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約0.6℃。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xué)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quán)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quán)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