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的資源狀況
山西是煤炭型經濟,粗放型增長方式造成嚴重的結構型污染,一些地方甚至以犧牲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加之違法違規,環保資金投入不足,監管不嚴,使環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態日趨惡化。截止2005年,全省共有生產煤礦3826個,年生產能力5.1億噸。其中國有重點煤礦370個,鄉鎮煤礦3368個,在建礦井244處,建設規模1.5億噸。2004年原煤產量4.93億噸,占全國原煤產量的1/4以上,向省外銷售煤炭3.55億噸,占全國凈調出量的70%;出口煤炭4397萬噸,占全國煤炭出口總量的52%。 山西擁有全國十大煤種的全部品種,其中煉焦煤占四種,儲量約1600億噸,占全省煤炭探明儲量的58.1%。近年來,焦炭產業大幅度上升,總量失控,加之一些地區小土焦取締不徹底,形成處處點火,村村冒煙的局面,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與污染。嚴重的空氣污染使山西的塵肺病患病人數居全國第四位。20年中,全省累計排放的1743萬噸煙塵足足能覆蓋整個地球,山西人吸入了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兩倍的工業粉塵。由于S02的大量排放,使太原、臨汾等城市頻降酸雨,空氣質量全國最劣。據2001年中國環境公報,顆粒物濃度高的城市、S02污染嚴重的城市山西均榜上有名。在2004年國家環??偩止嫉娜珖廴咀顕乐氐?5個城市“黑名單”中,山西就有5個,其中臨汾、陽泉、大同排在前三名,長治、太原分列第20和21位。 ①水土流失面積大,危害嚴重。山西是全國水土流失面積最廣、強度最大、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其中西部呂梁山脈、東部太行山區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土石山區、黃土殘塬溝壑區一直是水土流失的重點治理工程。據調查,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38.2%,而山西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69%,占全省山區、丘陵區總面積的88%。全省111個縣(市、區)幾乎每個縣都有水土流失問題。近年來,一些城市也出現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黃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區一直是心腹之患,涉及晉、陜、蒙(三省區),總面積達19萬平方公里,其中山西境內3.13萬平方公里,占該區總面積的16%,集中分布在黃河沿線,涉及呂梁、忻州、太原、臨汾、運城6個市16個縣。每年平均向黃河、海河輸送泥沙4.56億噸。其中黃河流域輸送泥沙3.67億噸,占黃河泥沙總量的近1/4。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沖毀、農田破壞、水庫淤積、河道淤塞、生態失調。近20年來,水土流失累計損失為90億元。如若徹底治理恢復,約需810億元,兩項合計總損失為900億元。此外,水土流失已經成為山丘區一種漸進性且危害極大的自然災害,也成為全省山區農業生產落后、生存條件差和農民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森林破壞嚴重,原生植被早已蕩然無存,草地幾乎全部退化,恢復相當困難。森林嚴重破壞,致使生物多樣性也遭受嚴重破壞,一些物種滅絕,一些物種處于瀕危狀態。山西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積為1239.7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79.1%,天然草地資源原本比較豐富,但多年來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使草地大面積退化。退化面積約占草地總面積的95%以上,幾乎喪失了利用價值。據山西省林業建設規劃,要使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0%,今后15年需新增林地280萬公頃,約需經費720億元,草地全部恢復費用約需540億元。 ③土地荒漠化發展迅速,直接影響了農林牧業可持續發展。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壤鹽漬化三種現象統稱為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被認為是生態環境的綜合性危機。山西由于氣候干旱,再加上大風天氣多,在晉西北、晉西地區,土地沙質荒漠化發展很快,僅在晉西北沙化面積就有10064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積的6.4%,并以每年10米的速度向南擴展,近年來沙塵暴和揚塵天氣大為增加就是很好的例證。水資源和土地資源不合理利用是引起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全省現有土地鹽漬化面積537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中部各大盆地,占盆地面積的15%,鹽漬化土地面積還有擴大的趨勢。若從損失效益分析,沙漠化土地治理費用約需376.13億元,鹽漬化土地治理費用約需215.80億元。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