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拉煤車輛管控原因?
一、京津冀拉煤車輛管控原因?
京津冀對拉煤車輛的管控主要出于環保考慮,以改善空氣質量。近年來,該地區實施了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2020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的細顆粒物(PM 2.5)濃度比2016年同期分別下降了37.5%和35.1%,重污染天數分別減少了70%和65%。這些努力提高了人民群眾的藍天獲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但由于清潔燃煤集中供暖比例較低,散燒煤取暖使用量仍然較大。為了進一步減少煤炭污染,保障大氣環境質量,管控措施也在不斷加強。例如,某些地區因環保原因限制了特定時間段內給京、津、冀牌照的運輸車輛裝煤運輸。業內人士指出,這種汽運煤的限制對于鐵路來說是一大利好,但對于拉煤車司機們則帶來了挑戰。
總的來說,京津冀對拉煤車輛的管控是為了實現環境保護和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目標。
二、湖北12月份冷空氣持續多久?
湖北12月份的冷空氣預計會持續較長時間,具體時間難以確定。根據氣象預測,12月,影響我國的冷空氣過程主要有4次,出現的時間和強度分別是:上旬前期(偏強)、上旬中期(中等)、中旬前期(中等)、下旬中期(偏弱)。整體和歷年強度基本持平。此外,根據中國氣象局于12月1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11月發生6次冷空氣過程,頻次總體偏多。11月以來(11月1-29日),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0.4℃。預計12月,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霧或霾天氣。因此,湖北12月份的冷空氣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并且可能會伴隨著霧或霾天氣。建議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并關注天氣變化,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極端天氣情況。
三、今年為什么全國這么冷?
今年天氣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冷空氣活動頻繁:今年秋季全國平均氣溫為歷史同期最高,預測結果也顯示今年冬季大部分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然而,冷空氣間歇期,大氣擴散條件轉差,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和長三角等地可能出現霧和霾。
強寒潮過程影響:13日至16日有一次強寒潮過程影響我國,18日開始又有一股較強冷空氣,導致氣溫一降再降。
北極渦旋分裂:12月中旬以來,北極渦旋分裂為雙中心,分別位于格陵蘭島和西伯利亞上空。伴隨歐亞上空西風帶的劇烈扭曲,西伯利亞高壓異常增強,我國大部地區由前期盛行偏南風轉為偏北風,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驟降。
厄爾尼諾影響:厄爾尼諾背景下我國冬季氣溫總體偏暖,但階段性冷空氣活動較為頻繁,冷暖起伏比較明顯。
地面積雪:地面積雪造成的晴空反照率增加也使得后期回溫較慢。
因此,雖然預測今年可能是最暖年,但部分地區的實際氣溫要低很多。
四、京津冀禁止運煤嗎?
沒有禁止,實行管控
京津冀對拉煤車輛的管控主要出于環保考慮,以改善空氣質量。近年來,該地區實施了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2020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的細顆粒物(PM 2.5)濃度比2016年同期分別下降了37.5%和35.1%,重污染天數分別減少了70%和65%。這些努力提高了人民群眾的藍天獲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但由于清潔燃煤集中供暖比例較低,散燒煤取暖使用量仍然較大。為了進一步減少煤炭污染,保障大氣環境質量,管控措施也在不斷加強。
五、西安的霧霾到底是怎么來的?
西安的霧霾成因復雜,主要包括工業污染、地理環境因素和氣候條件等。首先,工業污染是西安霧霾的主要成因之一。西安的工業污染源主要來自重工業企業和微小工業污染源,如石油化工、煤炭礦山、冶金、機械制造等行業產生的廢氣、廢水、垃圾排放等。這些污染物在大氣中形成細顆粒物,是造成霧霾的重要因素。其次,地理環境也是影響西安霧霾的重要因素之一。西安地處汾渭平原斷陷盆地的西段,是喜馬拉雅山運動形成的一個新生代斷陷盆地。受山脈阻擋和背風坡氣流下沉作用影響,易形成反氣旋式的氣流停滯區,污染物匯聚后不易擴散。同時,關中地區風速有明顯減弱趨勢,不利于污染物擴散,導致污染物易堆積,助推了霧霾天氣的形成。此外,氣候條件也對西安霧霾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冬季采暖期,燃煤量大幅增加,使得大氣中的污染物濃度升高,加劇了霧霾天氣的形成。綜上所述,西安霧霾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了改善空氣質量,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推動綠色發展。
六、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計劃出臺標志著我國是第幾個成為?
第一個。
2013年,“大氣十條”——《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成為全球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家。
幾年來,在與霧霾交鋒的戰場上,我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累計完成散煤治理約2500萬戶,全國淘汰2400多萬輛黃標車、老舊車,229家鋼鐵企業6.2億噸粗鋼產能完成或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全面整治散亂污企業及集群,許多地方的鋼鐵、煤炭等落后產能被淘汰……
七、陜西省生態環境各部門職責?
(一)負責建立健全省級生態環境基本制度。貫徹執行國家生態環境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基本制度,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全省生態環境政策、規劃并組織實施,起草法規規章草案。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并監督實施省內重點區域、流域、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規劃和水功能區劃,組織擬訂全省生態環境標準和技術規范。
(二)負責全省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的統籌協調和監督管理。牽頭協調全省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和生態破壞事件的調查處理,指導協調地方政府對重大突發生態環境事件的應急、預警工作,牽頭指導實施全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協調解決有關跨區域、流域環境污染糾紛,統籌協調全省重點區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三)負責監督管理全省減排目標的落實。組織制定全省各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排污許可證制度并監督實施,確定全省大氣、水等納污能力,提出實施總量控制的污染物名稱和控制指標,監督檢查各地污染物減排任務完成情況,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
(四)負責提出省級生態環境領域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方向、省級財政性資金安排的意見,按省政府規定權限審批、核準全省規劃內和年度計劃規模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組織實施和監督工作。參與指導和推動全省循環經濟和生態環保產業發展。
(五)負責全省環境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制定全省大氣、水、土壤、噪聲、光、惡臭、固體廢物、化學品、機動車等的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并監督實施。會同有關部門監督管理全省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組織指導全省城鄉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監督指導全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監督指導全省區域大氣環境保護工作,組織實施全省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協作機制。牽頭組織實施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
(六)指導協調監督全省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組織編制全省生態保護規劃,監督對生態環境有影響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活動、重要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破壞恢復工作。組織制定全省各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制度并監督執法。監督全省野生動植物保護、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荒漠化防治等工作。指導協調和監督全省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生物技術環境安全,牽頭生物物種(含遺傳資源)工作,組織協調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參與生態保護補償工作。
(七)負責全省核與輻射安全的監督管理。貫徹執行國家核與輻射安全的政策、規劃和標準,研究擬訂省級地方性輻射安全法規和政府規章草案并組織實施,擬訂有關標準。牽頭負責全省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有關工作,參與核事故應急處理,負責輻射環境事故應急處理工作。監督管理全省核設施和放射源安全,監督管理核設施、核技術應用、電磁輻射、伴有放射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的污染防治。對全省核材料管制和民用核安全設備的設計、制造、安裝及無損檢驗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八)負責全省生態環境準入的監督管理。受省政府委托對重大經濟和技術政策、發展規劃以及重大經濟開發計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按規定審批或審查全省重大開發建設區域、規劃、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擬訂并組織實施全省生態環境準入清單。
(九)負責全省生態環境監測和信息發布。制定全省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和規范、擬訂相關標準并監督實施。會同有關部門統一規劃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站點設置,組織實施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溫室氣體減排監測、應急監測。組織對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狀況進行調查評價、預警預測,組織建設和管理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網和生態環境信息網。建立和實行生態環境質量公告制度,統一發布全省生態環境綜合性報告和重大生態環境信息。
(十)負責全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貫徹執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溫室氣體減排重大戰略、規劃和政策;擬訂并實施全省應對氣候變化及溫室氣體減排規劃和政策。
(十一)組織開展省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聯系協調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建立健全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組織協調省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根據授權對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生態環境保護決策部署情況進行督察問責。
(十二)統一負責全省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組織開展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檢查活動。查處全省重大生態環境違法問題。指導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和業務工作。負責省級生態環境領域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
(十三)組織指導和協調全省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制定并組織實施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綱要,推動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開展全省生態環境科技工作,組織生態環境重大科學研究和技術工程示范,推動全省生態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建設。
(十四)開展生態環境對外合作交流,研究提出我省參與國際生態環境合作中有關問題的建議,組織協調有關生態環境國際條約在全省的履約工作,參與處理涉外生態環境事務。
(十五)完成省委、省政府交辦的其他任務。
(十六)職能轉變。省生態環境廳要統一行使全省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切實履行監管責任,全面落實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和環境質量底線,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建設美麗陜西。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