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質量指數計算公式?
一、環境質量指數計算公式?
AQI計算公式:I=(I_hight-I_low)/(C_hight-C_low ) (C-C_low )+I_low
其中:I = 空氣質量指數,即AQI,輸出值;
C = 污染物濃度,輸入值;
C_low 小于或等于C的濃度限值,常量;
C_hight= 大于或等于C的濃度限值,常量;
I_low= 對應于C_low的指數限值,常量;
I_hight= 對應于C_hight的指數限值,常量
二、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的簡稱?
簡稱EI指數。
生態環境指數是指反映被評價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的一系列指數的綜合。
根據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將生態環境分為五級,即優、良、一般、較差和差,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大于或等于 75 為優,植被覆蓋度高,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系統穩定;55~75 為良,植被覆蓋度較高,生物多樣性較豐富,適合人類生活;35~55 為一般,植被覆蓋度中等,生物多樣性一般水平,較適合人類生活,但有不適合人類生活的制約性因子出現;20~35 為較差,植被覆蓋較差,嚴重干旱少雨,物種較少,存在明顯限制人類生活的因素;小于 20 為差,條件較惡劣,人類生活受到限制。。
三、單因子環境質量指數計算公式?
8.3 評價方法與評價模式 8.3.1 單因子評價模式 式中:Pi—某污染因子的污染指數即單因子污染指數; Ci—某污染因子的實測濃度*; Cio—某污染因子的評價標準; 注: 若采表底層樣,注: 帶*為表、底層平均濃度。 根據溶解氧的特點,采用萘墨羅(N.L.Nemerow)的指數公式計算溶解氧污染指數。 式中:Pi—溶解氧的污染指數; Ci—溶解氧的實測值*; Cio—溶解氧的評價標準; Cim—本次調查中溶解氧的最大值。 注: 若采表底層樣,注: 帶*為表、底層平均值 根據pH的特點,pH的評價模式如下: 其中: 式中:SpH—pH的污染指數; pH—本次調查實測值*; pHsu—海水pH標準的上限值; pHsd—海水pH標準的下限值。 注: 若采表底層樣,注: 帶*為表、底層平均值 8.3.2 生物多樣性指數(H/)法 生物多樣性指數(H/)(Shannon-Weiver種類多樣性指數)按下式計算: 式中:H/―站位或海域浮游植物的種類多樣性指數; S—站位或海域浮游植物種類數; Pi―第i種的細胞個數與總細胞數的比值。 8.3.3 營養指數(E)法 營養指數(E)按下式計算: E=COD×無機氮×活性磷酸鹽×106/4500………………………………………(5) 上式單位以mg/dm3表示。 8.3.4 有機污染評價指數(A)法 有機污染評價指數(A)按下式計算: A=COD/COD0 + DIN/DIN0 ― DO/DO0………………………………………(6) 式中: COD——水體的化學需氧量的實測濃度 DIN——溶解態無機氮的實測濃度 DIP——溶解態活性磷酸鹽的實測濃度 DO——溶解氧的實測濃度; COD0、DIN0、DIP0、DO0分別為水體的上述各項指標的評價標準, 其中: COD0=3.0mg/L; DIN0=0.10mg/L; DIP0=0.015mg/L; DO0=5.0mg/L。 8.3.5 營養狀態質量指數(NQI)法 營養狀態質量指數(NQI)按下式計算: NQI=CCOD/C/COD + CT-N/C/T-N + CT-P/C/T-P ………………………………………(7) 式中: CCOD——水體的化學需氧量的測量濃度; CT-N——總氮的測量濃度; CT-P——總磷的測量濃度; C/COD、C/T-N、C/T-P分別為水體的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的評價標準。 其中: C/COD=3.0mg/L; C/T-N=0.6mg/L; C/T-P=0.03mg/L; 注 1:單因子評價模式用于水質和沉積物環境化學要素評價。 注 2:8.3.1~8.3.5項分析結果以附錄K的規定匯總。 8.4 評價指標 8.4.1 污染指數 8.4.1.1 單因子污染指數 以單因子污染指數1.0作為該因子是否對環境產生污染的基本分界線,小于0.5為水域或沉積物未受該因子沾污;介于0.5~1.0之間為水域或沉積物受到該因子沾污;大于1.0表明水域或沉積物已受到該因子污染。 8.4.2 營養指數(E) 如E≥1,則水體呈富營養化狀態。 8.4.3 有機污染評價指數(A) 用有機污染評價指數評價海域質量狀況參見表5評價。
四、低層大氣和大氣區別?
低層大氣指的是海拔在25千米以下的地球大氣層。包括對流層和平流層中下部。低層大氣所含空氣占整個地球大氣層超過百分之80以上,對天氣和氣候有直接的影響。所含空氣占整個地球大氣層超過百分之80以上,對于天氣和氣候有直接的影響。由干潔空氣、水汽和雜質三部分
大氣
包圍地球的空氣稱為大氣。象魚類生活在水中一樣,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大氣的底部,并且一刻也離不開大氣。大氣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類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環境。它的狀態和變化,時時處處影響到人類的活動與生存。大氣科學是研究大氣圈層的一門科學。它研究大氣的具體情況,包括組成大氣的成分、這些成分的分布和變化、大氣的結構、大氣的基本性質和主導狀態的運動規律。
五、大氣分類?
在由多種氣體組成的大氣當中,可歸納為恒定的、可變的和不定的3類組分。像大氣中的氮、氧、氬以及微量的氖、氦、氪、氙、氬等稀有氣體,都是大氣中的恒定組分。在近地表大氣中,這些氣體組分的含量幾乎是可以看做不變的。大氣的可變組分主要是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等。
六、大氣原理?
以下是大氣原理是指大氣層中的物理、化學和動力學規律,以及大氣與地球其他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大氣層是因重力關系而圍繞著地球的一層混合氣體,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
大氣層可以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外層。每層都有其獨特的特征和性質。例如,對流層是地球上最常見的大氣層,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天氣現象。
七、高層大氣屬于大氣層嗎?
高層大氣屬于大氣層
高層大氣,是指地球大氣開始電離(約60千米)以上的大氣區域。對于高層大氣起始高度的劃分不盡一致,如有人把探空氣球可上升到30千米高度作為高層大氣下限,也有人把中間層頂(約80千米)以上的大氣區域稱為高層大氣。高層大氣上界的層狀結構已不明顯,由于收到太陽輻射的緣故,高層大氣粒子速度很高,這些大氣粒子有可能克服地球引力的束縛而逃離地球大氣層,而宇宙空間的氣體粒子也有可能進入高層大氣。
大氣層(atmosphere),是氣象學專業術語,是因重力關系而圍繞著地球的一層混合氣體,是地球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
八、大氣酸化的原因在于大氣?
大洋酸化的原因,在于大氣二氧化碳的增加。海洋過量吸收人為排放入大氣的二氧化碳,源源不斷供應著海水中碳酸向生成多余H+方向發生,過量增加二氧化碳,改變了海水碳酸鹽系統緩沖能力。
海洋酸化即海水由于吸收了空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導致酸堿度降低的現象。酸堿度一般用pH值來表示,范圍為0-14,pH值為0時代表酸性最強,pH值為14代表堿性最強。蒸餾水的pH值為7,代表中性。海水應為弱堿性,海洋表層水的pH值約為8.2。
九、大氣污染物的大氣自凈?
污染物可以通過大氣的自凈能力,使濃度降低到無害的程度。大氣的自凈作用主要是物理作用(擴散、沉降),其次是化學作用(氧化、中和等)和生物學作用(植物吸收等)。
(1)擴散作用:當氣象因素處在有利于污染物擴散的狀態下,而且污染物的排出量并不非常大時,擴散作用的效果是很好的。一方面能將污染物稀釋,另一方面可將一部分污染物轉移出去。
(2)沉降作用:依靠污染物本身的重力,由空氣中逐漸降落到其他環境介質中(水、土壤)。直徑大的顆粒,可以自行降落。直徑小的顆粒或氣態污染物可以吸附在大顆粒上共同降落,也可由若干小顆粒聚集成大顆粒而降落,使大氣中的濃度降低。例如塵土也可被雨雪水沖洗降到地面,使大氣清潔。
(3)氧化作用:大氣中的氧化合物或某些自由基可以將某些還原性污染物氧化成有毒的或無毒的化合物。例如C0能氧化成C02。
(4)中和作用:例如大氣中的SO2可以與氨或堿性灰塵起中和作用。
(5)植物吸收作用:有些植物能吸收某些污染物,從而凈化了空氣。
十、大氣厚度與大氣密度的區別?
大氣層是氣象學專業術語,是因重力關系而圍繞著地球的一層混合氣體,是地球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從地面到大氣層的距離就叫做大氣厚度。大氣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大氣密度是指單位體積大氣中含有的空氣質量或分子數目。 前者稱質量密度(簡稱密度),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后者稱分子的數密度,單位為m3。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