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生態建設方面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1,高度重視,加大投入力度
要改善生態環境,投資是必不可少的。以山西為例,山西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生態問題已明顯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近幾年,山西政府高度重視林業工作,將造林綠化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
每年拿出500萬元重獎造林綠化先進單位。近年來山西全省每年用于造林綠化的資金高達近百億元,造林綠化的成果十分顯著。因此,各地政府應提高重視度,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力度,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2,完善法規制度
完善的法律體系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力保障。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強調了通過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盡管我國在30余年中已經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多層次,多領域的法律法規體系,
但依然存在著一些不適應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為此應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要求,構建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法律體系,實行最嚴格的保護、賠償、責任追究等制度,用法規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3,加強節能減排,優化產業及能源結構
為達到國家關于節能減排的指標,部分地區曾采取“指標性停電”的做法,例如2010年9月1日,河北安平縣政府辦公室發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有序限電的通知》中規定,安平縣將每3天停電22小時。這樣的“節能減排”措施給百姓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
且易帶來其他問題。要真正實現節能減排,應當從優化產業及能源結構做起,一方面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產業改造升級。另一方面要優化能源結構,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費,更多的采用風力發電,水力發電,
生物能源等清潔能源。據一項針對南海北部的勘測顯示,那里的可燃冰儲存量達我國陸上石油總量的一半左右,
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已經完成對可燃冰開采特性的初步研究,如能對其進行科學開采與正確利用,廣東將告別能源短缺的日子,迎來能源富足并可向其他省份輸出能源的新局面。
4,發展科學技術
我國育種專家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大幅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從而為減少農作物面積進而增加森林覆蓋面積提供了可能,由此可見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地熱能、太陽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發展都依賴先進的科學技術。綠色科技促進了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環境污染的治理還有人們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因此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尤為重要。
5,因地制宜,大膽創新
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自然恢復為“主”,當然也有需要主動出擊,人為修復的時候。例如寧夏西、北、東三面分別被騰格里、烏蘭布和毛烏素三大沙漠包圍,
土地荒漠化十分嚴重,若不主動出擊,沙進人退,根本保不住現有的綠地。寧夏在長期治沙實踐中因地制宜,創造了許多獨特而有效的沙漠化防治技術,
如用麥草設置方格狀沙障固沙造林技術,喬木、灌木、草木結合固沙技術,楊柳樹的鉆孔深栽造林技術等等。這些正確獨特的治理措施使寧夏成為中國少數幾個實現沙漠化逆轉的省份之一。
6,實事求是,切忌只做表面功夫
說起生態建設,自然會想到植樹造林,而有的地方卻是“年年種樹只見數,歲歲造林仍是零”。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1999-2011年間,全國造林6643.36萬公頃,約是40個北京市面積;也有人說:如果按照每年植樹節各地上報的數字相加來看,
我們國家把城市街道、公路,甚至江河湖海面積都算上,都已經栽上兩遍了??梢娔切┢恋臄底种?,根本沒有幾成能夠真正代表確實存在的森林。植樹造“零”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科學管理,種樹時沒有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
沒有采取合適的種植方法,種樹后無人管理等因素造成樹木成活率低,另一方面則是重視程度不足,僅僅是走形式主義,做表面功夫。在杭州植物園里,有一片“明星林”。
1、“十一五”規劃首次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十二五”規劃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
根據當前資源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在繼續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消耗強度雙控的基礎上,水資源和建設用地也要實施總量和強度雙控,作為約束性指標,建立目標責任制,合理分解落實。
2、關于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
經過長期發展,我國耕地開發利用強度過大,一些地方地力嚴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嚴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
3、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國家可以根據財力和糧食供求狀況,重點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試點,安排一定面積的耕地用于休耕,對休耕農民給予必要的糧食或現金補助。
4、關于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生態環境特別是大氣、水、土壤污染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是“十三五”時期必須高度重視并切實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
擴展資料: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黨全社會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上升到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系共產黨執政地位的戰略高度。
2、以較為薄弱的生態條件支持了40年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形成了總體較低環境代價的現代化模式。
3、加入了一些國際環境條約協定,給發展中國家環境保護提供資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生態安全和人類可持續發展承擔相應責任,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好評。
4、全國自然環境生態水平總體提高,國土綠化面積增加近一倍,森林質量提高;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續減少,土地荒漠化、沙化整體上得到初步遏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改革我國環保管理體制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