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的原則?
環境監測的原則?
環境監測實質上是一項政府行為,因此環境監測具備了政府機關及其直屬行政事業和科研事業單位的主體要素、行使職權的只能要素和依法實施并產生法律效果行為的法律要素。
環境監測的原則:
1、依法強制性:
環境監測部門對污染源的監測、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監測、污染事故監測、污染糾紛仲裁監測等都具有法定強制執行的特點。
2、行為公正性:
環境監測為政府環境決策和社會服務提供準確可靠的監測數據。
3、社會服務性:
環境保護是社會公益事業,環境監測具有為改善環境質量服務的職能,是環境保護中的基礎性工作。
4、任務服務性:
環境監測具有為環境管理服務的職能,其任務主要是由各級環保局下達。?
環境監測的目的主要是預防和遏制重大污染事故的發生,為環境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學數據,從原則上講要保證提供數據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在重大的環境突發狀況中能為決策層提供應急解決方案
環境監測的簡介
環境監測是通過對人類和環境有影響的各種物質的含量、排放量的檢測,跟蹤環境質量的變化,確定環境質量水平,為環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礎和保證。簡單地說,了解環境水平,進行環境監測,是開展一切環境工作的前提。
環境監測通常包括背景調查、確定方案、優化布點、現場采樣、樣品運送、實驗分析、數據收集、分析綜合等過程。總的來說,就是計劃-采樣-分析-綜合的獲得信息的過程。
50 年代,即早期的環境監測主要采用分析化學的方法對污染物進行分析,但由于環境污染物含量低(通常是ppm或ppb級別)、變化快,實際上是分析化學的發展,被稱為污染源監測階段。從 60 年代起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污染不僅包括化學物質的污染,也包括噪聲污染;不僅包括污染源的監測,也包括環境背景值的監測,環境監測的范圍擴大,手段更多,這個階段被稱作環境監測階段。進入 70 年代,環境監測技術進入自動化、計算機化,發達國家相繼建立全國性的自動化監測網絡,這個階段被稱為自動監測階段。
環境監測的主要手段包括物理手段(對于聲、光的監測),化學手段(各種化學方法,包括重量法,分光光度法等),生物手段(監測環境變化對生物及生物群落的影響)。
按照監測對象,環境監測分為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巖拿兩種。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按照2015年8月12日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堅持全面設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生態環境監測新格局。其中,突出生態環境監測與監管執法聯動是一項重要部署。
《方案》提出的“利用生態環境監測結果考核問責政府環保責任落實情況,依托重點排污單位污染源監測建立監測與執法相結合的快速響應體系,實現監測與監管有效聯動”,針對的就是當前監測與監管結合不緊密、對追究各級政府和企業相關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支撐不足的問題。
“監測和監管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支撐和手段?!贬槍θ藶楦蓴_采樣裝置,隨意篡改監測數據;擅自修改自動監測設備設置,干擾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等環境監測數念棗沖據造假現象,《方案》提出,各級環境保護部門要加大監測質量核查巡查力度,嚴肅查處故意違反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行為。黨政領導干部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按照《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規仔殲定嚴肅處理。
環保部推動監測事權上收工作,國家環境監測網絡運行機制改革已取得實質性進展。環境監測事權的上收,有利于避免個別地方政府受考核評比等行政干擾對監測數據進行造假,保障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全局性,增強監測數據的科學性、權威性。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