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常規分析指標的項目參數
懸浮在大氣中的液體或固體微粒的總稱。一般用濃度表示,單位為毫克(或微克)每立方米。總懸浮顆粒物的測定采用重量濃度法。測定時用抽氣泵使空氣以一定流速通過濾膜,空氣中的顆粒物就被阻留在濾膜上。根據抽氣的流速和時間,計算被采集空氣的體積,根據采樣前后濾膜的重量差,計算懸浮顆粒物的總重量,從而求出大氣中顆粒物的濃度。
在國際上,重量濃度法有大流量和小流量兩種采樣法。中國以小流量法作為測定大氣中顆粒物的試行標準法。懸浮顆粒物中,粒徑小于10微米的顆粒物稱為飄塵,它能在大氣中長期懸浮而不沉降,并能隨呼吸進入人體。測定飄塵需用特殊的儀器,如分級采樣儀器、壓電晶體法飄塵測定儀等。 又稱總烴,一般指含有1~8個碳原子的烴類物質。中國采用氣相色譜法測定大氣中的總碳氫化合物,其原理是使空氣樣品在載氣流中,通過空心阻力柱后,進入氫火焰離子化鑒定器進行測定。空氣中總碳氫化合物的濃度,以甲烷的濃度(毫克/米3)計量。按THC(毫克/米3)等于米C甲標×h樣/h標式進行定量計算。式中C甲標為標準氣中的甲烷含量(毫克/米3);h標是標準氣中甲烷信號的峰高值;h樣是被測樣品氣中總碳氫化合物信號的峰高值。
目前對光化學煙霧生成機理的研究表明,總碳氫化合物中的烯烴是引起光化學煙霧的重要因素。因此,常用氣相色譜法分別測定總碳氫化合物和甲烷烴,然后求得兩者之差,作為烯烴的含量。
近年來發展的自動進樣、分離和檢測的色譜儀,可自動連續監測大氣中的總碳氫化合物、甲烷、烯烴、一氧化碳,取得監測頻率為每5分鐘或10分鐘一次的連續測量數據。 指大氣中粒徑大于10微米的固體顆粒。降塵量通常用單位時間內、單位面積上沉降的固體顆粒的重量表示。
降塵采樣可分長期(如連續一個月)采樣和短期(如連續一周以內)采樣。長期采樣用集塵罐收集降塵,短期采樣用培養皿或鋁薄板等收集降塵。長期采樣法又分為干法和濕法。世界各國主要采用長期采樣法。中國采用長期采樣法中的濕法。采樣時,集塵罐放在1.5米高的支架上,再將支架置于距地面高5~15米的地方。測定時,將集塵罐收集的樣品溶液倒入蒸發皿,蒸干后在105℃條件下干燥一小時,再放入硅膠干燥器中,冷卻一小時,稱重。降塵量按公式M=K(W1-W2)/S進行計算。式中M為降塵量【噸/(公里2·月)或克/(米2·月)】;W1為樣品和蒸發皿總重量(克);W2為蒸發皿重量(克);S為集塵罐罐口面積(米2);K為30天與實際采樣天數的比例系數。 降塵量的測定,可以定量得知空氣中降塵的污染程度和危害情況。在評價某地區由降塵造成污染的程度時,可以將各監測點所測的降塵量進行統計處理。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