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公司怎么注冊?
一、土壤修復公司怎么注冊?
憑單位介紹信丶公司房屋資料、法人印章丶士壤修復第三方檢測報告等。
二、土壤污染修復技術的概述
本文將著重介紹近年來國內外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并探討中國土壤修復技術研發的重點,以促進土壤修復科學技術的發展。
三、受重金屬污染的泥土要如何修復
什么是土壤修復???(1)改變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態或同土壤的結合方式,降低其在環境中的可遷移性與生物可利用性;
(2)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質的濃度。
未來土壤修復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覆蓋全產業鏈、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大型修復企業早已存在,但高水平專業化、精細化服務的企業還不多,如果土壤修復企業在不斷提升綜合能力的同時,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修復材料、裝備、工藝,是立于不敗之地的核心競爭力。
中地凈土擁有中國地質礦產研究院陳明教授獨家研發的礦物微膠囊技術,可以高效、長久的穩定土壤重金屬,把重金屬從有害狀態轉化為無害狀態,使得重金屬不能進入植物根系,從而大幅度降低農產品中的重金屬含量。
四、簡述我國土壤污染的現狀
土壤污染日益嚴重,致使大量農作物質量降低,甚至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對人類健康造成了極大威脅。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化肥和農藥不合理的使用 據統計,我國每年化肥的使用量已經超過4100萬噸,成為世界第一大化肥消費大國[2]。為了提高農產品的增收量,含磷、氮等化學肥料被大量運用,長期使用這些化學肥料,會破壞土壤結構,擾亂土壤內部營養成分的平衡,造成土壤結塊,土質變差,儲水功能降低等一系列問題。農產品的數量是大大提高了,但其質量卻令人擔憂。因為過量使用化肥會使一些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過多硝酸鹽,動物或人體食進這些含硝酸鹽的農作物后,將影響體內氧氣的運輸,使其患病,嚴重時甚至死亡。 同樣,大量農藥的使用對土壤也造成了很大危害。大部分的農藥是有機農藥,其含有很多有害化學物質,如苯氧基鏈烷酸酯類農藥、多環芳烴、二惡英、鄰苯二甲酸酯等等。這些有害化學物質將近1/2會殘留在土壤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生物、非生物以及陽光等共同作用下,有害化學物就成了土壤中的組成成分,種植在土壤上的農作物又從土壤中吸收有害物質,在植物根、莖、葉、果實和種子中積累,通過食物,人體和動物食用后就會引發各種疾病。 2、重金屬元素導致的土壤污染 農用化學物質的過度使用,工業污染的加劇,使得重金屬污染日益嚴重。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來源主要有三方面:隨固體廢棄物進入土壤的重金屬,隨著污水灌溉進入土壤的重金屬和隨著大氣沉降進入土壤的重金屬。固體廢棄物種類繁多,結構復雜,其中由工業和礦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污染最為嚴重。而固體廢棄物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通過日曬雨淋等作用,重金屬就會被土壤吸收并擴散。生活污水,石油化工污水,工礦企業污水和城市混合污水是污水的四大來源,污水中含有大量的鉛、鉻、汞、銅等重金屬,污水的任意排放或處理不合理,都將導致污水中的重金屬元素轉移到土壤中,從而影響土質惡化。所有的這些重金屬污染物進入到土壤中后,因其移動性差,停滯的時間長,大部分的微生物難以對其分解,且其可以經過水、植物等介質最終危害到人類。 3、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殘體對土壤的污染 牲畜和人的糞便,以及屠宰產的廢物常常沒經過有效處理就直接排放到土壤中,其中的寄生蟲和病毒就會引起土壤和水的污染,有時還會使土壤中毒,變化土壤原本的正常狀態,有害土壤通過水和農作物最終又會危害到人類。 4、污水灌溉對土壤的污染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需要大量的水來對農作物進行灌溉。然而,水脈都是相連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一旦沒經過科學的處理就排放,使得大量的污水流到農田,被污水灌溉過的農作物就會帶有多種有害的物質,致使食用后的人類和動物生病。 5、大氣污染對土壤的污染 大氣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等有害物質,經過各種化學物理反應,形成酸雨,酸雨進入到土壤中,使土壤酸化。冶金工業排放的金屬氧化物粉塵,則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塵形式進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廠為中心、半徑為2~3km范圍的點狀污染[3]。這將使土壤成分發生變化,影響土質性質,不利于植物的生長。 6、土壤侵蝕 土壤侵蝕主要包括荒漠化、沙塵暴與沙漠化。地球潰瘍癥是對土地荒漠化的形象描述,自然環境中的水蝕、鹽漬化、石漠化等,使得地球的潰瘍癥越發嚴重。例如我國的黃土高坡,其土壤成分主要是粉沙,粉沙的粘著力差,又易被水溶解,一旦遇到惡劣暴雨天氣,就會被水沖走,既不適合植被的生長,生物的生存,還會造成河床淤積,降低河流湖泊的蓄洪排澇能力。近幾年里,我國多個城市沙塵暴出現率猛增,這與濫墾草原,過度砍伐樹木而引起的土壤風蝕密切相關。被風蝕侵害的土壤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生長困難,使得大部分土地不能被利用。
一、污染物類型
農田土壤面臨的污染物主要包括無機污染物(砷,氰化物、重金屬等等)、農藥(包括殺蟲劑、除草劑等)和多環芳烴等。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化肥不是土壤的污染物,化肥的最大危害是造成水環境惡化,所以如果討論土壤污染,需要排除掉化肥這一因素。
二、土壤污染程度
《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告》顯示,以下簡稱公告:
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芳烴。其中中重度污染合計2.9%,如果按照20.27億畝耕地來計算[2],耕地污染面積達5878萬畝,需要指出的是,公告中的調查面積是630萬平方公里,約合94.6億畝,包含了耕地、林地、草地等等。上文中的計算是基于一個假設,即土壤調查結果具有代表性,能夠完全代表土壤污染狀況。
三、污染物來源
3.1無機污染物
我國土壤污染中的無機污染物包括砷、氰化物與重金屬等等。重金屬包括:鎘、汞、砷、銅、鉛、鉻、鋅、鎳八種。有些重金屬,如鋅,其實也是一種微量營養元素。即植物需要微量的鋅來合成一些有機質,但是濃度過高的鋅會對植物有害。重金屬的來源主要有:自然背景值較高、污水灌溉、大氣沉降、礦業污染等等。
3.1.1背景值較高:當地土壤或地下水中某種污染物濃度天然就很高,即使沒有人類活動干擾,也會存在重金屬污染。例如東南亞地區許多地方土壤中砷超標,釋放到地下水之后,富集到水稻和飲用水中,對人體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3.1.2污水灌溉:污水灌溉是污水處理的一部分,即把工業廢水平排放到農田中,通過作物吸收,土壤吸附等原理,凈化污水中的污染物。這種處理方法是污水處理中常用的方法,但是,如果污染負荷過大,即排入污水太多,超過土壤的承載能力,就會造成污染。
3.1.3大氣沉降:很多工廠,例如冶金廠、煉油廠等等,排除的廢氣中都會有一些重金屬。這些重金屬隨著空氣流通,沉降到附近耕地中,長時間累積下,會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
3.1.4采礦業污染:采礦業會產生很多富集重金屬的污水,這些污水進入水體之后,會隨著灌溉污染耕地。注意,這種灌溉跟第二種的“污水”灌溉不同。污水灌溉是知道灌溉水質很差,收獲的作物一般不會再販賣;但是這種污染時,農民不知道土壤已經被污染,生產出來的作物――尤其是大米――會進入流通領域,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最出名的例子之一――日本“痛痛病”!
土壤污染之嚴重,土壤修復之急迫,我們應該直面困難,不要把責任完全推給政府,也不應該仇視工礦企業和化工企業。找到一條“政府主導,企業負責,民眾參與”的環境發展與保護之路是我們國家本世紀最重大的挑戰。
引言
大地,是孕育著生命的奇跡,而真正支撐這一奇跡的非土壤莫屬。在自然界中,大氣、水、生物難范祭氬豢寥廊Γ謨謝綰臀藁韁釁鸕街匾拿澆樽饔謾
所謂土壤污染就是人們在日常中因為各種原因而造成的對土地的惡性改變,使其在純凈度上發生結構以及功能,甚至是成分的改變;這樣的土壤完全失去自身所含物質的平衡,功用效果也直接降低,從而在孕育物種的過程中沒有辦法產生與原來一樣的功效;這種改變直接導致水源、大氣等環境的污染,直致人類的健康與生存受到不可回避的破壞。
隨著改革開放我國正在由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向工業化大國邁進,在發展中不可避免會產生污染。這種對土壤的污染,在我國又表現的格外嚴重,據統計,迄今為止我們國家已經有320個重度土壤污染區,其面積達548萬公頃之多。我國總耕種面積中大概百分之二十,即約有二千萬公頃的被耕種土地,受到重金屬污染。與此同時,還有受到礦區污染、石油污染的土壤,它們分別為200萬、500萬公頃。那些受到污染的土壤所產出的農作物,再將危害直接回饋于人體,這就是循環,最終土壤污染的苦果還得人類來承受。這樣的現實直接告訴我們,一部關于土壤污染治理的保護法勢在必行。針對我國土壤污染的現狀,許多環境法學界專家、學者對我國污染防治獻言獻策。
其主要的觀點有:有的認為需要建立一套綜合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來對土壤污染進行治理;有的認為在與土壤污染相關的法則中進行修訂;有的認為應該先針對農業用地先行立法,其后再對整個土壤環境進行立法;但大部分群體己經意識到,我國的土壤污染防治己經不能再等,它需要的是一套立竿見影的法規;而就國外一些有關土壤治理手段,就有很好的效仿性。在我國,土壤污染已經成為現實,而且它對人們的生活和身體帶來的改變不容忽視。
那些所謂的“癌癥村”,都與土地的污染脫不了干系。土地污染帶來的后果,就是直接使得國民經濟、環境生態、資源可持續性發展停滯不前。本文通過對土壤污染的概念、特征的概述,讓人們認識到土壤污染對人類,對生態破壞的嚴重性。因為土壤的污染,農產品質量、群體性事件呈逐步上升趨勢,這都是造成居民健康意識脆弱及生活環境不穩定的直接原因。由于工業進程較早,歐美發達國家在土壤污染環境方面,已有了比較成熟、完善的立法經驗,我國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通過國外先進防治經驗提出了國外的借鑒之處:制定專門的單行法律體系,土壤污染整治的利益導向模式,明確的法律責任主體,農業向工業發展的法律制度定位,土壤的污染防治分類標準,完善的監控體系,行政部門的有力介入,公眾的環保意識引入等。根據我國目前對土地污染的治理和遺漏,有針對地對防治方法提出更好意見。在國內土壤污染防治分析方面,以預防土壤污染切入,樹立整治土壤污染的重要性,土壤污染預防為輔的主思路。在污染的整治方面主要有:分析我國土壤受污染的情況,以治理為基礎,對土壤污染防治的制定工作進行說明;完備土壤污染項目原則和監督組織;土地污染整治的潛在利益機制;明確的法律責任主體;專業的土地污染治理監督體系;并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等。就土壤污染的防治方法,主要為:搭建土壤防污治理平臺;規范土壤環境評測監督組織;推動農業環境良性發展標準;提升民眾環境保護意識等。在土壤防治建議上還專門對治理的責任基金制度做了闡述,并對新興起的環境公益訴訟做了淺顯的立法建議。
土壤生態環境系統污染后具有不可逆性,但它在自然界中卻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土壤的污染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損害人的身體,如果現在人類還不重視土壤污染這一問題,必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本文的研宄意在通過以筆者般淺薄之見,來拋磚引玉,喚起更多有識之士來為我國的土壤污染防治建言獻策。
我國土壞污染現狀土壤污染不像水污染、大氣一樣非常明顯的表現出來,但基于土壤污染的日趨嚴重,土壤污染這一概念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下。關于土壤污,其理解范圍很廣,我們國家的大百科全書對它的理解為:因為人類各種行為而造成的環境質量下滑并直致人類的健康與生存受到不可回避的破壞后果。英國《環境保護法》HA對土壤污染的解釋:緣于有害物質的作用,對該地區民眾的身心或生物等構成明顯破壞,或者是對這一地區的水環境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破壞的土地。還有研究者提出,土壤污染就是因為人類的自身原因而造成了土地環境在純凈度上的改變,從而致使土地的質量發生改變,并使大氣、水環境、生物等身受其害的行為。從這些對土壤污染概念的定義,可歸納為土壤污染要具備以下兩點:一是外部污染物進入人類活動中的土壤,二是使土壤質量降低,并對生物、水體、大氣等產生有害影響。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也與日俱增,其中土壤污染防治問題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引起重視。國內知名專家潘根興認為,與其它國家相比,我國的土地污染問題更為嚴重,可能會持續30年以上。這就更加說明了土壤污染的嚴重性。
(一)污染加劇防治乏力
土壤的污染從發生到真正危及人體自身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因而這個過程一般很難被人們發覺;那些帶有屬性的微量元素或者是重金屬,只有在土壤中經過一定時間的反應及變化才能被人們覺察。現今,土壤污染己向全國蔓延,東部地區土壤污染問題異常突出,土壤重污染區及高風險區集中在重污染企業或工業密集區、農業耕地區、城市或城郊地區,土壤污染日趨嚴重,己對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可怕的后果。由于土壤污染具有復雜性、多樣性、易變性、防控難。同時,未有完善的土壤環境監管體系及公民缺乏對土壤污染防治意識,使得不斷出現農業產品安全問題,危及廣大人展群眾的身體健康。
在《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中,調查涉及全國6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其調查結果讓人觸目驚心:國家土地污染超標率16.1%.這意味著國內約有上百萬平方公里土壤受到污染,耕地土壤污染更為嚴重。目前全國約有兩億多畝耕地受到污染,其中有近三千萬畝是由污水灌概造成的,固體廢棄物堆存占地和毀田數量達兩百萬,占到耕地總面積約10%以上,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其中約有占耕種總面積百分之二十的土地受到砷、鉛、鎘等重金屬的污染;而緣于工業污染所造成的面積也達一千萬公頃之巨;更有大約三百萬公頃的良田因為灌概污染水而造成污染。國家在整治土壤污染時,其防護與重點整治方式方法沒有針對性;而對于土壤污染的整治又存在時間漫長,用資巨額的現實;這使得相關部門失去扶持,從而造成土地恢復無期,治理難以前行的現象。關于土壤污染防治還缺少一項專業的法規,以及相對完備的環境監督體系;除此之外,由于尚未認清土壤污染的危害,公眾缺乏土壤污染防治的危機意識。
(二)污染種類多樣
現在,我國的土地污染存在多種形式;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我國的土地污染主要表現在重金屬的污染上;而近些年來,我國工業發展迅速,土地的污染便相應產生新的問題,從而出現了舊污未除又添新污,多種污染并排齊下的現實。在土壤中積聚著重金屬、農藥污染物時,又從不同渠道受到病原菌、放射性、病原微生物等的污染,“癌癥村”頻頻出現,危及公眾健康與生命安全。
有機污染物。有機污染是土壤中最嚴重的一種。又以農藥污染最為嚴重。例如:有機磷、胺類等;另有甲、石油等污染也是有機污染的重要部分。如今,我國是世界生產農藥的第二大國,但生產的農藥卻很不達標,質量不高,成分結構不科學;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城市化、工業化迅猛發展,城市和工業區附近的土壤有機物污染日趨嚴重。南京土壤研宄所的學者,對處于某家鋼鐵企業周邊的土地以及該工業區的耕種土壤進行了數據提取。結果發現,這里的土壤中有著多達十五種多環芳烴物質,平均值為4.3mg/kg,四環以上的污染物有致癌性,占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五;在該地區,處于安全級別的土壤只有百分之六。而工業區周邊的土壤污染高于農業污染,多環芳經等致癌物質很容易在工業區周邊檢測到,超過了國家標準多倍。
重金屬污染。在污染的途徑中,重金屬廢水饒灌耕地占重要比例。重金屬包括銅、鋅、萊、鉛等元素,它們隨大氣揮散在空氣中,最終沉降于土壤。重金屬污染具有不可逆性,微生物也不能分解重金屬,人工治理與自然凈化治理重金屬污染都無法達到很好的成效。即使是人工治理都相當難見效。有數據表明中國有六分之一的耕地受到重金屬的污染,造成經濟損失約200億。
放射性元素污染。在大氣層飄浮著因核試驗等原因而產生的飄浮物,它就是放射性元素污染的來源之一,還有原子能在應用當中所產生的廢氣、水、殘漁也包含在內。土地受到此類放射性元素的污染,直接危及到人類的食物鏈。
病原微生物污染。所謂病原微生物污染即病原菌、病毒等污染,主要指人畜排泄的糞便,特別是醫院排出的污物;當污物用于作物灌溉時,便造成對土壤的污染。如果我們直接與被其污染的土壤進行接觸,就可能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危脅,而這種土壤生長出的農產品也具備了被污染的可能性。
摘要:隨著人口的劇增,工業的迅猛發展,不處理而隨意傾倒和堆放的城市生活垃圾,工礦企業的廢水、廢氣、廢渣,農藥、化肥過度使用的殘留等,對土壤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污染和破壞。被污染的土壤所承載的有害物質具有潛在的風險性,嚴重危害人體的健康,破壞生態環境,并導致因土壤污染而引發的諸多食品安全問題。因此,對這些污染土壤實施治理和修復,已成為當下刻不容緩的事情。
關鍵詞:土壤污染;現狀;治理修復
一、土壤污染的類型及現狀
1.有機污染
土壤有機污染物主要是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石油、合成洗滌劑、3,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微生物等。其具有蓄積性、收放性、半揮發性等特點,主因是農藥的過度使用,工業廢棄物的殘留,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堆放等。工業發達城市,人為燃料燃燒是城市土壤多環芳烴的主要來源,并逐漸擴散到農業土壤中;重化工業、礦產資源開發以及煤炭、石油生產也使得土壤中有機污染物繼續增加。農藥的殘留及分解產物, 苯氧基鏈烷酸酯、多環芳烴、二惡英、四氯鄰甲苯胺、乙撐硫脲等,經過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的生物富集作用,嚴重的污染了土壤,破壞了農作物的質量,進而威脅到人體健康。據統計,我國約有1300萬~1600萬畝的農田土壤受到農藥的不同程度的污染。
2.無機污染
土壤中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鎘、汞、砷、鉛、鉻、銅、鋅、硒、氟等物質。其與有機污染不同,不少有機化合物可以通過自然界本身物理的、化學的或生物的凈化,使有害性降低或解除。而無機污染物具有富集性強、滯留時間長、降解難、移動性差等特點。造成無機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化肥的使用、污水灌溉、工業廢棄物的排放等。污水灌溉等廢棄物對農田已造成大面積的土壤污染。
3.放射性元素污染
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開采和大氣層核爆炸地區, 以90鍶和137銫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長的放射性元素為主。主要來自受污染的沉降物,以及各種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廢氣、廢水、廢渣。隨著雨水的沖刷和廢棄物的堆放,地表徑流污染至土壤。土壤一旦受到放射性元素的污染,很難自行消除,只有等到自然衰變為穩定元素而消除其放射性。土壤受到放射性元素污染后會進入到食物鏈, 引發各種疾病。例如,氡子體的輻射會誘發肺癌,我國每年因氡致癌的約有5萬例,給人類健康造成危害。
4.生物污染
土壤生物污染物是指病原體和帶病等有害生物種群,主要來自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施肥、生活污水、垃圾、醫院含有病原體的污水和工業廢水(作農田灌溉或作為底泥施肥),以及處理不當的病畜尸體等。當這些病原微生物侵入土壤并大量繁殖,容易引起土壤生物污染并擴大疾病的傳播,還會引起土壤質量下降,破壞原來的生態平衡,對動植物以及人體健康和生態系統構成不良影響。
二、土壤污染修復對策
1.有機污染修復
修復有機污染土壤的技術有很多, 需要根據土壤類型、污染現狀、區域發展特點等選擇合適的修復技術。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是:熱解吸技術、生物修復、氣相抽提技術等。熱解吸修復技術,以加熱方式將受有機物污染的土壤加熱至有機物沸點以上 使吸附土壤中的有機物揮發成氣態后再分離處理。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污染廢棄物處理技術之一,主要處理對象為農藥污染土壤、油田含油廢棄物、罐底油泥等。生物修復是利用生物,特別是微生物(土著菌、外來菌、基因工程菌等)催化降解有機污染物或其代謝物,通過改變各種環境條件如, 營養、氧化還原電位、共代謝基質,強化微生物降解作用,以修復被污染環境或消除環境中污染物的一個受控或自發進行的過程,進而達到治理的目的。氣相抽提技術對高揮發機物處理效果比較好,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真空泵抽提產生負壓,空氣流經污染區域時,解吸并夾帶土壤空隙中的揮發性和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由氣流將其帶走,經抽提井收集后最終處理,達到凈化包氣帶土壤的目的。有時在抽提的同時,可以設置注氣井,人工向土壤中通入空氣。
2.無機污染修復
修復無機污染土壤的技術應用最廣泛的主要有固化-穩定化技術和植物修復技術。固化-穩定化技術是將污染物在污染介質中固定,使其處于長期穩定狀態,是較普遍應用于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快速控制修復方法,對同時處理多種重金屬復合污染土壤具有明顯的優勢。植物修復技術包括利用植物超積累或積累性功能的植物吸取修復、利用植物根系控制污染擴散和恢復生態功能的植物穩定修復、利用植物代謝功能的植物降解修復、利用植物轉化功能的植物揮發修復、利用植物根系吸附的植物過濾修復等技術。近年來,中國在重金屬污染農田土壤的植物吸取修復技術應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開始引領國際前沿研究方向。
3.放射性污染修復
修復放射性污染土壤的技術主要有物理化學修復、植物修復和微生物修復。物理化學修復是利用流體去除土壤污染的過程,借助能促進土壤環境中土壤污染物溶解或遷移作用的淋洗劑,通過水力壓頭推動淋洗劑,將其注入到被污染土層中,然后把含有污染物的淋出液從土層中抽取出來。植物修復主要是種植一些專性植物,利用其根系吸收和富集污染土壤放射性核素,從而達到減少土壤中放射性污染物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吸附了污染物的植物,一定要經過專業技術處理, 避免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微生物修復技術是利用微生物對土壤放射性核素的吸附、固定及轉化作用,但是微生物的修復方法易改變土壤的性質,并造成土壤的二次污染,在應用是要謹慎考慮。
4.生物污染修復
土壤生物污染都是由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灌溉帶來的, 因此,要做好廢水、廢棄物的收集處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生產習慣,嚴格把控灌溉用水的水質安全。
三、結語
土壤污染的種類很多,復合污染現象普遍,污染的組合類型更是復雜多樣,污染的程度差異很大。雖然土壤的修復技術很多,但沒有一種修復技術可以針對所有污染土壤。相似的污染狀況不同的土壤性質、不同的修復需求,也會限制一些修復技術的使用。單項修復技術往往很難達到修復目標,而發展協同聯合的土壤綜合修復模式就成為場地和農田土壤污染修復的研究方向。另外,在土壤污染的修復過程中,也要注意不能以為污染的治理而對土壤又帶來二次的污染。
4月24日,綠色和平組織發布報告,指出湖南省衡陽市衡東工業園(大埔片)周圍稻谷、稻田土壤及地表水樣本的重金屬超標嚴重。其中,超標最嚴重的稻米樣本中的鎘含量超過國家標準近21倍。湖南被稱為“有色金屬之鄉”,是全國重金屬污染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惡性的重金屬污染事件時有發生。盡管早在2011年,國務院批復《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但目前該方案的實施
效果實難定論。全國范圍來看,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不久前聯合發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污染類型以無機型為主,有機型次之,復合型污染比重較小,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占全部超標點位的82.8%。其中,耕地土壤的點位超標率為19.4%,
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3.7%、2.8%、1.8%
和1.1%,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芳烴。
若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為準,我國耕地最新數據為203077萬畝來計算,中重度污染的耕地面積占2.9%,已經達到5889萬畝。這個數字超過了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世元預估的5000萬畝左右。全國性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已經列入政府的計劃之中。譬如環保部最近原則審議通過的《土壤污
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的目標是到2020年,農用地土壤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土壤污染惡化趨勢得到遏制,部分地區土壤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穩中向好。但是,土壤污染修復產業并非就此會迎來絕對的利好,除非該行動計劃能夠解決一個關鍵問題:治理的資金從何而來。湖南永清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證券部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土壤修復產業尚處在起步階段,大部分治理項目需要政府財政撥款推動。如果不能建立起“污染者付費”的基本準則,單純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可想象的。以湖南為例,《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規劃了927個項目,總投資超過
595億元。為了推動該方案的實施,湖南省甚至申請發行了重金屬污染治理債券,衡陽、湘潭和郴州等地先后籌集了67億元的治理資金。但在2014年3
月的一次摸底考核中,湖南省環保廳發現,被考核的地市幾乎沒有一地完成了《湖南省湘江污染防治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的考核內容,而資金問題正是關鍵所在。國外土壤修復已有較為成熟的模式。譬如,美國在“污染者付費”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專業稅的征收,建立了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的土壤修復“超級基金”,由其兜底全國范圍內的污染場地的修復。但我國污染責任認定不明確,歷史遺留問題突出,導致國內土壤修復工程是以政府的單向投入為主,這使得治理不可持續。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