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門為什么叫斗門?
上世紀六十年代,廣東省委、佛山地位,中山縣委,決定把中山縣、新會縣那些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比較貧窮落后的地方劃為一個縣,以加強管理,便有了斗門縣。那為什么叫斗門縣呢?那是因為先斗門村,然后才有斗門鎮,所以順理成章的有了斗門縣。
那么,斗門村地名是怎么起源的呢?今有三種說法:一是地形說,認為該村三面環山,狀似戽斗,斗口面向虎跳門,故名。二是地緣說,“斗門”的古義,是“兩山對峙,水在峽中流,其泄洪出口為斗門。”該村地處泄洪出海口,故名。三是地情說,珠江八大門(出海口),五道經過斗門,由于沒有圍堤等水利基礎設置,老百姓深受其害,要想謀求發展,,就必須與五門戰斗,故稱“斗門”。
地形說看似合理細想卻有問題,即使村后山像斗,那為什么不叫斗山村,如馬山村,蝦山村,為何與一個沒有地壤關聯的“門”連在一起,傳統地方命名沒有這樣的思維習慣,顯然是后人望文生義之說。地緣說比較合理且令人信服,全國有四十多個斗門村,就是證明,因為這樣的地處泄洪出海口的村莊很常見。而不可能這四十多個斗門村背后都有像斗的山,而且都對著一個“門”吧。至于地情說,幾百年前,斗門村人民恐怕還沒有與“五門”相斗的豪情壯志吧。與“五門”相斗固稱斗門,應為今人附會之說,卻也符合民族文化心理,反映了解放后斗門人民戰天斗地的拼搏精神。
確實,幾十年櫛風沐雨,幾代人篳路藍縷,名字還是原來的名字,斗門不再是原來的斗門。憶往昔,斗門的貧窮落后,是如今的年輕人難以想象的。
小時候,住在村里有三怕,一怕水浸,因為住的是泥屋,水一浸泥磚會融屋會塌。二怕打風,因為大風會把禾草蓋的屋頂掀掉。三怕火災,因為那時廚房都是茅屋,到了風高物燥的時候,煮飯煙囪發熱或飛出的火星常常引發火災。下雨天道路更是泥濘且骯臟難行,村里茅廁更是臭氣熏天。那時交通極不方便,記得年輕人結婚旅游,最奢侈的是到井岸了,那時到井岸去就如同現在的人出國一般。
可如今的鄉村,大路小路鋪上了水泥,公交車通到每一條村,還裝上了路燈,美麗得就像城鎮。而井岸,則由原來的小城鎮變成了現代化城市, 其繁華堪比昔日被譽為天堂的澳門香港。其變化之大,真令人感慨萬千。正所謂,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如今斗門正全面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憑借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必將大有作為。是的,斗門是珠海的底色,也是珠海未來的希望。未來的斗門,必將成為魅力之城,南天的一顆星!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