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歷史?
沙市發端于先秦。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221年)名為津、江津(長江渡口)、夏首等稱謂,屬于荊州南國楚郢領域。秦漢時期(公元前221~8年),沙市名曰津鄉,由荊州臨江郡,郢縣管轄。魏晉南北期(公元220~581年),沙市稱江津,為梁元帝(552年)梁都的外港,隸屬于荊州南郡江陵縣管轄。隋代(581~618年),沙市仍名曰江津,屬于荊州總管的江陵縣。
唐朝(618~907年),初見沙頭、沙頭市、沙市等稱謂,屬于山南東道南郡江陵府疆域,系荊州的外港。五代十國(907~960年),南平國王高季興置沙頭鎮,屬于南平國(又稱荊南國)荊州江陵縣所管。宋代(960~1279年),設監鎮,筑沙市城,名為沙市鎮,隸屬于荊湖北路,荊南府江陵縣管轄。
1994年的沙市
元代(1279~1369年),錄事司和江陵縣治設于沙市,名曰沙市司,屬于山南江北道,中興路江陵縣所管。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置湖廣分省于沙市,設荊南行署于沙市三清觀。
明朝(1368~1644年),名曰沙市鎮,屬湖廣省荊州府江陵縣所管。明朝初期,沙市設巡檢司,荊南行署仍設于沙市三清觀、江陵縣治亦立于沙市。
清朝(1644~1911年),稱沙市鎮、沙市司、沙市汛(汛為清朝建政鄉制),荊州通判廳移駐沙市,設置沙市巡橋司署等行政機構。沙市由湖北布政司,荊州府江陵縣管轄。民國初期(1912年),稱沙市、沙市鎮、沙市汛,先后隸屬于荊南道、湖北省第四和第七行政督察區江陵縣管理。民國十九年(1930年),廢汛團制,改為江陵縣第二區,市區內置有博愛、和平、民權、建設四鎮。民國21年(1932年),沙市屬于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江陵縣,鎮內實行保、甲制度。日偽時期(1940~1945年),沙市屬于江陵一區,市區內設置博愛、和平、建設、民權4個鎮。
沙市夜景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沙市光復后,市內分設復興(后改為民族)、民權、建設(后改為民生)3個鎮。屬于江陵縣第二區管轄,湖北省第四行政專員公署、江陵縣政府遷駐沙市。
1949年4月,為迎接沙市解放,在隨縣雙河組建了中共沙市市委,著手進城前的準備工作。5月底,在荊門十里鋪大余家灣成立市委機關。7月15日,沙市解放。7月17日,沙市市委、沙市人民政府進城,同時宣布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沙市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對沙市實行軍事管制。
1950年5月底,沙市廢除保甲制度,各街道建立居民小組代表會。8月10日~9月5日,全市開展戶口申報工作。共申報戶口20660戶,83579人(不包括郊區農村戶口)。同時,結合民主建政,全市建立居民小組137個。1951年10月,全市街道開展民主建政。1952年2月17日結束。全市建立48個居民委員會。
1953年2月,沙市市政府決定,在市區設立5個區公所,28個居委會。6月30日24時,全國開展第一次人口普查。沙市共有22108戶(1953年),87967人(1953年)。其中,郊區有816戶(1953年),3422人(1953年)。
1955年11月11日,沙市市人委決定將市區4個區公所改為7個街道辦事處(民主街、勝利街、梅臺巷、中山橫街、崇文街、解放路、通衢街道辦事處),并將全市28個居委會劃分為46個居委會(水上區和太師淵鄉的建制未變)。
1962年11月28日,荊州專署將沙市民主公社全部、和平公社5個大隊、荊江公社1個大隊和機械農場3個分場劃歸江陵縣。
1975年1月17日,江陵縣的立新、楊場兩個人民公社和周黃人民公社的竺橋、宿駕兩個生產隊劃歸沙市。3月18日,江陵黃潭堤和楊二月堤一段(450米)交沙市段管理,長湖庫堤雷家垱至沙橋門的東堤(1813米)、關沮口至塍子頭(1550米)交沙市管理。
1980年4月6日,沙市市革委會將全市60個居民委員會劃分為80個。5月12日,將5個城市人民公社改名為街道辦事處。1985年9月10日,江陵縣的1鄉(鑼場鄉)13村(鑼場鄉的8個村、郢東鄉的4個村和岑河鄉的1個村),面積36.7平方千米,人口1.4萬余劃歸沙市。
沙市便河一帶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4]99號):
⑴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沙市區北京路。
⑵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沙市區轄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勝利路、朝陽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鑼場4個鄉,區人民政府駐北京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沙市區總人口591572人,其中:中山路街道59924人,崇文街街道49746人,解放路街道101798人,勝利街街道75314人,朝陽路街道111735人,鑼場鎮10715人,岑河鎮51480人,觀音垱鎮46943人,立新鄉18583人,關咀鄉15846人,西湖管理區7238人,沙市農場14027人,荊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8223人。
2003年12月,鋼管廠社區居委會劃歸玉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2003年末,沙市區總人口55.8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4.96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225人。設中山路、解放路、勝利街、崇文街、朝陽路5個街道,鑼場、觀音垱、岑河3個鎮,立新、關沮2個鄉,共有109個社區(其中農村設4個社區)、80個行政村,573個村民小組;代管省畜牧良種場。
2004年末,沙市區總人口540633人,轄5個街道、3個鎮、3個鄉,105個居委會、91個行政村。2005年末,沙市區轄5個街道、3個鎮、3個鄉,87個居委會、91個行政村。2012年4月,將沙市區岑河鎮四個村,以及岑河原種場劃入荊州開發區管理。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沙市區常住總人口600330人,其中:中山街道57566人,崇文街道51208人,解放街道85584人,勝利街道75002人,朝陽街道58834人,聯合街道88308人,鑼場鎮9927人,岑河鎮47121人,觀音當鎮34010人,關沮鎮15841人,立新鄉55505人,岑河原種場7928人,沙市農場13496人。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