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哪些專業點的水質檢測機構啊?主要是污水類的
成都市城市排水監測站是經成都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準,建立的,是對水質、水量實施監督監測的專業機構。現由成都市環境保護局主管。 于98年首次通過了國家級計量認證,08年通過了實驗室資質認定的國家級復評審。開設城市排水水質檢測項目274項,其中不重復項127項,檢測能力在全國19個國家級排水監測站中位于前三名的領先水平。 位于成都市錦江區金石路376號。電話:
首先是環保局下屬的環境監測站;三瓦窯污水處理廠也具有監測資質。
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基本情況
四川省的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由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四川省國土資源廳)、21個市(州)級監測站(分別各相關市(州)國土資源局)和60個縣級監測站(分別各相關縣(市)國土資源局)組成,從業人員共計43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76人(高級職稱者20人,中級職稱者45人,初級職稱者111人),其他人員156人。但新成立的29個縣級監測站目前還未配備從業人員(表1)。
從左至右:副站長李勇、黨委副書記屈超錦、站長兼黨委書記李云貴、總工程師肖智林
表1 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及隊伍現狀表
續表
續表
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建于1959年,以地下水觀測為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直由四川省地礦局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代管,直到2000年11月9日,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和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聯合下文(川國土資發〔2000〕131號和川地勘發〔2000〕108號),將總站正式劃入省國土資源廳。2001年5月23日,省編辦〔2001〕64號文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確將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劃歸省國土資源廳管理,為省國土資源廳直屬全額預算管理事業單位,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在川國土資函〔2001〕214號文“關于明確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職能、內設機構的意見”中明確總站屬公益性和基礎性的事業單位,主要從事全省地質環境(包括地質災害、地下水、地質遺跡等)的調查、監測和評價工作,面向社會,為省政府和國土資源管理服務,并對市(州)地質環境監測站進行業務指導。
各市級監測站和縣級監測站的主要職責是負責本轄區地質環境監測網的建設、運行和維護管理,進行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以及市級和縣級地質環境監測、地質災害防治等相關調查和綜合研究。
二、監測網點建設情況
目前,四川省主要在地下水環境、地質災害等方面開展監測工作。
四川省地下水動態監測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現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的地下水監測區范圍包括成都平原主體部分、重要城鎮成都市城區及近郊和德陽市城區及近郊,控制面積分別為6473km2、300km2和80km2,總面積6853km2(表2)。監測內容主要包括地下水開發利用情況、地下水水位、水溫和水質的動態特征及變化情況,以及因地下水不合理開發利用引發的環境地質問題。各級監測點均為每10日觀測1次,水溫觀測與水位觀測同時進行,并同時觀測記錄氣溫,河水位觀測與地下水位同時同精度進行。水質監測在枯、豐水期各取1次水樣進行分析,除對全區地下水進行一般性控制外,還在區內主要污染源附近布設了監測取樣點。水質化驗分析內容除一般理化性質指標外,還包括部分毒理學指標等。各種監測資料取得后,及時進行室內整理、檢查校核和數據庫錄入,年終由技術人員對全部觀測資料和化驗分析資料進行系統的綜合分析,最后編制地下水環境監測年度報告。
表2 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地下水監測情況一覽表
注:成都、德陽兩城市重點監測區位于成都平原內。
四川省地質災害監測網點主要分布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包括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點和緩變性地質災害監測點兩類,由專業監測點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點構成。
目前,全省專業監測主要集中在重大工程治理點勘查、設計、施工階段及施工后期效果監測階段進行。監測內容以地表位移、深部位移和雨量監測等為主。另外,總站現承擔華鎣山地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范區建設項目,項目始于2008年,計劃至2010年分3年完成。
截至2008年,群測群防點共計14167個,其中突發性災害點13958,緩變性災害點209個,包括滑坡7608處,崩塌2885處,泥石流1565處,不穩定斜坡1722處,其他387處,監測方式以簡易監測、宏觀巡視為主,“5.12”汶川地震后,全省逐步安裝了一些滑坡伸縮儀、裂縫報警器等監測預警設備,進一步提高了群測群防監測預警水平。
三、監測裝(設)備配備現狀
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設備主要包括:越野車4輛;地下水簡易監測設備;地質災害監測設備43套(全站儀1套,手持GPS 36套,另外由總站代為管理的設備有泥石流次聲預警器4臺、鉆孔測斜儀1套、SWS型多波列數字圖像工程勘查與工程檢測儀1套);以及其他相關數據處理、繪圖和辦公等設備。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和遠程應急會商系統建設
為滿足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會商的需求,2005年,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委托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專門建立了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會商室。在此基礎上,2008年3月始開展了基于衛星通訊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遠程應急會商系統建設工作。目前正處于安裝調試階段。
(二)地質環境信息網建設
四川省地質環境信息網自2002年開通至今,一直安全運行,每年年均發布信息350條。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啟動以來,預警預報結果均通過網站對全社會發布,擴大了受眾面、提高了發布質量,確保了及時發布。除此以外,網站還為宣傳地質環境政策法規,普及地質環境信息知識,樹立政府形象、擴大社會影響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會商室
(三)地質環境數據庫建設和數據管理
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在國土資源部和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的統一部署下,已經建成了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數據庫、1: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數據庫、1:5萬縣(市)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與區劃數據庫、1:50萬環境地質數據庫、縣(市)地質災害搬遷數據、1:5萬四川省丘陵區紅層找水數據庫、1:20萬水文地質空間數據庫、1:50萬水文地質空間數據庫等數據庫系統。其中全省的1:5萬縣(市)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與區劃數據庫正在建設中。
四川地質環境信息網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自2002年,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與省氣象局聯合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試點工作。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與四川省氣象局、省氣象臺于2003年6月24日聯合發布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傳真、電話等多種傳媒形式向社會發布。
至2008年,四川省氣象預警預報共計成功預報665次,避免人員傷亡34279人,避免經濟損失近4.3億元(表3)。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及時提供地質災害預防信息,為制訂防災與國土整治、社會發展與建設規劃,以及為地質環境的監督管理提供宏觀依據,減少或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表3 四川省2001~2008年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成功范例統計
2008年度,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的地下水監測范圍內共完成水位、水溫觀測2772次。其中,地下水水位、水溫監測2448次,地表水水位、水溫監測324次;采取全分析和污水分析樣92件。同時,每年還編制提交了成都平原、成都市、德陽市3個地區的上一年度《地下水水情通報》、本年度《地下水水情預報》、上一年度《地下水環境年報》和本年度《地下水水情半年報》。
六、法制建設
1.《四川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1999年8月14日四川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十次會議通過,1999年8月14日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公告第20號公布,并于公布之日起執行。“條例”共分7章,分別對地質環境影響評價、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內容、要求進行了規定,同時也對承擔的法律責任進行了明確,是四川省第一部關于地質環境管理方面的法規。
2.《四川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于2008年3月20日四川省政府第2次常務會審議通過,以川府函〔2008〕75號文下發,于5月1日執行。《辦法》共17條,其中明確了履行礦產資源合理開發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義務的責任主體為采礦權人,明確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是指采礦權人為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義務而繳納的保證資金,同時,《辦法》中還對“保證金”性質、收取標準、管理返還等提出了明確要求。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