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工程和子單位工程的劃分原則?
一、單位工程和子單位工程的劃分原則?
單位工程的劃分應按下列原則確定:
1、具備獨立施工條件
2、建筑規模較大的單位工程,可將其能形成獨立使用功能的部分劃分為若干個子單位工程。
公路工程中完整的一個標段的道路工程,通常是一個獨立發揮功能(或效益)的設施,即稱為單位工程。
建筑工程中,某工廠建設項目,一座完整的辦公樓也是一個獨立發揮效益(或功能)的設施,稱為單位工程。
若公路工程劃分標段的話,每個標段的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就是分部工程。建筑工程中辦公樓單位工程,其包含的土建工程、采暖工程、通風工程、照明工程以及熱力設備及安裝工程、電氣設備及安裝工程等都可稱為分部工程。
二、污水管道服務面積劃分原則?
排水管道的布置原則有以下:
1、按管線短、埋深小、盡量自流排出的原則確定。排水管道盡量采用重力流形式,避免提升。由于污水在管道中靠重力流動,因此管道必須有坡度。
2、排水管道一般沿道路、建筑物平行敷設。污水干管一般沿管路布置,不宜設在狹窄的道路下,也不宜設在無道路的空地上,而通常設在污水量較大或地下管線較少一側的人行道、綠化帶或慢車道下。
3、當管道埋深淺于基礎時,應不小于1.5m;當管道埋深深于基礎時應不小于2.5m。
4、排水管線盡量避免穿越地上和地下構筑物。
5、管線應布置在建筑物排出管多并且排水量較大的一側。
6、排水管道轉彎和交接處,水流轉角應不小于90°,當管徑小于300,且跌水水頭大于0.3m時,可不受限制。
擴展資料:
1、在進行給水排水工程規劃時,必須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及地方政府頒布的《城市規劃法》、《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法》等國家標準與設計規范,它是城市規劃和工程建設的指導方針。
2、給水排水工程規劃應以批準的當地城鎮(地區)總體規劃為主要依據。給水排水工程規劃包括給水水源規劃、給水處理廠規劃、給水管網規劃、排水管道規劃、污水處理廠規劃和廢水排放與利用規劃等內容。
3、為了保證給水管網的正常運行以及消防和管網的維修管理工作,管網上必須安裝各種必要的附件,如閥門、消防栓、排氣閥和泄水閥等。閥門是控制水流、調節流量和水壓的重要設備,閥門的布置應能滿足故障管段的切斷需要。
4、污水管道與建筑物應有一定間距,與生活給水管道交叉時,應敷設在生活給水管的下面。管線綜合規劃時,所有地下管線都應盡量設置在人行道、非機動車輛和綠化帶下,只有在不得已時,才考慮將埋深大,維修次數較小的污水、雨水管道布置在機動車道下。
5、若各種管線布置時發生沖突,處理的原則是:未建讓已建的,臨時性管讓永久性管,小管讓大管,有壓管讓無壓管,可彎管讓不可彎管。
三、污水處理廠可持續發展原則?
(1)整體性原則。地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這個系統中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是其中的子系統。每個子系統都不可避免地與其他子系統發生直接和間接的作用。可持續發展追求的是整體和協調的發展,即整個系統共同、整體的發展。
(2)公平性原則。一是指代際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性,可持續發展不僅要實現當代人之間的公平,而且也要實現當代人與未來各代人之間的公平;三是指人與自然,與其他生物之間的公平性;四是指不同空間之間的公平性。
(3)協調性原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就是要促進人類之間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協調性還指在經濟平穩增長過程中保持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性。
(4)高效性原則。可持續發展的高效性是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人口等協調下的高效率發展,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經濟高效性。
(5)階躍性原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的需求內容和層次將不斷增加和提高,為了滿足人類不斷變化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必須依靠持續的技術進步,才能達成可持續發展。所以,可持續發展本身隱含著時代更替,從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發展的階躍性過程。
可持續發展的鮮明特征,對污水處理廠提出了以下要求。
(1)統籌考慮。在污水廠的設計、建設和運營中,要始終把污水廠放在一個整體或者與之相關的子系統中,多視角、多因素地統籌考慮,而不是孤立地、就事論事地考慮污水廠本身。
(2)體現公平。公平性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第一,無論污水廠建在何地,即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一個國家的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都應遵循公平原則;
第二,人與自然的公平,城市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不同,受人類的干預較多,也更脆弱,要維護其良好生態,人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不能隨意排放污染物到自然之中,否則極有可能會對自然界中的動植物和微生物造成危害。
(3)資源節約。污水廠必須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加強,通過節水、節能、節地等多種方式節約資源,降低能耗,逐步實現能源自給甚至有余量輸出,不斷提升資源的回收利用效率。
(4)和諧共生。要求污水廠與周邊的自然環境和社區環境和諧共生。這部分內容涉及很多設計和建設的細節,如污水廠建材選取、景觀營造、碳減排、社區融合等。
四、污水處理廠處理級別是怎樣劃分的?
按處理程度劃分,污水處理方法可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一級處理,主要去除水中懸浮狀態的固體污染物質。二級處理,主要去除污水中成膠體和溶解狀態的有機污染物質。三級處理,進一步處理難降解的有機物、磷和氮等能夠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可溶性無機物。
五、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的流程?
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流程大概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 預處理:將進入污水處理廠的污水先通過網格篩、砂池器或類似設備進行物理去除,如去除較大的沙子、石頭、樹枝、屑等雜物。
2. 初級處理(生化處理):經過預處理后的污水進入調節池,調節池中的污水經過攪拌,使之均勻,再加入一些專門的生化菌,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將有機物降解成更容易處理的物質,如泥沉淀物等。
3. 二級處理(生化處理):將初級處理的污水進入好氧池或厭氧池進行二級處理。好氧池中,將氧氣通過機械或生物方式注入水中,加快有機物降解的過程。厭氧池中則是適當減少氧氣的輸送,促進好氧池未完成的各種生化反應,使得更為復雜的有機物得以降解處理。
4. 活性污泥處理:采用活性污泥法進一步處理廢水,將引入的氧氣使廢水接觸到大量活性污泥,通過生物分解、吸附、撇除等方式,將污水中的各種有害物質進一步分解。
5. 消毒工序:采用化學方法,如氯氣、臭氧、臭氧/二氧化氯等,進行消毒處理,殺滅水中的病毒、細菌和其他病原體。
6. 沉淀/過濾:通過沉淀或過濾處理將污水中的含濁物進一步去除,使得最終處理的水質更為清潔。
7. 排放:經過以上處理后的水質合格后,依據國家排放標準排放至環境中。
以上就是污水處理廠一般的污水處理流程。
六、污水處理廠的構筑物的分部分項劃分?
地下污水處理池不屬于地基與基礎分部工程;地下污水處理池屬于構筑物。污水處理屬于構筑物本身是一個單位工程,它由地基與基礎分部、主體結構分部、與設備有關的連接部位、污水處理設備等分部組成,還要包括機械設備安裝、電氣設備安裝、管線分部、自控儀表分部的,這又組成安裝單位工程。
七、污水處理廠里的污水有細菌么?
有
污水處理有大腸桿菌是很正常的,因為污水處理廠的來水主要是生活污水,特別是化糞池來水含大腸桿菌較多。大腸桿菌為人體及動物腸道內常見寄生菌,屬兼性厭氧菌。因此一般污水處理廠的氧化池不太適合其生長,污水經好氧池后可去除一部分,但是要使出水達到大腸桿菌的排放標準則必須有消毒措施。目前常用的有加藥劑消毒(如:次氯酸鈉、鈣等),臭氧消毒、紫外消毒等。
八、污水處理廠是怎么處理污水的?
污水處理第一階段(預處理)
所謂預處理就是將水中的較大顆粒物及垃圾雜質通過機械過濾的方式分離出來,一般都是通過柵欄,濾網,沉淀等方式,就像我們下水道的孔隙一樣的原理,處理完通過管道通往下及處理工序。
污水處理第二階段(生化處理)
第二階段就是除去水中的不溶物懸浮物及可溶生物降解機制,說白了就是分離水中比較小的雜質,通過添加不同藥劑讓其快速沉淀分離;常見藥劑有很多種,常用的有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鋁等,工藝也有很多種,什么生物膜法、AB法、SBR法等等,這里不再一一介紹,前面有專門的文章介紹過。
污水處理第三階段(深度處理)
第三階段就是通過加入一些藥劑對水進行消毒除菌、脫氮除磷處理,或者通過活性炭吸附進行深度清理雜質,最后送入河中或者拿來回收澆灌再次利用。
九、污水處理廠是怎樣處理污水的?
污水處理廠主要通過幾個步驟來處理污水,比如沉淀、消化、活性污泥處理、吸附、膜分離、氧化,沉淀要求污水必須先進行調節,以達到沉淀條件;消化是通過發酵或微生物技術,把有機物轉換成有利污水物質并降解;活性污泥是指通過添加活性污泥將有機物顆粒化,然后進行沉淀。
吸附和膜分離則是用于凈化營養物質和微生物的污染物,強度更大的污染物則采用氧化處理。
十、污水處理廠是處理哪里的污水?
一般的工廠企業、廠礦、學校等污水處理站是通過機械處理、生化處理、污水的深度處理這三種處理方式進行。
去除污水中所含的石塊、脂肪油柑等垃圾物品。
在相關化學物品的反映是物質中的進化物,在化學反應下變成污泥。最后通過加氧及加氧化鈣。紫外線照射。對污水進行消毒達到這種處理的目的。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