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資源衛星時怎樣進行地球資源勘測的?
一、地球資源衛星時怎樣進行地球資源勘測的?
用來勘測和研究地球自然資源的衛星稱為地球資源衛星,它是應用衛星中重要的一種。目前人類面臨的眾多問題中,最重要的莫過于食物、滑睜環境和能源了。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航天技術是大有可為的。
地球資源衛星安裝有各種遙感設備(包括多光譜掃描儀、可見光和紅外輻射計、微波輻射計等),能獲取地面各目標物輻射出來的信息,也能接收由衛星發出的經地面目標物反射的信息,并把這些信息發送給地面系統。這些信息統稱為光譜特性。地面系統對地球資源衛星進行跟蹤、測量,并接收、記錄和處理衛星發拍歲來的圖像和數據,依用戶的需要對這些資料進行加工處理,然后分送給服務系統。地質、測繪、海洋、林業、環境保護等許多部門,都需要地球資源衛星提供資料。
利用地球資源衛星,不僅“看”得廣,還能“看”得深。用它可以發現人們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寶藏、歷史古跡、地層結構,信賀歲也能普查農作物、森林、海洋、空氣等資源,還能預報和鑒別農作物的收成,考察和預報各種嚴重的自然災害。目前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利用了這種衛星遙感資料。
地球資源衛星分為兩類:一是陸地資源衛星,二是海洋資源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一般采用太陽同步軌道運行,保證衛星對地球上的任何地點都能觀測到,又能使衛星每天同一時刻飛臨某個特定的地區,實現定時勘測,是個名副其實的“太空勘察員”。
除專門的地球資源衛星外,氣象衛星等其他遙感類衛星和航天飛機、宇宙飛船、空間站等載人航天器,也可進行地球資源的勘測工作。
地球資源衛星問世已20多年,它對人類的貢獻功不可沒。
二、美國陸地資源衛星(Landsat)發展情況
陸地衛星1號(Landsat 1)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1972年7月23日發射的一顆遙感衛星。它是NASA的一項長期遙感衛星計劃——陸地衛星計劃的第一個成員。該人造衛星屬于最早的地球資源衛星之一,對后來各國發射的一系列類似衛星有很大影響。
1978年1月6日,她由于設備過熱損壞而停止工作。
第一代陸地衛星1~3號分別發射于1972年7月23日、1975年1月22日和1978年3月5日。
陸地衛星的主要任務是調查地下礦藏、海洋資源和地下水資源,監視和協助管理農、林、畜牧業和水利資源的合理使用,預報和鑒別農作物的收成,研究自然植物的生長和地貌,考察和預報各種嚴重的自然災害(如地震)和環境污染,拍攝各種目標的圖像,借以繪制各種專題圖(如地質圖、地貌圖、水文圖)等。
衛星參數 發射時間 衛星高度(KM) 半主軸 傾角 經過赤道的時間
LandSat1 1972.7.23 920 7285.438km 103.143度 8:50a.m.
LandSat2 1975.1.22 920 7285.989km 103.1550度 9:03a.m.
LandSat3 1978.3.5 920 7285.776km 98.9度 6:31a.m.
LandSat4 1982.7.16 705 7083.465km 98.2度 9:45a.m.
LandSat5 1984.3.11 705 7285.438km 98.2度 9:30a.m.
LandSat6 1993.10.5 發射失敗
LandSat7 1999.4.15 705km 7285.438km 98.2度 10:00a.m.
運行情況:1、1978退役 2、1976年失靈,1980年修復 3、1982退役 4、1983退役5、1983年TM傳感器失效,退役 6、2011年退役7、(仍在運行,數據時有損壞)發射失敗2005年出現故障,退役
三、遙感科學及國土資源遙感的發展歷史如何
遙感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20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后,這就標志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經過幾十年的迅速發展,目前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資源環境、水文、氣象,地質地理等領域,成為一門實用的,先進的空間探測技術。
萌芽時期
無記錄地面遙感階段(1608-1838):
1608年漢斯·李波爾賽制造了世界第一架望遠鏡
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放大三倍的科學望遠鏡并首次觀測月球
1794年氣球首次升空偵察為觀測遠距離目標開辟了先河,但望遠鏡觀測不能把觀測到的事物用圖像的方式記錄下來。
有記錄地面遙感階段(1839-1857):
1839年達蓋爾(Daguarre)發表了他和尼普斯(Niepce)拍攝的照片,第一次成功將拍攝事物記錄在膠片上。
1849年法國人艾米·勞塞達特(Aime Laussedat)制定了攝影測量計劃,成為有目的有記錄的地面遙感發展階段的標志。
初期發展
空中攝影遙感階段(1858-1956)
1858年用系留氣球拍攝了法國巴黎的鳥瞰像片
1903年飛機的發明
1909年第一張航空像片
一戰期間(1914-1918):
形成獨立的航空攝影測量學的學科體系
二戰期間(1931-1945):
彩色攝影、紅外攝影、雷達技術、多光譜攝影、掃描技術以及運載工具和判讀成圖設備
現代遙感
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20世紀60年代:美國發射了TIROS、ATS、ESSA等氣象衛星和載人宇宙飛船
1972年:發射了地球資源技術衛星ERTS-1(后改名為Landsat Landsat-1),裝有MSS感器,分辨率79米
1982年Landsat-4發射,裝有TM傳感器,分辨率提高到30米
1986年法國發射SPOT-1,裝有PAN和XS遙感器,分辨率提10米
1999年美國發射 IKNOS,空間分辨率提高到1米
中國遙感事業
1950年代組建專業飛行隊伍,開展航攝和應用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衛星,得到衛星像片
80年代空前活躍,六五計劃遙感列入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第一顆 “風云1號”氣象衛星
1999年10月14日中國成功發射資源衛星,之后進入快速發展期--衛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