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對二氧化碳的排放有什么具體的政策和措施.
中國重視擴大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2000年4月29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為防治大氣污染,保護和改帆運判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制定了法律依據。
發布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的目標。2018年全國人大發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18修訂)。
擴展資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財政投入。國家實行以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為核心的大氣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
國家采取有利于大氣污染防治以及有關的綜合利用活動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支持大氣污染防治的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適用的大氣污染防治技術;鼓勵和支持開發、利用清潔能源。
國務院標準悄粗化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制定燃煤、燃油、石油焦、生物質燃料、煙花爆竹、涂料等含揮發性有機物的產品以及鍋爐的產品質量標準,明確環保要求。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不得制造、銷售或者進口。
參考態改資料:法制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18修正)
根據《京都議定書》的標準,中國年排放28.93億噸二氧化碳,人均2.3噸。
2014年9月,國家 發 改 委 負責人在國 新 辦 發布會上介紹,中國計劃“十三五”對能源消費總量、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進行控制,目前正在論證做方案。他指鎮燃出,中國準備要積極應對御塵虛氣候變化,如果過早出現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就必須要采取總量控制的措施。
當時發布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和13億立方米的目標。
國 務 院法制辦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提出要實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對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省級人民政府應按照 國 務 院的規定削減和控制本行政區域的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將暫停新增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審批兄答。
比如“十一五”期間制定目標,單位GDP能耗要降低20%。
比如中國進行退耕還林還草,因為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的,應該說吸收了大量排放。中國政府采取的計劃生育政策,少生了3億人;如果不采取計劃生育措施,這3億人累計每年要增加排放12億噸的游族二氧化碳。
鄭國光指出,中國政府非常重視氣候變化工作,成立了國家氣候委員會和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來協調各個部門的工作。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和科技部聯合組織專家出臺了氣候變化的國家評估報告。最近,中國政府又出臺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提出許多措施。中國政府還積極參與了IPCC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一些國際活動。同時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從專家這個層面上為政府采取措施應對氣神遲弊候變化提供意見。
他強調,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政府做了大量努力。經過這樣的努力,我們減少了幾十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環境方面確實采取了許多措施,在科普宣傳、環境保護、節旦哪能降耗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作出了一個負責任大國應該做的努力。
方會談韓方規劃
1.節能政策措施及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
(1)節能政策措施。
政府制定了節能的基本方針。1980年我國政府制定了開發與節約并重、近期把節約放在優先地位的方針,確立了把節能作為一項長遠戰略任務的地位,成為指導節能工作橘物圓的基本方針。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入90年代,中國政府的能源發展方針是: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因地制宜、多能互補、開發與節約并重,近期把節能放在突出地位,保持能源與國民經濟和環境持續協調發展。
節能法規。70年代以來,我國已先后頒布了127項節能法規和條例,53項節能設計規范,近164項有關節能的國家標準。1997年11月1日由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并經江澤民主席簽署命令,于199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由此我國的節能工作納入法制化的軌道。
節能經濟政策。8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有關財政、信貸和稅收等方面的節能經濟政策。主要包括:能源價格政策、節能投資政策、節能稅收優惠政策、節能效益還貸政策、節能設備租賃政策等。
節能技術政策。自8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以提高用熱和用電效率為重點,把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提高工業鍋爐和工業爐窯效率、電動機調速節電、推動余熱和余能利用、發展煤炭洗選和動力配煤、使用型煤、推廣省能風機和水泵等通用設備、鼓勵省能建筑、提高城市氣化率、實行資源綜合利用等作為節能技術政策的重點,制定發布了許多專項節能技術政策。1984年中國制定了第一部《節能技術政策大綱》,系統地提出了工業、交通、商業、城市、農村的節能技術政策。1996年,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和國家科技部在總結1984年以來節能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新的《中國節能技術政策大綱》,這是政府對企業節能工作的重要指導性文件。
推動節能的產業政策。1989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當前產業政策要點的決定》。按照決定的要求,我國加快了第三產業的發展,調整了第二產業的結構。1994年4月,國務院發布《九十年代國家產業政策綱要》。《綱要》明確提出我國能源工業要實行開發與節約并重的方針,做到能源、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提出國家要采取措施,促進產業技術進步,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性能,大幅度降低能耗和物耗。在國家發布的其他有關能源產業的文件中,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均受到高度重視。
(2)重要節能工程和項目的建設與實施。為了貫徹節能戰略方針,我國政府采取了建設重要節能工程和項目的措施。結合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在項目資金籌措、資金管理及使用上制定了不同的政策。初期有部分撥款,隨著投資體制改革,節能專項資金的撥款改為貸款,并對貸款利率實行優惠;在稅收上,節能基建項目免征進口設備關稅、投資方向調節稅、能源交通基金,新開發的節能新產品3年免征所得稅,節能項目投產后還實行了稅前還貸等。這些重大措施和優惠政策的實施,充分發揮了國家投資的導向作用,吸引了地方大量資金,使重要節能工程和項目建設實施順利,取得了可觀的節能效益。
(3)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
近20年來,我國通過實施上述節能方針政策與措施,不僅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增大,也對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做出了巨大貢獻。據對國家統計資料及數據分析,1999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1981年下降了60%;年均節能率接近5%;能源效率已由1980年的螞擾25%上升到目前的34%左右。1981-1999年,在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10.01%的速度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一次能源消費的年均增長率僅為3.8%,創下了經濟發展所需能源一半靠開發一半靠節約的歷史佳績。18年間,全國累計節約能源9.49億噸標準煤,按照我國1990年消費每噸標準煤CO2排放量0.58噸碳(下同)計算,相當于減排CO2約5.5億噸碳。其中因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變化節約和少用能源6.6億噸標準煤,相當于減排CO2約3.8億噸碳。1981-1999年全國節能量見表3~4。
在各項節能政策措施中,重要節能工程和項目建設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做出了很大貢獻。據統計,1981-1996年我國重要節能基建和技改項目建設16年累計總投資666.28億元,形成8282萬噸標準煤的年節能能力,每年可減少CO2排放約4804萬噸碳。
2.優質圓塌能源的開發和生產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
(1)石油天然氣工業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
油氣田輕烴回收利用: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國石油生產中的輕烴回收技術已在全國推廣應用,僅八五期間,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回收輕烴640萬噸,不僅基本消滅了油田的火炬,而且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清潔能源。
煉油和石油化工企業廢氣回收利用:在全國范圍內通過強化企業實施火炬熄滅計劃,煉化企業火炬資源利用率已達85%以上,每年回收可燃氣體100余萬噸,減少CO2排放約52萬噸碳。
(2)電力工業發展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
優先發展水電。我國水電總裝機容量已由1980年的2032萬千瓦增加到1998年的6507萬千瓦,增長了220%;發電量由1980年的582億千瓦時增加到1998年的2040億千瓦時,增長251%。
適當發展核電。截止到1998年底,我國在建核電機組6臺,裝機容量442萬千瓦;運行中的核電機組3臺,裝機容量210萬千瓦,發電量141億千瓦時。
發展火電大機組,加快老電廠技術改造,不斷提高發電效率。我國在加快老機組改造,降低發電煤耗方面成效顯著。燃煤電廠供電煤耗已由1980年的448克標準煤/千瓦時,下降到1999年的403 克標準煤/千瓦時,18年共下降了45克標準煤。
建設熱電聯產電廠,提高能源效率。到1998年底,我國熱電聯產供熱機組總容量已達2494萬千瓦,占火電機組總容量的12.24%,總發電量約1200億千瓦時、供熱量10.36億吉焦(109焦耳),年節約能源4100萬噸標煤。
積極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到1998年底,我國已安裝風力發電機225臺,總裝機容量24.68萬千瓦;地熱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5萬千瓦;潮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了6.6萬千瓦。
節約用電,推進全社會終端用電效率的提高。通過推廣、引入能源需求側管理和高效節能用電設備,加快推行中國綠色照明工程,2000年節約照明用電300億千瓦時,相當于600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全年的發電量,節約原煤約1500萬噸。
綜上所述,我國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使電力能源消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和煤炭轉換為電力的比重不斷提高,分別由1980年的21%和18%提高到1998年的33%和37%,大大減少了化石燃料直接燃燒利用產生的CO2排放。
3.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農村能源發展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
(1)經濟激勵政策。
補貼政策:為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科學研究機構和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提供部分經費;為重點科技示范項目和培訓提供支持;投入大量資金支持光伏技術的發展。
稅收優惠:減免增值稅,如小水電享受6%的優惠稅率;減免可再生能源所得稅。
價格政策:在風力發電方面,上網電價按還本付息加合理利潤確定,高于電網平均電價的部分,采取分攤方式,由全網承擔;在水力發電方面,除實施新電新價和還本付息電價外,對小水電實行以電養電政策,保護小水電的發展;在可再生能源非電利用方面,采取了保護性價格措施。
低息貸款: 設立了專項貼息貸款,在農村能源方面每年1億元人民幣,貼息率為50%;在小水電方面也有一定數額的低息貸款。
(2)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
1998年與1985年相比,太陽能熱水器、地熱發電、地熱能利用等的發展,共增加能源供應能力909萬噸標準煤,相當于減排CO2約523萬噸碳。
在政府的推動下,經過多方面的努力,農村能源建設有了很大發展,從節約能源和開發新能源兩方面增加了農村能源供應,并為減排溫室氣體作出了貢獻。
1996年與1980年相比,小水電總裝機容量增加了1062萬千瓦;集中供氣沼氣池8.6萬平方米;太陽房、日光溫室共72157萬平方米,太陽灶20萬臺。共形成能源供應能力4097萬噸標準煤,相當于減排CO2約2376萬噸碳。
4.計劃生育政策。
70年代初我國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30多年來,通過全社會的不懈努力,我國人口出生率從1970年的33.43‰下降到16.57‰ ,相當于少生人口3億多。如按照1997年我國人均排放量計算,相當于年減排CO2約2.1億噸碳。這不僅極大地緩解了由于人口增長給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帶來的壓力,也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了貢獻。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