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西省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為?
2020年山西省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為?
(1)能源生產。
到2020年,全省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8億噸標煤左右,煤炭產能控制在12億噸左右,產量控制在10億噸以內;電力裝機容量力爭達到1.3億千瓦,其中外送電裝機規模達到6000萬千瓦;煤層氣產能力爭達到400億立方米;焦炭產能1.2億噸;煤基合成油品600萬噸、煤制烯烴240萬噸。
(2)能源消費。
到2020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2.27億噸標煤。其中,煤炭4.0億噸、全社會用電量2580億千瓦時、天然氣(煤層氣)160億立方米、油品840萬噸。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5%以上。
(3)節能減排。
到202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率完成國家同期下達指標;煤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水平控制在325克/千瓦時以內,6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平均供電煤耗控制在310克/千瓦時以內。60萬千瓦級機組在燃煤火電裝機中占比超過40%,輸電線路平均線損下降10%。原煤入洗率達到80%。
(4)環境保護。
到202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完成國家下達指標;能源領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工業粉塵排放總量控制在國家下達約束指標以內。礦井水綜合利用率達到90%,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70%。劣Ⅴ類水體比例在15%以內。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重大進展。
(5)安全生產。
到2020年,全省煤礦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重特大事故得到遏止,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穩定保持在0.1人以下,水害得到有效控制,煤炭產業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6)深化改革。
煤炭、電力、煤層氣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基本實現煤炭管理體制和管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公益性以外的發售電價由市場形成;能源價格市場化改革取得新進展,能源財稅機制進一步完善,初步形成適應能源科學發展需要的行業管理體系
十二五的主要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十二五”規劃綱要全文共62章5萬余字,另有5個圖片和22個專欄,分為轉變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強農惠農、加快新農村建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營造環境、推動服務業大發展,優化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健康發展,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創新驅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標本兼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傳承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改革攻堅、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互利共贏、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發展民主、推進政治文明建設,深化合作、建設中華民族共同家園,軍民融合、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強化實施、實現宏偉發展藍圖等16篇。
目錄 第一篇 轉變方式 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第一章 發展環境 第二章 指導思想 第三章 主要目標 第四章 政策導向 第二篇 強農惠農 加快新農村建設 第五章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第六章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 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第八章 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 第三篇 轉型升級 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業 第十章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第十一章 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 第十二章 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 推進海洋經濟發展 第四篇 營造環境 推動服務業大發展 第十五章 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第十六章 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 第十七章 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環境 第五篇 優化格局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健康發展 第十八章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第十九章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 第二十章 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第六篇 綠色發展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二十一章 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第二十二章 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第二十四章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第二十五章 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 第二十六章 加強水利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第七篇 創新驅動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第二十七章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發展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第三十一章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第三十二章 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 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 標本兼治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第三十七章 創新社會管理體制 第三十八章 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 第三十九章 加強社會組織建設 第四十章 完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 第四十一章 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 第十篇 傳承創新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 第四十三章 推進文化創新 第四十四章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第十一篇 改革攻堅 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十五章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第四十六章 推進行政體制改革 第四十七章 加快財稅體制改革 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第四十九章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 第十二篇 互利共贏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第五十章 完善區域開放格局 第五十一章 優化對外貿易結構 第五十二章 統籌“引進來”與“走出去” 第五十三章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 第十三篇 發展民主 推進政治文明建設 第五十四章 發展民主政治 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進法制建設 第五十六章 加強反腐倡廉建設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設中華民族共同家園 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第五十八章 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 第十五篇 軍民融合 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第五十九章 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第六十章 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 第十六篇 強化實施 實現宏偉發展藍圖 第六十一章 完善規劃實施和評估機制 第六十二章 加強規劃協調管理
我國“十二五”規劃的八個重點內容
一是通過擴大內需,特別是通過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二是通過增強創新能力,培育新型戰略型產業,優化經濟結構;三是通過推進城鎮化和加快新農村建設,調整優化城鄉結構;四是通過優化生產力布局,發揮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五是通過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六是通過完善公共服務,加強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七是通過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八是通過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形成國際合作和對外競爭的新優勢
一是以增強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為目標,推動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的全方位調整。二是以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為目標,把社會發展擺在現代化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民生為先,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收入差距,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三是促進人與自然資源之間的和諧,樹立經濟、社會、生態三者空間均衡原則,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切實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四是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消除不利于市場基礎性作用、不利于轉變發展方式、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的體制機制障礙。五是以培育形成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為目標,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豐富開放的內涵,提高開放的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希望采納,謝謝
催圖債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