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低碳發展意義?
一、綠色低碳發展意義?
聯系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影響談談在低碳經濟時代我們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系統產生影響.目前面對日益惡化的氣候現象,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因為不利影響可能會危及人類社會未來的生存與發展.現今低碳經濟成為熱點問題,應該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內外因的綜合作用力,正推動著我國走向低碳經濟的時代.今年世界環境日6月5日,中國的主題就是“低碳減排,綠色生活”,作為中國公民和地球村的一員,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肩負起應有的責任與使命,共建我們的綠色家園!
全球暖化,不僅帶來了沙塵,還有暴風雪、寒流,暴雨、熱浪等等極端天氣接踵而來.專家預測,全球氣候還會進一步變暖,并且變暖的幅度有可能加大,美國的《科學》雜志,刊登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稱2009年之后,至少有一半的年份,全球平均氣溫將超過歷史上最高的1998年,將有更多的極端天氣頻繁出現,人類不得不面臨南北半球冰火兩重天的考驗.同時聯合國評估報告提醒,人類如果不重視環保,到本世紀末,平均氣溫最多將上升6.3攝氏度,這是一個怎樣可怕的數字?簡單講,如果平均氣溫上升3攝氏度,僅在亞洲,每年就有700多萬人,面臨洪水侵襲.如果氣溫上升4攝氏度,全球就會有30多億人,面臨缺水問題.
去年入秋以來,我國西南、江南、華南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干旱.在我國降雨量最為豐富的西南,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旱魃肆虐.農田龜裂、塘壩干涸、河溪斷流……3月23日,來自國家防總的統計數據顯示,因干旱造成飲水困難的人數已達2271萬,其中旱情最嚴重的云、貴、川、桂、渝五省份達1805萬人;我國耕地受旱面積1.14億畝,其中,作物受旱面積8796萬畝(重旱2798萬畝,干枯1381萬畝);待播耕地缺水缺墑2612萬畝.其中西南五省份耕地受旱面積達9654萬畝,占85%.
除了干旱、氣候反常、全球變暖之外,水資源短缺、居住環境惡化 、經濟損失加劇 、海平面上升、 人類健康受威脅、 物種變化加劇等等眾多問題都亟待解決.
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城市不僅是政府、專家的事,積極樹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制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哪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低碳生活,是一種自然而然去節約身邊各種資源的習慣.我們應該積極提倡并去實踐,注意節電、節油、節氣、垃圾回收以及綠色出行,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每個節能細節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對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社會的一種支持.
二、節能減排節能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群眾對環境污染問題反應強烈。這種狀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不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難以為繼。只有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同時,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備受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
三、節約能源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1、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化石能源是不可持續的一種能源,過度的依賴化石能源會造成地球資源的緊張,對化石能源的無節制的開采利用,總有一天化石能源會消耗殆盡,到時候人們就會面臨能源危機。地球上可供人們利用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只有節約能源,開發再能能源,人們才能持續發展。
2、有利于環境保護 .目前的能源大部分都是化石能源,無論是開采過程中,還是使用過程中,都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如果我們減少能源的使用,做到節約能源。那么我們就能減少能源的開采與利用,就能為保護地球做出一點微薄的貢獻。
3、有利于提高人們愛好環境,保護地球的意識。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生活中吃的用的都來自與大自然。特別是能源,因為有了能源,我們的生活才變得更美好了。可是我們知道地球的能源是有限的,只有節約能源,做到愛好地球,我們美好幸福生活才能世代相傳。
能源就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轉化的物質(礦物質能源,核物理能源,大氣環流能源,地理性能源)。能源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在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優質能源的出現和先進能源技術的使用。在當今世界,能源的發展,能源和環境,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
節儉是一種美德。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注意節約能源因為很多能源是生活的必須,而且有的資源還屬于不易形成,不易得到的或者說是不可再生資源。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要想資源為我們人類服務的時間更長,就必須培養節儉的意識。有長久的憂患意識。不但節約,還要創造,尋找代生資源!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