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保節能政策?
一、國家環保節能政策?
隨著數據中心的建設在全國逐年開展起來,我國對數據中心的建設提出了節能環保的要求與規劃,在《關于加強綠色數據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2年,我國數據中心平均能耗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地方政府也紛紛對數據中心能耗問題作出了相應的要求,如北京和上海提出了建設數據中心建設PUE值的規定。
國家對數據中心建設提出了節能環保要求
自2015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后,全國迎來了數據中心建設的熱潮。數據中心基礎設施作為數據中心建設的基礎層和關鍵層,其發展必將關系到數據中心建設。因此,國家也頻頻發布相關政策支持鼓勵數據中心基礎層的建設。
但是,隨著數據中心建設項目的不斷增加,國家也逐漸意識到數據中心建設對環境與資源造成影響的問題。因此,國家在對數據中心建設政策上逐漸轉向鼓勵建設節能減排的數據中心,對數據中心能耗和環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的主要任務有哪些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穩增長、調結構的緊要之年,經濟體制改革任務更加艱巨。根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5年工作要點》和《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現就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牢牢把握問題導向,使改革更好服務于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把有效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作為經濟體制改革成效的重要標準。針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發展中深層次矛盾凸顯、新老問題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等困難和問題,推動有利于穩增長保就業增效益的改革措施及早出臺、加快落地,通過改革激發市場活力、釋放發展潛力、化解潛在風險,促進經濟穩中有進和提質增效升級。
二、持續簡政放權,加快推進政府自身改革
三、深化企業改革,進一步增強市場主體活力
四、落實財稅改革總體方案,推動財稅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
五、推進金融改革,健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
六、加快推進城鎮化、農業農村和科技體制等改革,推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七、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
八、深化民生保障相關改革,健全保基本、兜底線的體制機制
九、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促進節能減排和保護生態環境
十、完善工作機制,確保改革措施落地生效
加強重大改革問題研究和調研。對一些具有全局意義和重要影響的重大改革事項,要組織專門力量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和探討,進一步明晰改革的方向、思路、路徑、重要舉措及相互關系,發揮理論研究對改革方案制定的支撐作用。制定改革方案要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基層意見和群眾訴求,確保改革方案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做好改革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通過召開重點改革新聞發布會和媒體通氣會、組織專家解讀等多種方式,加強對改革的主動宣傳、正面解讀,正確引導社會預期,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推動形成深化改革的社會共識。加強對改革輿情的監測,準確把握輿情動向,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對不實報道及時澄清,有效引導輿論導向,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的良好氛圍。
三、目前國家對節能減排的政策是怎樣
十二五規劃關于環境和節能減排的第六大項如下:
“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22)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抑制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強化節能目標責任考核,完善節能法規和標準,健全節能市場化機制和對企業的激勵與約束,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推廣先進節能技術和產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工業、建筑、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節能。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蓄積量,增強固碳能力。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和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制度,加強氣候變化科學研究,加快低碳技術研發和應用,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積極開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2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加強規劃指導、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規,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加快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鼓勵產業廢物循環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和垃圾分類回收制度,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發應用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產業鏈接技術,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
(24)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全面實行資源利用總量控制、供需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加強能源和礦產資源地質勘查、保護、合理開發,形成能源和礦產資源戰略接續區,建立重要礦產資源儲備體系。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強化規劃和年度計劃管控,嚴格用途管制,健全節約土地標準,加強用地節地責任和考核。高度重視水安全,建設節水型社會,健全水資源配置體系,強化水資源管理和有償使用,鼓勵海水淡化,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
(25)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以解決飲用水不安全和空氣、土壤污染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強綜合治理,明顯改善環境質量。落實減排目標責任制,強化污染物減排和治理,增加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種類,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氣、噪聲污染,加強重金屬、危險廢物、土壤污染治理,強化核與輻射監管能力。嚴格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影響評價,強化執法監督,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保護科技和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制度,建立多元環保投融資機制,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26)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鞏固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成果,推進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保護好草原和濕地。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管理,增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能力,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強城鄉防洪能力。加快建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加大重點區域地質災害治理力度,加強救援隊伍建設,提高物資保障水平。推行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科學安排危險區域生產和生活設施的合理避讓。”
十二五規劃有關提升制造業和新能源方面的意見如下:
“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12)改造提升制造業。制造業發展重點是優化結構,改善品種質量,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促進制造業由大變強。完善依托國家重點工程發展重大技術裝備政策,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合理引導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發展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提升小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促進企業組織結構優化。
(13)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學判斷未來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突破重點領域,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引領支撐作用,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加強財稅金融政策支持,推動高技術產業做強做大。
(15)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加快新能源開發,推進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加強電網建設,發展智能電網,完善油氣管網,擴大油氣戰略儲備。按照適度超前原則,統籌各種運輸方式發展,構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推進國家運輸通道建設,基本建成國家快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發展高速鐵路,加強省際通道和國省干線公路建設,積極發展水運,完善港口和機場布局,改革空域管理體制。”
中國政府“十二五期間”j節能減排計劃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分別提高到47%和8%左右;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到2015年形成3億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積極發展低碳能源,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達到11.4%;努力增加碳匯,新增森林面積125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控制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加強高排放產品節約與替代。
此外,中國政府還將扎實推進低碳省區和城市試點,開展低碳產業試驗園、低碳社區、低碳商業和低碳產品的試點。這一方案的最大亮點在于,中國將通過建立自愿減排交易機制、加強碳排放交易支撐體系建設等措施,探索碳排放交易試點。在“十二五”規劃完成后,中國將有望擁有自己的區域性“碳排放交易系統”(ETS)。
“十二五”期間中國將建立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制度,加強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工作。另一大亮點在于,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要將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明確任務,落實責任,確保完成本地區目標任務;為了完善工作機制,還要將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指標完成情況納入各地區、行業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和干部政績考核體系。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