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要將福島核污水排入大海,為什么說對美國的危害要大于中國?
日本政府要將福島核電站泄露事故所導致的100多萬噸污水排入大海,這會直接給日本以及周邊國家造成嚴重的生態災難。而日本政府顯然是置若罔聞,不顧周邊國家的反對,不顧本國漁民的反對,毅然想要將這些核廢水排入大海。東京電力公司現在每天新增140噸“處理水”,估計到2022年9月將達到儲存罐上限137萬噸。我真的將大量的未處理廢水排到太平洋,那么受害的一定是太平洋沿岸到各國。
按照2011年福島發生核泄漏事故以后,對于日本核輻射的追蹤以及洋流來看,顯然,日本核泄漏會給整個太平洋沿岸國家都帶來危害。只不過是對于周邊國家,誰最先受到傷害隋傷害的嚴重程度不同罷了。如果日本政府執意要將這些帶有放射性元素的核污水排放到太平洋,根據太平洋的洋流運動,顯然,相比較中美兩國來說,美國應該是最先承受傷害的國家。
雖然中國是日本的近鄰,而美國卻在遙遠的太平洋彼岸,但是日本福島核電站直接面對太平洋,核污水排泄點位于日本東海岸,又位于日本暖流的末端。正常在日本海域,太平洋赤道地區上來的暖流是沿著菲律賓外海琉球群島直奔日本本土北上,也給日本帶來了豐富的漁業資源。也就是說日本暖流是自南向北的強洋流,而被排放的核廢水只會順著日本暖流往北往西走。
這就意味著日本強暖流會將污染的核廢水直接帶往北太平洋,逐漸與白領海峽的寒流匯合,形成新的洋流,進而沿著加拿大和美國西海岸南下,最終回到太平洋溫暖地帶。也就是說,被污染的核廢水首先達到加拿大和美國,它們不會在第一時間接近中國大陸近海。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就不會受到傷害,因為太平洋洋流再怎么運動也不會將所有的核污染廢水帶走,還會有一些殘余的廢水,隨著其他暖流在太平洋海域逐漸擴散。
這樣的狀況下,日本核廢水自然也會擴散到太平洋中部地區,沿著琉球群島,逐漸滲入我們的東海和南海。這樣的結果只是時間問題,核廢水必然會污染海洋生物,進而通過食物鏈,最后危害到人類自身。核污染主要是損害人類DNA,核廢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氚和碳-14,這些都會損害人體DNA,并且這些放射性核素很難消除。從公布的最新數據來看,日本核廢水里 7 種主要元素,其中的 氚同位素是最好不處理的。
如果日本政府執意將核廢水排到太平洋,那么受害的不僅僅是周邊國家,而是整個太平洋沿岸,周邊國家包括遠在萬里之遙的加拿大和美國。雖然美國會首先被洋流所攜帶的核廢水污染,但是遠隔萬里的美國依然是沒有那么擔憂。畢竟美國目前最擔心的不是日本核廢水問題,而是自己的霸主地位可能被推翻的問題,自然對日本這一舉動并不放在心上!
日本政府準備將福島核電站冷卻堆心的廢水100多萬噸廢水排放大海。雖然其聲稱排放的廢水是經過處理的,除了無法過濾的其中的氫同位素“氚”之外,經過海水稀釋后基本上是安全。然而這一舉動仍然遭到環保組織、福島部分民眾、漁業組織的反對。周邊國家對于日本政府的行為也進行了規勸,建議慎重考慮。
向大海中傾倒核廢水,自然會造成了放射性物質的泄露,雖然廢水經過處理和稀釋。這對于周邊海域的影響比較直接。有人稱福島的廢水進入大海中,對于美國的影響要遠大于對中國。這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海水本身并非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受到風向、地球偏轉力、海陸分布等因素影響不斷流動,這也就是“洋流”。
考慮到排放成本問題,日本政府大概率會選擇就近排放,也就是在福島周邊的海域排放。福島位于日本東北部地區,毗鄰著名的北海道漁場。這里是自北向南的“千島寒流”和自南向北的“日本暖流”交匯處。兩股洋流匯聚后形成了一股自西向東流動的“北太平洋暖流”。這股暖流將會穿過北太平洋海域,最終會到達北美西海岸,大致是加拿大和美國交界區域。然后暖流受到阻擋開始分流,北上的叫“阿拉斯加暖流”,南下的“加利福尼亞寒流”。
在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有很多北海嘯沖離海岸的船只和廢物流向了大海。其中美國阿拉斯加海岸警衛隊就在次年4月5日成功攔截擊沉了一艘日本順洋流漂來無人“幽靈漁船”。洋流從日本到北美整個過程大概1年的時間,但是放射性物質氚能到達的時間和濃度卻不明。網上那些所謂的污染物擴散的電腦動態圖,大多是沒有考慮洋流的情形下做出來的,所以沒有參考價值。
關于“氚水”本身的危害。可以確認的事是“氚水”本身是有放射性的。很多科學家很早都用動物進行了試驗,注入不同劑量的“氚水”,結果隨著計量的增加,試驗動物的患癌幾率也隨之升高。向大海中排放稀釋后的氚水的危害性,這目前還在人的認知之外,因為還沒有相關科學家對此進行過試驗研究。這其實也是為什么美國政府到目前對于此事沒有給出明確態度的原因。從個人和利益角度來看,毫無疑問拜登政府的官員對于排放問題也必然持反對態度。然而,從政府層面,他們想要反對就必須給出明確的依據,很顯然是拿不出來的。
雖然對于稀釋后的氚水研究還沒有,但是對于3.11地震后的核泄露物質研究還是有的。在福島核電站爆炸后,含有放射碘、碳 14、鈷 60 和鍶 90、銫134、銫137等放射性元素的物質進入水體。根據PNAS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這些放射性物質到達北美的的時間大概2.1年。然而科學家發現經過海水的稀釋,到達西海岸的輻射量很小-每立方米不到1 Becquerels。這比飲用水可接受的限度低1000倍以上。相關的研究事實情況,其實也是日本政府膽敢將稀釋后的“氚水”排放的主要原因。然而已知的沒問題并不代表真不會出問題,危害性可能會在未來逐漸顯現。然而日本政府還是決定這樣做,畢竟這是解決問題最省錢,最方便的辦法。如果出問題了,可能相關責任人都已經作古了,無處追責。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