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剪結構的后澆帶規范有什么要求,急用!
我在弄一個變態的后澆帶上網找資料,無意進到你這里,給你復制這個過來希望對你有用洛
“后澆帶”是指在現澆整體鋼筋砼結構中,在施工期間留置的臨時性溫度、收縮和沉降的變形縫。后澆帶的留設和其位置皆由設計確定。
一、后澆帶的設計要求
現設計院設計的后澆帶施工圖不盡相同,現行規范“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02)、“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50108-2001)及不同版本的建筑結構構造圖集中,對后澆帶的構造要求都有詳細的規定。由于這些規范、標準是由不同的專家組編寫,其內容和要求有所不同,各有偏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差異。
(1)后澆帶的留置寬度一般700-1000mm,現常見的有800mm、1000mm、1200mm三種。
(2)后澆帶的接縫形式有平直縫、階梯縫、槽口縫和X形縫四種形式。
(3)后澆帶內的鋼筋,有全斷開再搭接,有不斷開另設附加筋的規定。
(4)后澆帶砼的補澆時間,有的規定不少于14天,有的規定不少于42天,有的規定不少于60天,有的規定封頂后28天。
(5)后澆帶的砼配制及強度,有的要求原砼提高一級強度等級,也有的要求用同等級或提高一級的無收縮砼澆筑。
(6)養護時間規定不一致,有7天、14天或28天等幾種時間要求。
上述差異的存在給施工帶來諸多不便,有很大的可伸縮性,所以只有認真理解各專業的規范的不同和根據本工程的特點、性質,靈活可靠地應用規范規定,才能有效地保證工程質量。
二、后澆帶的類型
后澆帶分沉降后澆帶、收縮后澆帶、溫度后澆帶和伸縮后澆帶四種類型。
(1)為解決高層建筑與裙房之間的沉降差而設置的后澆施工縫為“沉降后澆帶”。
(2)為防止砼凝結收縮開裂而設置的后澆施工縫為“收縮后澆帶”。
(3)為防止砼因溫度變化造成開裂而設置的后澆施工縫為“溫度后澆帶”。
(4)為防止因建筑面積過大,結構因溫度變化,砼收縮開裂而設置的后澆施工縫為“伸縮后澆帶”。
三、后澆帶接縫處的斷面形式、鋼筋處理及砼澆筑
(1)應根據墻板厚度的實際情況決定,一般厚度<300mm的墻板,可做成直縫;對厚度>300mm的墻板可做成階梯縫或上下對稱坡口形;對厚度>600mm的墻可做成凹形或多邊凹形的斷面。
(2)鋼筋是保持原狀還是斷開,這要由后澆帶的類型來決定。沉降后澆帶的鋼筋應貫通,伸縮后澆帶鋼筋應斷開,梁板結構的板筋應斷開,但梁筋貫通,若鋼筋不斷開,鋼筋附近的砼收縮將受到較大制約,產生拉應力開裂,從而降低了結構抵抗溫度應力的能力。
不同斷面上的后澆帶應曲折連通。
(3)后澆帶砼澆筑,一般應使用無收縮砼澆筑,可以采用膨脹水泥也可采用摻和膨脹劑與普通水泥拌制。砼的強度至少同原澆筑砼相同或提高一個級別。
四、施工質量控制
后澆帶的連接形式必須按照施工圖設計進行,支模必須用堵頭板或鋼筋網,接縫接口形式在板上裝凸條。澆筑砼前對縫內要認真清理、剔鑿、沖刷,移位的鋼筋要復位,砼一定要振搗密實,尤其是地下室底板更應認真處理,提高其自身防水能力。
(1)后澆帶處第一次澆筑留設后,應采取保護性措施,頂部覆蓋,圍欄保護,防止縫內進入垃圾、鋼筋污染、踩踏變形,給清理帶來困難。
(2)后澆帶兩側的梁板與未補澆砼前長期處于懸臂狀態,所以在未補澆前兩側模板支撐不能拆除,在后澆帶澆筑后砼強度達85%以上一同拆除,砼澆筑后注意保護,觀察記錄,及時養護。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