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水體治理比較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目前國內外普遍采用的富營養化水體治理技術主要有四類:
(1) 化學方法:如加入硫酸銅殺藻、加入鐵鹽或鋁鹽絮凝劑促進磷沉積,加入石灰除磷等措施,但往往加藥量大,處理成本高,且易造成二次污染,如加藥控制不當可能對整個水生態造成毀滅性的不利影響。
(2) 物理方法:如疏挖底泥、機械分離過濾除藻、引水稀釋、曝氣增氧等方法,但處理程度低,工程量大,且往往治標不治本,難以從根本上實現水體生態恢復。
(3) 生物方法:如放養噬藻型水生動物、投加微生物凈水劑、種植水生植物等,具有污染物原位降解、對周圍環境干擾少、成本低等優點。但生物法可能會存在引入新物種的生態風險,也會存在因水生生物死亡后處理不及時造成二次污染,加劇水體富營養化污染的可能性。
(4) 生態方法:在生物方法的基礎上融合了物理、化學作用,比較常見的如構建人工濕地、生態浮島等,具有水質凈化和生態修復之雙重功效。生態方法處理效果穩定,不產生二次污染,可實現生態修復,做到標本兼治。生態方法是當前國內外水體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的研究開發熱點。
眾所周知,湖泊水體富營養化污染實則是水體生態系統平衡遭到破壞,污染負荷超出水體的自凈能力,僅靠水體原有的生態系統難以完成自我修復過程。由于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污染源成分復雜,既有外源性,又有內源性,給水體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常規的治理方法既有所長,均有其各自適用的條件,也均有一定的局限性,至今還沒有任何單一的物理、化學或生物性措施能夠徹底去除水體中氮、磷營養物質,控制水體富營養化污染。水體富營養化污染治理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污染物的來源和影響因素比較多,存在周期性反復的問題,單靠一種方法治理一個極其復雜的水生態系統,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使得湖泊水體污染治理成為一個極為困難的過程。
生態過濾技術(Ecological Filtration Technology,簡稱EFT)是武漢珅德環保技術有限公司(搜索微信公眾號:景觀水體污染治理)從水環境生態平衡原理出發,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自凈功能,采用工程技術措施將微生物、原生動物、水生植物等生物體與生物填料、過濾介質等載體有機結合,互為共生關系,形成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微生態平衡系統—仿自然生態處理系統,使之具有優異的絮凝沉降、吸附過濾與生物降解等多重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協同凈化作用,對富營養化水體進行水質凈化和生態修復的一種低影響、低能耗、無污染的新型生態治污技術。
生態過濾技術(EFT)創造性地將人工濕地工藝與生物接觸氧化法有機結合,其主要由生態濾池(EFS)和內置曝氣生物柵(ABS)兩部分組成。其中生態濾池是生態過濾技術的核心組成,持續凈化水體污染物,并增強水體生物修復能力,具有水質凈化和水體養護雙重功效。
生態過濾技術(EFT)宜與外源截污、內源清淤工程措施結合起來,否則會由于外源污染物的不斷注入、內源污染物的不斷釋放而影響湖泊水體凈化效果。對于不具備截污條件、不適合內源清淤處理的湖泊水體也可直接采用該生態過濾技術(EFT)將污染的湖水凈化處理后再進入水體,實現就地處理,全面提升水體水質指標。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