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青島的下水道非常出名?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承認德國人務實和先進就這么難嗎?
薩沙說幾個重點:
第一,德國人花費多年時間,建立了中國甚至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
1898年3月6日,《膠澳租界條約》簽訂后,德國人開始建設青島。
當時青島還很落后,不存在排污設備,一旦下雨就積水。
同時,本地居民衛生意識也差,隨便大小便,街上就可以看到屎尿。
一旦下雨,街上衛生就極差,甚至導致青島傷寒、痢疾等疫病大范圍流行。
資料寫:污水混著雨水滲入水井,污染了飲用水源,導致腸炎和傷寒在水土不服的德國人中流行,連總督葉世克也于1901年初死在了這場時疫中。
德國開始在德國人居住地,花費多年時間修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管道80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由于當時青島不大,人口僅有5萬,德國人居住地區更小,這80公里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事實證明,這套下水道修建好的半個世紀內,這一區域沒有發生過大面積洪澇現象。
第二,雨污分流的考證。
今天中國大城市,基本都采用雨污分流。
不過,僅僅十多年前,中國很多城市還沒有實現這點。
沒有采用雨污分流的主要問題是,生活污水里面可能會有雜物,會導致管道的堵塞。
尤其管道使用時間久了以后,污水管道逐步會被堵塞,會越來越窄,需要不斷疏通,工作量很大,效果不好。
而且,污水管不可能太大,因為污水不會有多少。
一旦出現大雨,污水管即便沒有堵塞,也難以承受這么大的水流。
所以,雨污分流是很先進的,也很有前瞻性,是青島沒有內澇的根本性原因。
這個設計,對于建國后青島的市政也有極大影響。
“青島市后來新建、改建排水管網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這大大領先全國。
需要說明的是,德國對于雨污分流在青島的實施,細致論證了好幾年才實現,體現了德國佬的嚴謹態度。
第三,德國佬建筑物的質量和前瞻性。
青島極少數雨污合流的管道內部,對不起,全部貼有德國運來的瓷磚。
這是為了便于污水不會堵塞,以及清理時候比較容易。
大家知道雨污合流的管道有多高:高約0.8米、寬約0.4米。一個成年人爬進去,絕對沒問題。自己當年的影子。
而市區主要的排水管道,有多大?
我們看看僅存的一段,安徽路排水管道入海口。這個排水管距離著名景點棧橋只有幾百米,長3米,高2.5米,是長方形,普通汽車在里面行駛沒問題。
下水道在特殊年代,竟然還做過防空洞使用,大家可以想想多款大了。
第四,排污本身也很先進。
當時報道這么寫:當時青島中心城區的污水排入大海,會對海灘或者港口錨地造成污染。經過嚴謹考證,德國人終于將排污點選在團島的最西端,緊靠膠州灣入口的海峽處選定了排污口。這里水深且有著強烈的海流,可以將污水和雜物沖走。
即便如此,德國人還設置了污水泵站,采用機器加速水流動,避免海水淤積。
其實類似的東西還有很多。
要知道,青島充其量只是德國的一個殖民地,說不定什么時候就丟掉了,德國人灰溜溜的厲害。
即便如此,德國人對于建設青島是毫不含糊的,一個下水道都不但前瞻性極強,而且絕對保證質量。
要知道,很多東西不是沒有建設技術,而是沒有意識或者不愿意花錢。
正常來說,0.3米的下水道,可以保證大部分降雨時候不堵。但0.8米的下水道則可以保證無論什么下雨都不會堵。但0.8米的造價可能比0.3米高出二三倍,在于愿不愿意花這個錢。
德國人即便不能保證在青島的的殖民,很可能是為他人做嫁衣,也毫不猶豫的花費巨資去建設。
而且看看今天留下的遺跡,這些建筑物的質量絕對是可靠的。
雖然過了一百年,由于城市擴大太多和設備老舊翻修,這些管道只剩下幾公里,但不能否定在建設時候的先進性。
甚至可以這么說,直到90年代,我國很多城市建設者都沒有這種意識。
1914年,日軍占領青島。
以做事嚴謹認真甚至死板的日本人,驚嘆于德國建設的下水道系統:“它們如此完美”!
謝謝邀請!這幾年,每到雨季其他城市被淹,這條關于“青島下水道德國油紙包”的謠言便會在微信微博流傳——
“德國人在青島待了17年,沒建別墅大樓,沒搞噴泉,把下水道給修了。下水道使用了百余年,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換,當年建下水道的德國公司已不存在。經同德國聯絡,青島發現存放備件的小倉庫,油紙包好的備用件,依舊光亮如新。”
所以,也有一種說法,“青島是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城市,是因為有德國人建的良心下水道。”
于是,這條神奇青島下水道也就成了聞名全國的“青島網紅”。
那么,這條下水道究竟長啥樣?
昨天,半島著名記者何毅,從棧橋附近鉆進了這條下水道深處,拍回了大量照片和視頻……
這條暗渠位于安徽路下面
是一處具有百年歷史的下水道
為德國占領青島時所修建。
▲位于棧橋東側的排水口
下水道頂部距地面大約1.9米
▲人在里面行走,不用彎腰
▲里面的墻壁長期受海水的侵蝕留下歲月的痕跡
▲下水道里異常寬敞,的確可以跑開汽車
▲排水人員清理通道口的淤泥放水
▲下水道里面的通水孔
▲下水道上方的古力蓋
▲下水道的盡頭就是棧橋海灘
段子是假的
規劃理念的確是最先進的
▲青島下水道示意圖
雖然油紙包的段子是假的,但當年德國霸占青島,確實以19世紀末歐洲最先進的城市規劃理念來打造地下管網,以德國最先進工業技術修造城市排水系統。
這套排水系統有多強大?
首先是領先全球的理念:雨污分流,也就是雨水排泄與生活污水排泄分開處理。
為此,專門修筑十二條分流雨水的暗渠,總長5464米,更有總長29點97公里的排雨水管道和41點07公里的排污管道。
如此強大排水系統,當年造訪青島的亨利親王就曾自豪斷言:亞洲第一!
而當時,才是1898年!
▲1903年,德國人開始鋪設污水管道并修建排水泵站
在當時德國膠澳總督府的備忘錄里說,當時德國修這一套系統,是懷著大夢想的,要把青島打造成德國的療養勝地,一切工藝建造,清一色高標準嚴要求,修出這強大效果。
青島也由此成為中國最早實現下水道“雨污分流”城市。
分流式下水道的雨水和污水分別排入不同管道,糞便和生活污水從一個管道流出,經處理后流入近海,雨水從另一個管道流出。一方面,它能確保強降雨時污水排放不影響泄洪;另一方面, 雨污分流 確保雨水管道不會被污水雜質堵塞。”
“青島市后來新建、改建排水管網中,97%都采用了 雨污分流 模式。”
▲青島下水道施工現場(資料圖)
另外,德國人還給排水管道專門貼了瓷片。
青島市博物館講解員孫曉雯介紹,管道下端較窄,底部的瓷片非常光滑,使得水流能夠快速流過,污水中的淤泥和雜質也能被一起沖走;而上端寬闊的設計則是為了水流較多時,能夠實現快速流過、迅速排水。
這套排水系統的工藝水平,的確強大得令當時國人咋舌,這種獨特的“V”字形水泥抹面陶瓷貼底的德式排水管,哪怕水量極小,都能保持高速排泄。
而且,對于如何不污染膠州灣,德國人也考慮的很長遠。當時青島中心城區的污水如果排入前海,會對海灘造成污染;排入后海,則會污染港口錨地。經過嚴謹考證,德國技術人員最終將排污點選在團島的最西端,緊靠膠州灣入口的海峽處選定了排污口,該地不僅水深,而且強烈的潮汐海流能迅速把沉淀物沖走。
同時,德國人又在靠近小港的城市最低點設立污水泵站,用電力發動機驅動污水加速流動,避免淤積。
青島“不淹城”的秘密
究竟是什么?
△青島雨水下水道。(資料圖)
雖然德國人的排水系統非常先進,但要說青島“不怕淹”完全得益于這種排水系統也有失偏頗。據悉,德占時期建造的80公里排水管道,留到今天還發揮作用的已經很少了。這對于如今龐大的城市來說,已經是算很小一部分排水設施了。
青島之所以不怕淹,一個重要原因是,青島是典型山、海、城一體的濱海城市,主城區依山傍海,因地形地勢而建。40%以上地形為山地丘陵,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三面臨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勢而建,這種特殊地形使降雨快速匯入大海。
另外,是因為青島在后來的城市發展中,吸取和承襲了德式排水系統科學的設計理念,廣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規模改造、提升舊有管道。
德國排水系統,給青島留下的最大貢獻,就是城市防汛的經驗理念。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和各大城市一樣,青島也在擴張,可與好些城市不一樣的是,青島的城市擴容,每一個步驟,都是排水系統先行。排污排水管道鋪好了,其他才跟進。
拿一個官方數據,上世紀九十年代,青島就有排水管道596公里,這是什么概念?這個數據拿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也絕對領先大半一線城市。發展到今天,青島的排水管道總長,早已超過了三千公里。
有專家表示,德國人對青島的城市建設煞費苦心且著眼長遠。
在德國人看來,青島地下管網建設和污水處理,其實早就不是單純的市政建設,而是事關德國在東亞的“國家形象”,是百年前德國人為了把青島建設成為東亞樣板城市的標志之一。
這段地下排水設施,雖然在本質上,不是贈送,而是侵占,是占領,是屈辱。
但它直接奠定了青島城市建設的高起點,無論是技術上、還是理念上,都讓青島“一出生便風華正茂”!
這座城市,從開始建造那一天起,就運用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理念,最嚴謹先進的技術工藝,并一以貫之繼承了下來。
而“使用了100多年的東西到今天還能用”這一最大事實,對我們當今的“中國制造,青島制造”,也是很大的一個啟示。
復制下方關鍵詞 并回復 獲取精彩內容
丨大衣哥和他老婆都怒了丨青島燒烤界女王 丨
丨青島人自提公積金攻略丨媽媽群售假后續丨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