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水產養殖技術有哪些?
生態水產養殖技術有:
1、水域環境的控制
在水產養殖中,水域環境是決定養殖效果的決定性因素,從前期選址到中期管理,都需要引起養殖戶的重視。首先,養殖戶應當選擇一處遠離工廠或居民區的干凈水域,并使用設備進行水質檢測,確定符合水產養殖要求后,進行水域整理工作,例如要張拉防護網,防止水產品養殖過程中外逃,還要在養殖水域內適當種植一些水草等,增加水中含氧量。后期水產養殖過程中,也要定期進行水質監測,像氣溫變化、水位高低變化等,都是水域環境管理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2、苗種的選擇
選擇品種時,應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盡量選擇一些本地的水產品種,可以提高環境適應能力,對提高苗種成活率以及后期的快速生長也有積極作用。另外,優良的苗種還可以降低后期病害的發生率,也就意味著減少了化學藥劑的使用,也符合生態養殖理念。如果因為養殖需要,從外地引進一些新的品種,一是要接受漁業管理站的健康檢測,防止外來苗種攜帶病原,造成本地水域污染;二是要求進行一段時間的隔離養殖,觀察確定不會對環境或其他水生生物產生危害后,再在公共水域進行養殖。
3、飼料的科學喂養
水產生態養殖中,對于飼料的投喂也有專門的要求,除了要根據水域內苗種數量多少確定投喂量外,還要堅持“由少增多,少量多次”的投喂原則。特別是對于養殖新手,應先投喂少量飼料,一段時間后觀察水域(池塘)中飼料剩余情況,如果無剩余,下次投喂時可以適當增加飼料量。直到觀察到水域中有少量飼料剩余,此時投喂量即為最佳。科學進行飼料投喂,能夠減少水域因為飼料殘余而導致水質敗壞、浮游生物過度繁殖的情況,保證了水質純凈、健康。
4、藥物的規范使用
生態養殖中,對各類疾病的防控工作也十分關鍵?;谏鷳B養殖理念的水產養殖,首先要做到對常見疾病的有效防范,例如掌握某一類疾病的發病規律,了解其致病原因,這樣就可以在疾病暴發前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通過更換水體、進行水體消毒等措施,避免爆發疾病帶來損害。另外,對于已經出現的疾病,則需要按照漁業管理站的指導進行科學用藥,使用低毒高效的綠色藥物,精準把握用量,在短時間內取得治病效果,且不會對水域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5、益生菌的選擇
在淡水養殖過程中,有很多適宜淡水養殖品種生長的有益菌類,在養殖過程中需要重視菌類的選擇工作。首先氏侍前,就是要挑選自然水域中的菌類,這一類菌類不僅能夠幫助養殖品種健康生長,同時也殲清是模擬養殖種類成長生態環境的重要條件,當然,需要注意的是菌類的投放也需要注意數談讓量,如果數量過多反而會引發負面效果。其次,就是要根據養殖種類的特性來投放合適的種菌,通過這些種菌可以促進菌類更好的生長,以此保障水產品的健康生長。最后,就是在采購種菌時,一定要確保采購渠道的規范性,并且經過一些試驗確認種菌能夠實現良好的效果才能真正投入使用。
水產養殖必須要是活水,不能夠是死水,因為活水的水產養殖可能更適合養殖;生態水產養殖技術是利用科學環保方法養殖,利用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特點達到最大經濟效益。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