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污水臭氧標準? 醫院污水等級劃分?
一、醫院污水臭氧標準?
根據醫院污水目前已經成為社會水污染首要來歷之一,每年都會排出許多醫療廢水,并且成分雜亂
一定要將不同的污水差異化、專業化處理。醫療污水處理設備工作原理
臭氧發生器應用先進的物理制氧原理,通過制氧塔的變壓吸附作用,在常溫常壓下直接將空氣中的氧和氮分離,
取得高純度的氧氣;然后采用電暈放電法獲取臭氧,在常壓下使含氧氣體在交變高壓電場作用下產生電暈放電生成臭氧;
通過氣液混合系統進行水和臭氧的混合后,
得到一定濃度的臭氧水。
污水處理設備采用物理方法處理污水,不需要添加藥物,也不會有氯排放超標的現象,不產生后續投資費用。
工藝中的主體為臭氧消毒+過濾吸附。臭氧消毒,其殺菌機理是破壞和氧化微生物的細胞膜、細胞質、酶系統和核酸,
從而使細菌和病毒迅速滅活。臭氧以空氣為原料,對某部門污水中含有的病源性微生物、細菌、病毒等殺滅率在95%以上。
整套設備在標準狀態下連續使用壽命8萬小時
美容院醫療廢水處理設備設計工藝一般分為三級,不同的醫院根據國家要求采用不同等級:一級為隔渣、調節;二級為生化降解;三級為接觸消毒、
過濾。醫院廢水一級處理主要通過格柵將污水中的動植物油和固體垃圾去除,
通過調節池調節水量、調整水質;二級生化降解主要是A/O生物降解處理工藝,通過接觸反應,可以將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指標有效的降低到排放標準;
三級處理是對醫院污水中的大量細菌進行有效滅菌處理,通過控制接觸消毒時間和投加藥劑方式
將細菌數量長期控制在較低的水平,使過濾系統的出水保證達到水質要求
二、醫院污水等級劃分?
醫院污水分為一級強化處理和二級生化處理。
1.一級強化是消毒處理,也稱作預處理標準,采用臭氧、二氧化氯或者紫外線消毒的方式去除水中大腸桿菌等菌類達到GB18466-2005中菌類指標。
2.二級生化處理是采用A/O工藝,經過厭氧和好氧再經過消毒處理,去除水中的COD、BOD、SS、NH3-N、大腸桿菌等,達到GB18466-2005中生化標準。
三、醫院污水的排放標準應達到什么標準?醫院污水?
這個標準是為防止醫院排放帶有病原體的污水污染環境而制定的。GBJ48—83(試行)
第二章排放標準
第2.0.1條醫院污水經處理與消毒后,應達到下列標準:一、連續三次各取樣500毫升進行檢驗,不得檢出腸道致病菌和結核桿菌。二、總大腸菌群數每升不得大于500個。
第2.0.2條當采用氯化法消毒時,接觸時間和接觸池出水中的余氯含量,應符合表2·02的要求:
第2.0.3條污水處理構筑物中的污泥,必須經過無害化處理,污泥排放時應達到下列標準:一、蛔蟲卵死亡率大于95%;二、糞大腸菌值不小于10-2;三、每10克污泥(原檢樣中),不得檢出腸道致病菌和結核桿菌。
第2.0.4條當污泥采用高溫堆肥法進行無害化處理時,堆肥的溫度必須大于50℃,并應持續5天以上。
第2.0.5條無上、下水道設備或集中式污水處理構筑物的醫院,對有傳染性的糞便,必須進行單獨消毒或其它無害化處理。
第2.0.6條醫院污水經處理和消毒后,其所含的污染物質與有害物質的含量應符合現行的有關標準的要求。
在國標GB 8978 1996里的適用準則里有一段話,是說:除了某某某工業外,其余都遵循本標準。看你要執行一級二級還是三級標準,醫院污水的BOD、COD標準是屬于其中一切排污單位,或者其他排污單位當中。
四、醫院污水取樣標準方法?
1、醫療機構病區和非病區的污水,傳染病區和非傳染病區的污水應分流,不得將固體傳染性廢物、各種化學廢液棄置和傾倒排入下水道。
2、傳染病醫療機構和綜合醫療機構的傳染病房應設專用化糞池,收集經消毒處理后的糞便排泄物等傳染性廢物。
3、化糞池應按最高日排水量設計,停留時間為24-36h。清掏周期為180-360d。
4、醫療機構的各種特殊排水應單獨收集并進行處理后,再排入醫院污水處理系統。
(1)低放射性廢水應經衰變池處理。
(2)洗相室廢液應回收銀,并對廢液進行處理。
(3)口腔科含汞廢水應進行除汞處理。
(4)檢驗室廢水應根據使用化學品的性質單獨收集,單獨處理。
(5)含油廢水應設置隔油池處理。
5、傳染病醫療機構和結核病醫療機構污水處理宜采用二級處理+消毒工藝或深度處理+消毒工藝。
6、綜合醫療機構污水排放執行排放標準時,宜采用二級處理+消毒工藝或深度處理+消毒工藝;執行預處理標準時宜采用一級處理或一級強化處理+消毒工藝。
7、消毒劑應根據技術經濟分析選用,通常使用的有:二氧化氯、次氯酸鈉、液氯、紫外線和臭氧等。
(1)采用紫外線消毒,污水懸浮物濃度應小于10 mg/L,照射劑量30-40mJ/cm2,照射接觸時間應大于10s或由試驗確定。
(2)采用臭氧消毒,污水懸浮物濃度應小于20 mg/L,臭氧用量應大于10mg/L,接觸時間應大于12min或由試驗確定。
五、醫院污水排口標準?
醫院廢水排放標準要求:
1. 傳染病和結核病醫療機構廢水排放執行表1的規定。
2. 縣級及縣級以上或20張床位及以上的綜合醫療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廢水排放執行表2的規定。直接或間接排入地表水體和海域的廢水執行排放標準,排入終端已建有正常運行城鎮二級廢水處理廠的下水道的廢水,執行預處理標準。
3. 縣級以下或20張床位以下的綜合醫療機構和其他所有醫療機構廢水經消毒處理后方可排放。
4. 禁止向GB3838I、II類水域和III類水域的飲用水保護區和游泳區,GB3097一、二類海域直接排放醫療機構廢水。
5. 帶傳染病房的綜合醫療機構,應將傳染病房廢水與非傳染病房廢水分開。傳染病房的廢水、糞便經過消毒后方可與其他廢水合并處理。
6. 采用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的醫療機構廢水,若直接排入地表水體和海域,應進行脫氯處理,使總余氯小于0.5mg/L。
醫院污水處理設備原理采用“生物接觸氧化+消毒”的處理工藝,對醫院廢水進行處理。生物接觸氧化法是從生物膜法派生出來的一種廢水生物處理法,即在生物接觸氧化池內裝填一定數量的填料,利用棲附在填料上的生物膜和充分供應的氧氣,通過生物氧化作用,將廢水中的有機物氧化分解,達到凈化目的。后面加上消毒,殺死污水中的病菌及有毒物質,出水達標排放。
六、醫院污水檢測項目及時間?
每季度一次,主要項目C0D,氨氮,細菌
七、醫院污水不能排入河流嗎?
醫院污水絕不能排入河流。
醫院是病人最集中的地方,尤其是各類傳染病最集中的地方。所以,
病人的各種排泄物帶有大量病菌;病人的衣服,被褥等染有大量病菌,清洗后的廢水;醫療器械上沾染的病菌清洗后的廢水都會進入下水道。
以上進入下水道的廢水都含有大量病菌,如果流入河道必將污染整個河流,造成病菌蔓延。所以醫院廢水必須經過特殊處理才能排放。
八、醫院污水管理制度?
1、嚴格執行《消毒隔離管理總則》的有關規定。
2、保持污水排放系統順利通暢,定期對醫院排放系統進行維修。
3、工作人員做好自身防護,采集污水時戴手套,操作后洗手。
4、每日監測污水總余氯2次,并做好登記。
5、每月做好污水糞大腸桿菌檢測,有報告并備查。
6、每年做好致病菌(沙門氏菌、志賀菌)檢測,不得少于2次。
7、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應增加污水處理消毒劑的投放量,保證污水處理的余氯含量>6.5mg/L.
8、保持室內空氣流量,環境清潔。
9、污水處理原料妥善保管,合理配比。
10、專人操作污水處理裝置,污水處理人員經過培訓后持證上崗,并能正確掌握設備操作及相關衛生知識,負責設備的保養、維修,以保證其正常運轉。
11、病人嘔吐物、引流液、手術吸出液、檢驗科液體標本等污染液體消毒后傾倒入廁,進入院內污水處理系統。
12、污水處理設備自動定時定期對污水投放次氯酸鈉進行消毒,污水處理人員每日測余氯含量兩次,符合標準后方可排放,并做好記錄。未經消毒或無害化處理的污水、污泥不得排放,清掏或作農肥。污水池內的雜物定期打撈后焚燒。
13、處理后的污水、污泥符合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和GB18466-2005《醫療機構污染物排放標準》,定期接受疾控中心和縣環保局的監測,院感科開展自行監測工作。
14、后勤科每月對污水管理制度執行情況進行檢查,院感科不定期抽查,檢查結果與當月獎金掛鉤,實行獎懲兌現。
九、醫院污水測試余氯記錄標準多少?
2-8mg/L 接觸池出口總余氯 0.5mg/L 是污水排放限值 這2個是不一樣的 一般會經過脫氯處理后才能達到0.5的標準
十、醫院污水余氯試紙正常值?
用余氯比色試紙,或余氯檢測儀,自來水余氯值在0.2-0.8ppm,污水余氯值在2-8ppm,證明水中不存在大腸桿菌了。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