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生化處理,養泥是怎么個養法,養泥流程?
以下是我自已總結的一點經驗,可供參考。一、接種菌種:
1、菌種的選擇:對于厭氧菌種應選擇當地已有厭氧工程的厭氧污泥或沼氣池、魚塘、護城河清淤污泥等。
對于好氧菌種最好選擇當地的污水處理廠脫泥機房當天脫水的活性污泥,如果當地沒有污水處理廠則要考慮用生活污水進行自曝氣培養菌種。
自曝氣培養選用的接種水主要為糞便水,具體步驟如下:將將經過過濾的濃糞便水投入曝氣池中,再用生活污水或有機廢水將其稀釋至BOD含量300mg/L左右,稀釋后污水的總量大約為反應池有效容積的一半,然后連續悶曝,當水溫20度以上時,大約3-5天就會發現池中出現細小的活性污泥絨絮。
2、接種量:厭氧污泥接種量一般不應少于池容的8-10%,否則,將影響啟動速度;好氧污泥接種量一般應不少于池容的5%。二、啟動過程中的參數控制:
1、pH控制 好氧池pH值應維持在6.5~8.5之間,若進水pH值急劇變化,在pH<5或pH值>10.5時,將引起生物膜脫落,這時應在調節池內投加化學藥劑予以中和,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圍。 三、活性污泥培養馴化:
1、進原水進原水水量控制在池容的10%以,用清水或污染較輕的河、湖水注入曝氣池內,使總水量達到池容的60%左右。啟動風機進行預曝氣,曝氣24小時后投加污泥菌種(從當地污水廠拉來的活性污泥),投加量為池容的10%(根據污泥含水率和廢水水質情況確定)。悶曝(不進水連續曝氣)8h后,停止曝氣靜置沉淀0.5h,再繼續悶曝,以后曝氣每隔8h可停止曝氣靜置沉淀0.5h然后繼續曝氣。
2、悶曝悶曝氣1d后用1000ml量筒取曝氣池泥水混合樣1000ml觀察,污泥外觀呈土黃色且絮體較大、呈均勻懸浮態存在,靜沉30分鐘后觀察污泥沉降比應在10%以上。
此后可少量多次進水,直到注滿整個曝氣池。
當曝氣池被注滿后,繼續進行間歇曝氣,至靜置時發現上清液清澈透明可以排放時,則進行排水(排水時停止曝氣并連續進水)每次排水不要超過1小時,然后將進水和排水同時停止,再進行間歇曝氣-靜置-排水,如此反復大約6到7天。
如果沒有量筒可用娃哈哈純凈水瓶代替進行取樣觀察。
3、曝氣過程控制在曝氣過程中要控制生化池中溶解氧含量在2~4mg/l之間,并每隔1小時測試污泥沉降比,若該值逐漸減少,說明這些污泥已粘附在填料上,但如果沉降比低于5%則需補充污泥菌種。
4、馴化與培菌兩者為同時進行,掛膜速度很快,一般一周后在填料表面上,就可以看到有很薄的一層膜,可取樣做鏡檢觀察,應能看到少量鐘蟲、累枝蟲等微生物體。
5、掛膜若微生物膜增殖正常,約7d后,生物接觸氧化池出水一部分可流入沉淀池,一部分仍然回流至調節池。即可連續進水、回流。大約20d后,填料上將掛上一層橙黑色生物膜,可按設計水量進水。
6、運行監測在此情況下能穩定運行1個月左右,這時掛膜基本完成,微生物開始大量繁殖。
此時應密切注意監測水質變化情況,避免負荷突變對生化池造成沖擊。7、穩定運行隨著時間的延長,生物膜開始新陳代謝,老膜開始剝落,出水中出現懸浮物,標志著掛膜階段結束,可進入正常運行。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