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碳技術是怎么回事?
一、固碳技術是怎么回事?
森林系統具有強大的碳吸收能力,草地與農田土壤有機碳庫在固碳方面的作用也十分顯著。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顯著的固碳功能,在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據估算,陸地碳匯中約有一半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中國森林儲碳量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約為43.8億噸,在最近20年,中國森林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明顯增強,20世紀90年代末期達到47.5億噸。但我國森林的平均碳密度仍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現有森林生態系統的實際儲碳量也只達到潛在的植物儲碳量的一半左右,固碳潛力還很大。
草地作為陸地植被巨大的碳庫,在減少和固定二氧化碳過程中具有重要功能。在各種陸地生態系統中,氣候變化將首先對草地生態系統產生影響。天然草地覆蓋了幾乎20%的陸地面積,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草地大國,草地碳庫蓄碳量將是十分可觀的。從1980年到1994年,全國耕地土壤有機質從1.8%提高到了2.01%,平均每年提高0.014%,但仍具有很大的固碳潛力。假設采取綜合措施,有望在30年內使土壤有機質提高30%~40%,僅耕地一項的固碳,就相當于美國和加拿大兩國的總和。
與會專家建議,我國陸地植被的固碳能力巨大,可為溫室氣體的減排提供重要保障。在保護天然林和天然草地的同時,應大力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和建設穩產高產的人工草地,實施生態農業,充分利用邊際土地發展生物質能。我國具有先進的選種、育種技術,今后還應從提高植物生產力和固碳能力的角度出發,加強草種和樹種的培育,為溫室氣體減排提供保障。
o(∩_∩)o
二、什么叫土壤碳動態
土壤碳庫是儲量僅次于海洋的第二大碳庫。在全球變化的背景下,在人類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庫將如何響應這些變化?其調控機理是什么?溫度,水分,大氣CO2濃度,微生物活動,根系呼吸…………
三、自然界固定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徑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嗎? 生物質燃料的使用將打破二氧化碳的平衡?
你肯定知道在自然界廣泛存在一種巖石,叫做石灰巖。這種巖石大多是在大海中(地質學中叫做海相沉積)以化學沉積的方式形成的(也有在溶洞中沉積形成,比如石鐘乳、石筍,鈣質泉華),在華北(比如太行山地區)這種沉積物厚達數公里,在全世界分布非常廣泛(只要有水泥生產廠的附近必定有石灰石礦)。這種物質的形成過程就會起到固碳作用,如,從硫酸鹽轉化為碳酸鹽。
與上述這種巨大規模相比較,亞馬遜流域熱帶叢林的固碳作用幾乎可以歸為零。因為當一個植物生態系統發育成熟后(生物生產量和死亡分解達到平衡時),其放出的氧氣與植物死亡分解以及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氣會達到一種動態平衡,也就是說沒有氧氣的凈釋放量,換句話說固碳作用也就為零。
換個時間尺度分析,目前世界上的氧氣的凈釋放源主要還是海洋(深海),海洋中的藻類物質生存發展會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死亡的藻類會沉降到洋底(3000米以下),在這種環境下各種生物活動相對較弱,分解和釋放二氧化碳的能力被大大壓縮,最終會形成有機沉積物被固結到大洋深處。這是目前地球固碳(凈值)的主要方式。
與地球表面的植被生物量的產出規模相比,海洋藻類生物量產出規模要大3-4個數量級,也就是說大幾千倍,地表人類活動(比如生物質燃料的使用)對地球二氧化碳的影響微乎其微。但化石燃料的使用相對而言則影響較大(二氧化碳的凈釋放),但影響程度對于地球溫室效應的影響目前還很難有個統一的觀點。當然從負責任的角度,為強化人們的環保責任意識,在各類宣傳中普遍存在的“矯枉過正”的做法,應該說正面意義更大一些,“防患于未然”總比“亡羊補牢”要強一些。
觀點僅供參考,有不當之處還請指教。
祝好。
四、森林碳匯的基本概念
森林碳匯
“碳匯”來源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簽訂的《京都議定書》,該議定書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由此形成了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簡稱“碳匯”)。通過陸地生態系統的有效地管理來提高固碳潛力,所取得的成效抵消相關國家的碳減排份額。碳匯一般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它說起碳匯,要先提到全球氣候變暖,提到二氧化碳的增加。這就要說到碳源,碳源是指產生二氧化碳之源。自然界中碳源主要是海洋、土壤、巖石與生物體。另外,工業生產、生活等都會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它們都是主要的碳排放源。這些碳中的一部分,累積在大氣圈中引起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打破了大氣圈原有的熱平衡,導致全球變暖。另一部分則儲存在碳匯中。
通俗地說,森林碳匯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說是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有資料說,森林面積雖然只占陸地總面積的1/3,但森林植被區的碳儲量幾乎占到了陸地碳庫總量的一半。所以,森林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與氣候變化有著直接的聯系。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減緩了溫室效應。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