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污水治理還存在哪些問題?
每年產生污水90多億噸,處理率卻僅為22%,遠低于城鎮污水90%以上的處理率;污水治理設施“建好不用、只曬太陽”的現象普遍存在;排放標準日趨嚴格與地方經濟可承受能力矛盾增加……農村污水治理陷入重重困境。
處理設施“曬太陽”仍普遍
“行政村污水垃圾治理相對緩慢,與城市、縣城相比,污水垃圾等環境基礎設施嚴重滯后。區域之間也存在公共服務不均衡的現象,東部地區污水治理率達到34.1%,中部地區達到13%,而西部只有12.4%。”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環境PPP中心主任逯元堂日前在2018(第四屆)環境施治論壇中指出。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領域面臨的挑戰,存在顯著的地域特征,和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有著強烈相關性。世界銀行高級供排水專家秦剛分析稱,東部省份經濟比較發達,人口密集,能夠建設集中的污水處理廠和污水管網。中部省份已經開始建設集中的污水處理廠和污水管網,但接戶率不高。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人口稀疏,地理環境和氣候嚴酷,尚未具備村級污水處理廠和污水管網的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農村污水治理設施普遍存在“建好不用、只曬太陽”的現象。根據國家審計署發布的2018年第2號公告――2017年第四季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結果顯示,環保項目建設緩慢或建成后閑置情況較為嚴重。例如,江蘇省195個污水處理設施有146個閑置,涉及投資10449.77萬元,真正運行率還不到10%。
“地方頂層設計環節與需求之間存在較大脫節。一些地方為了爭取專項資金,硬上一些項目,建了大量設施后卻閑置不用,最后形成了‘曬太陽’工程。”逯元堂說。
E20環境平臺水業研究中心負責人、首席行業分析師井媛媛則指出,村鎮污水是水環境綜合治理的重要環節,而治理設施卻比城市污水治理設施“曬太陽”現象更嚴重。
此外,逯元堂還指出,目前村鎮污水治理領域缺乏治理標準,很多地方套用城市標準。但農村布局分散、規模較小、村鎮人口流動性大、水量不穩定。如果按照城市污水處理項目的思路,約定基本水量作為最低水量進行費用支付,社會資本和地方政府都會面臨較大風險。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低碳水環境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指出,目前很多省市要求農村污水治理要“一村一策”,但中國有200多萬個自然村,60多萬個行政村,不可能有這么多種治理技術。因此,一定要有主流技術。而關于中國農村污水治理的主流技術,目前還沒有達成共識。
“部分地區過于追求處理技術高大上。農村污水治理沒有排放標準,很多地方基本上是按照城市污水治理的要求,要求達到一級A,甚至地表IV類,往往造成財政支出難以承受。”逯元堂說。
政策密集落地激發巨大市場
農村污水治理已經成為今年水污染治理的重頭戲。2018年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今年將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
緊隨其后,中辦、國辦聯合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進一步提出,積極推廣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技術,鼓勵采用生態處理工藝。加強生活污水源頭減量和尾水回收利用。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
在今年5月舉行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再次提及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推進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同時國家對農村的投入要向這方面傾斜。
地方層面,農村污水治理步伐也在加快。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經有湖南、湖北、江蘇、福建、云南、安徽等近20省份相繼出臺一系列推進村鎮污水治理的政策。例如,湖南省提出,到2020年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0%以上,全省農村廁所污水治理和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0%以上。山東省提出,到2020年,50%以上的村莊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其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縣80%以上的村莊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農村新型社區基本實現污水收集處理。重金投入是一大亮點。例如海南省提出,2018-2020年,計劃籌措約190億元資金用于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國家及地方層面密集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也推動著村鎮污水領域市場加速釋放。據E20研究院測算,到2020年村鎮污水處理率將達60%,后“十三五”時期預計市場空間剩余1200億。“城鎮污水處理市場已趨于飽和,而村鎮污水處理市場呈現一片藍海。”桑德國際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兼村鎮環境集團總經理王俊安表示。
另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至5月,共有18個投資額超5億的村鎮污水治理項目釋放,累積投資額度超165億元。
存在的問題:一、資金短缺農村供排水設施建設和運營需要可靠的資金來源。農村污水處理終端不管工藝如何簡單、操作管理如何方便,都需要動力消耗,需要運行、管理、維護的經費。以一個處理規模為200噸/日的污水處理站為例,采用常規工藝,建設資金100萬元,日常運行費用以0.5元/噸計,則運行費用為3.6萬元/年,這是一筆長期開支。二、設計規模與實際污水量不匹配(1)污水收集管網建設不完善,污水排放率和污水收集率設計參數不合理,造成處理工程建成后收集的實際污水量小于設計規模。基礎數據掌握不準確,設計人員不了解農村實際用水需求和污水排放特點,照搬城鎮用水規范,造成“大馬拉小車”現象。(2)規劃設計中沒有充分考慮旅游流動人口及農村養殖、鄉鎮企業排水等,造成設計處理規模偏小及設計進水水質的偏差,引起處理效果差,不達標現象嚴重。三、工藝選擇不合理選擇合適的工藝是污水處理設施成功運行的關鍵,不同的污水處理工藝,其建設投資、出水水質、運行成本、管理維護要求差別很大。不同工藝噸水運行成本一般在0.2-2.0元。一些農村污水處理工藝選擇時沒有充分考慮農村的經濟情況、排放標準、中水回用、污泥處理、運行管理水平,使得工程完成后難以正常運轉。(1)排放標準要適當參照地方標準確定污水排放標準。如果農村所在地區不是國家重點控制區域或環保熱點地區,排放標準可根據當地情況予以適當調整,如在封閉及半封閉水體區域,可考慮脫氮除磷的要求,而在開放式水體區域,可適當降低氮、磷等有關標準,簡化運行管理、節省工程投資和運行費用,以求建成后產生實效。也不是出水水質越高越好,而是應與當地水環境保護要求及用水需求相結合,適用就好。(2) 中水回用優先,量力而行工藝選擇并非越新越好;處理后出水主要用于農田灌溉、果園澆灌等。如果選用膜生物處理工藝,出水水質標準很高,普遍可達到沖廁所等優質中水回用標準,但運行費用高達6.0元/噸。運行費用成為處理工程沉重負擔,結果是建好卻用不起。因此,污水處理工藝選擇應首先選擇運行費用低的污水處理工藝。(3)考慮污泥處理在傳統污水處理工程造價中,污泥處理部分投資一般占工程總投資的15%左右。污泥的濃縮和脫水等環節技術水平要求高,操作管理復雜,環境條件差,若操作管理不當,容易引發二次污染。因此,在確定污水處理工藝時應優先選擇產生污泥量少的工藝。由于農村污水量一般在1000m3/d以下,污泥處理應選擇簡單實用的方法。(4)運行管理水平水污染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采用的不是規模化、流水線生產的設備,是一個特殊的加工廠,需要一定的運行管理水平使其一年四季維持在最佳運行狀態。不少地方存在重建設輕維護、輕運行管理的問題。不少農村污水處理站管護人員技術水平低,在應用膜生物處理工藝等較復雜的工藝時,存在困難,使得花了較大代價建設的設施白白閑置。由于污水處理設施運行就會產生費用,很多地方的設施就僅在檢查時開啟,平時任由污水排向自然水域。所以要求污水處理工藝必須管理簡便,治理技術在滿足需要的同時應盡量簡單粗放。四、缺乏政策和標準支持農村水污染治理問題缺乏科學可行的對應政策和標準,這個反復循環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各個標準和政策。從具體的實踐來看,現有的很多建設問題都遇到了依據不足的情況。有的污水處理站的電力增容問題得不到電力部門有效解決,這其中除涉及到與電力部門的溝通協調外,電力增容而產生的電網改造費用沒有很好的出處。五、環保意識淡薄,污水處理積極性低。一些村民及村干部對污水處理認識還很膚淺,他們歡迎政府投資污水處理設施,但不愿意支付污水站運行管護費用;有的試點村存在著“等、靠、要”思想;有的試點村在工程建設中不積極配合,甚至收取場地費、臨時設施費等。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