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物化學凈化的方式有(環境污染物化學凈化的方式有哪些)
一、無機污染物環境的凈化措施有哪些?
物理沉降,化學分解,微生物分解等
二、環境污染物有哪些類別?主要的化學污染物有哪些?
按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物、水體污染物和工業污染物。主要化學污染物有:1.元素:如鉛、鎘、準金屬等.2.無機物:氧化物、一氧化碳、鹵化氫、鹵素化合物等3.有機化合物及烴類:烷烴、不飽和脂肪烴、芳香烴、PAH等;
三、環境中主要的污染物有?
環境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狀污染物、酸雨等。
一、二氧化硫(so2)
1、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質燃燒產生,其次是來自自然界,如火山爆發、森林起火等產生。
2、二氧化硫對人體的結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強烈刺激性,可損傷呼吸氣管。二氧化硫對金屬材料、房屋建筑、棉紡化纖織品、皮革紙張等制品容易引起腐蝕,剝落、褪色而損壞。還可使植物葉片變黃甚至枯死。
二、氮氧化物
1、空氣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等,其中占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2、氮氧化物污染主要來源于生產、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燒的產物(包括汽車及一切內燃機燃燒排放的no x);其次是來自生產或使用硝酸的工廠排放的尾氣。
3、當no x與碳氫化物共存于空氣中時,經陽光紫外線照射,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光化學煙霧,它是一種有害性的二次污染物。
三、粒子狀污染物
空氣中的粒子狀污染物數量大、成分復雜,它本身可以是有害物質或是其它污染物的運載體。其主要來源于煤及其它燃料的不完全燃燒而排出的煤煙、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建筑和交通揚塵、風的揚塵等,以及氣態污染物經過物理化學反應形成的鹽類顆粒物。
四、酸雨
酸雨是指降水的ph值低于5、6時,降水即為酸雨。煤炭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其次氣象條件和地形條件也是影響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降水酸度ph<4.9時,將會對森林、農作物和材料產生明顯損害。
四、凈化有機污染物的方法?
1、燃燒法
燃燒法主要有根據燃燒的溫度及輔助介質不同又分為直接燃燒法和催化燃燒法兩種。
催化燃燒法較適合于高濃度、小風量廢氣的凈化,在處理低濃度的廢氣時,由于要維持300~400℃的催化燃燒溫度,需借助于活性炭吸附等濃縮工藝來提高廢氣的燃燒熱值,但廢氣中的水氣、油污及顆粒物易引起活性炭吸附容量下降及催化劑中毒失活等問題,使得該方法的推廣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直接燃燒法是投加輔助燃料與廢氣一起送入焚燒爐燃燒,直接焚燒工藝成熟,控制一定的溫度條件下污染物去除效率高,焚燒c底,但在使用過程中一般會有一下問題:
若焚燒含氯、溴代有機物和芳烴類物質時極易產生二惡英類強致癌物質,尤其在焚燒爐啟動和關閉過程中更易產生,為避免二惡英類物質產生,須提高燃燒溫度在1200℃以上,若保持如此高的燃燒溫度不僅運轉費用高,而且對焚燒爐的要求也大大提高。
焚燒含氯代有機物時會產生氯化氫腐蝕問題,尤其是在高溫狀態下,氯化氫的腐蝕性能大大增強,不僅對管道存在腐蝕,更嚴重的是會引起焚燒爐的腐蝕。
焚燒時存在爆炸的潛在危險,尤其是易揮發性可燃氣體,若達到其爆炸極限遇明火則有可能引起爆炸。
另外,若廢氣中含有鹵素、氮元素和硫元素的情況下,采用燃燒法極易產生二次污染物質二惡英、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
2、吸收法
利用污染物質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使用水或化學吸收液對廢氣進行吸收去除的方法。該方法在設計操作合理的情況下去除效率很高,運轉管理方便,但對設備及運行管理要求極高,而且z有能溶解于吸收液或能與吸收液反應的污染物才能被有效去除。
3、吸附法
該方法是當污染物質通過裝有吸附劑(如活性炭、疏水分子篩等)的吸附塔時,利用該吸附劑對污染物的強吸附力,從而達到凈化廢氣的目的。該方法設備簡單,去除效果好,多用于凈化工藝的末級處理。該方法缺點是對高濃度有機廢氣處理效率低、占地面積大、氣阻大、吸附劑需經常更換或再生等缺點,而且吸附劑脫附后的氣體難于收集而z終又排回大氣中,是一種不徹d的解決途徑。
4、吸附再生法
低溫加熱再生法。對于吸附沸點較低的低分子碳氫化合物和芳香族有機物的 飽和炭,一般用100~200℃蒸汽吹脫使炭再生,再生可在吸附塔內進行。脫附后的有機物蒸汽經冷凝后可回收利用。常用于氣體吸附的活性炭再生。
五、主要的化學污染物有哪些?
主要化學污染物有:
1.元素:如鉛、鎘、準金屬等.2.無機物:氧化物、一氧化碳、鹵化氫、鹵素化合物等
3.有機化合物及烴類:烷烴、不飽和脂肪烴、芳香烴、PAH等;
4.金屬有機和準金屬有機化合物:如,四乙基鉛、二苯基鉻、二甲基胂酸等;
5.含氧有機化合物:如環氧乙烷、醚、醛、有機酸、酐、酚等;
6.含氮有機化合物:胺、睛、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亞硝胺等;
7.有機鹵化物:四氯化碳、多氯聯苯、氯代二惡瑛;
8.有機硫化物:硫醇、二甲砜、硫酸二甲酯等;
9.有機磷化合物:磷酸酯化合物、有機磷農藥、有機磷軍用毒氣等.
六、大氣化學性污染物的自凈方式包括?
污染物可以通過大氣的自凈能力,使濃度降低到無害的程度。大氣的自凈作用主要是物理作用(擴散、沉降),其次是化學作用(氧化、中和等)和生物學作用(植物吸收等)。
(1)擴散作用:當氣象因素處在有利于污染物擴散的狀態下,而且污染物的排出量并不非常大時,擴散作用的效果是很好的。一方面能將污染物稀釋,另一方面可將一部分污染物轉移出去。
(2)沉降作用:依靠污染物本身的重力,由空氣中逐漸降落到其他環境介質中(水、土壤)。直徑大的顆粒,可以自行降落。直徑小的顆粒或氣態污染物可以吸附在大顆粒上共同降落,也可由若干小顆粒聚集成大顆粒而降落,使大氣中的濃度降低。例如塵土也可被雨雪水沖洗降到地面,使大氣清潔。
(3)氧化作用:大氣中的氧化合物或某些自由基可以將某些還原性污染物氧化成有毒的或無毒的化合物。例如C0能氧化成C02。
(4)中和作用:例如大氣中的SO2可以與氨或堿性灰塵起中和作用。
(5)植物吸收作用:有些植物能吸收某些污染物,從而凈化了空氣。
七、化學污染物標準?
室內化學污染物,應該具體指明是哪一種污染物。才可以給出檢測數據;例如:甲醛檢測的濃度為0.212mg/m3,就可以依據國家標準GB/T18883-2002《室內空氣質量標準》的標準值(0.10mg/m3),評價,是超標的,結論:不符合本標準。
八、三致化學污染物有哪些?
①.致癌作用 致癌作用是指導致人或哺乳動物患癌癥的作用。早在1775年,英國醫生波特就發現清掃煙囪的工人易患陰囊癌,他認為患陰囊癌與經常接觸煤煙灰有關。1915年,日本科學家通過實驗證實,煤焦油可以誘發皮膚癌。
污染物中能夠誘發人或哺乳動物患癌癥的物質叫做致癌物。 致癌物可以分為化學性致癌物(如亞硝酸鹽、石棉和生產蚊香用的雙氯甲醚)、物理性致癌物(如鐳的核聚變物)和生物性致癌物(如黃曲霉毒素)三類。
②.致突變作用 致突變作用是指導致人或哺乳動物發生基因突變、染色體結構變異或染色體數目變異的作用。人或哺乳動物的生殖細胞如果發生突變,可以影響妊娠過程,導致不孕或胚胎早期死亡等。 人或哺乳動物的體細胞如果發生突變,可以導致癌癥的發生。
常見的致突變物有亞硝胺類、甲醛、苯和敵敵畏等。③.致畸作用 致畸作用是指作用于妊娠母體,干擾胚胎的正常發育,導致新生兒或幼小哺乳動物先天性畸形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初,西歐和日本出現了一些畸形新生兒。
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原來孕婦在懷孕后的30天~50天內,服用了一種叫做“反應停”的鎮靜藥,這種藥具有致畸作用。 目前已經確認的致畸物有甲基汞和某些病毒等。
九、船舶污染物的排放方式?
污染物嚴禁排放!港口有專門回收的。
十、環境污染物分類?
環境污染物
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的物質
環境污染物是指進入環境后使環境的正常組成和性質發生變化、直接或間接有害于人類生存或造成自然生態環境衰退的物質,是環境監測研究的對象。大部分環境污染物是由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的。有些物質原本是生產中的有用物質,甚至是人和生物必需的營養元素,由于未充分利用而大量排放,不僅造成資源上的浪費,而且可能成為環境污染物。
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一些污染物進入環境后,通過物理或化學反應或在生物作用下會轉變成危害更大的新污染物,也可能降解成無害物質。不同污染物同時存在時,可因拮抗或協同作用使毒性降低或增大。
類別
環境污染物按污染類型可分為大氣污染物、水體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態分為氣體污染物、液體污染物和固體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質分為化學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也可以根據人類社會活動的不同功能產生的污染物進行分類,主要考慮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和生活四個方面。
性質
污染物質的種類繁多,性質各異,污染物質的性質可歸納如下。
(1)自然性。長期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的人類,對于自然物質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有人分析了人體中60多種常見元素的分布規律,發現其中絕大多數元素在人體血液中的百分含量與它們在地殼中的百分含量極為相似。但是,人類對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其耐受力則要小得多。所以區別污染物的自然或人工屬性,有助于估計它們對人類的危害程度。
(2)毒性。污染物中的氰化物、砷及其化合物、汞、鈹、鉛、有機磷和有機氯等的毒性都是很強的。
(3)時空分布性。污染物進入環境后,隨著水和空氣的流動被稀釋擴散,可能造成由點源到面源更大范圍的污染,而且在不同空間的位置上,污染物的濃度和強度分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同,這是由污染物的擴散性和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水溶解性好的或揮發性強的污染物,常能被擴散輸送到更遠的距離。
(4)活性和持久性。表明污染物在環境中的穩定程度。活性高的污染物質,在環境中或在處理過程中易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比原來毒性更強的污染物,構成二次污染,嚴重危害人體及生物。
(5)生物可分解性。有些污染物能被生物所吸收、利用并分解,最后生成無害的穩定物質。大多數有機物都有被生物分解的可能性。
(6)生物累積性。有些污染物可在人類或生物體內逐漸積累、富集,尤其在內臟器官中的長期積累,由量變到質變引起病變發生,危及人類和動植物健康。
(7)對生物體作用的加和性。在環境中,只存在一種污染物質的可能性很小,往往是多種污染物質同時存在,考慮多種污染物對生物體作用的綜合效應是必要的。
污染源的形式
大多數污染物是以逸散至大氣、排泄至水體或土壤表面堆積和填埋的方式進入環境的。污染源的形式歸納起來有三種。
(1)點污染源。濃稠集中的排放,如從工廠煙囪或污水排放口排放,固體廢物在某一堆放點的集中堆放。
(2)線污染源。如行駛中的汽車沿街排放尾氣。
(3)面污染源。稀淡分散的排放,如農田徑流和灌溉排水就是水體污染的主要面源。由于降雨對大氣的淋洗使污染物進入水體,這也是一種面源。過量農藥和化肥的大面積施用也會構成一個區域性的面污染源。
污染源形式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又可分為固定污染源和移動污染源;按污染物質排放的時間可分為連續源、間斷源和瞬時源等。不同形式的污染源對污染物質的擴散、分布、遷移和轉化有很大的影響。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