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標成都,冬天家里一直用的空氣凈化器,聽說新風系統要好些,有啥區別呢?
肯定有區別啊,光費用就差別大了,空清最多能給家里通通風,覆蓋的面積較小,而新風系統是一種新型的室內通風排氣設備,除了具備傳統通風系統的基本功能,還具有除臭、除塵、排濕、調節室溫等多項功能。我是因為鼻子過敏,對空氣要求很高,所以早幾年就裝了新風系統,用了幾年了,噪音低、耗能小,也沒有出過什么問題,關鍵對成都現在這種霧霾天氣,有很大的幫助,美景舒適家的就挺好。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錘子被曝解散成都團隊,距獲得成都市國資投資6億元剛剛一年,誰是其中的冤大頭?
關注我,獲取更多深度解讀
最近股市水逆,老羅也水逆。錘子手機的高光時刻,全貢獻給老羅發布會相聲時間了,反正錘子手機的出貨量太過小眾,怎么看也撐不起它的融資價值。這么看來,成都市國資委真是最后一個接盤的冤大頭。
老羅也許會是一個厲害的產品經理,但他做CEO有點跑偏了。錘子手機最應該做的是盡快盈利,尤其是有了成都國資委6億融資之后,遲遲不盈利遲早玩完。但老羅還是帶著錘子做情懷,今年花大力氣推了個風馬牛不相及,重新定義個人電腦的TNT(工作站),搞出了個治標不治本的子彈短信,這些對于錘子手機的核心業務一點幫助都沒有。
盡管錘子便簽、閃念膠囊這些app細節處理的非常好,但是無法帶動錘子手機銷量,賺不到錢,團隊能怎么維持?
錘子手機入局也不算晚,智能機這一波淘汰賽,樂視、酷派、金立接連出局,當年跟小米同一梯隊的魅族也錯過最佳時機,今年雖有逆襲,但產量依舊是個坑。錘子手機最早的情懷玩的還不錯,早在2014年,就定價3000多那么貴,一直碰瓷蘋果,被業界調侃為蘋果母公司,強調情懷和品質,訂單量太少,與下游產業鏈合作完全沒有優勢。
產品上市之后又一再打臉,銷量不佳,沒多久就開始降價。這些行為,十分傷粉,后面支持錘子的錘粉越來越少。后面錘子手機沒有什么實質性的進步,情懷的旗號也不好使了。
以前新機上市,圈子里還經常看到有朋友自費支持錘子,今年TNT搞了這么一出,朋友圈對錘子手機的熱情銳減。
總的來說,錘子手機的段子比手機本身出名多了。
機會只有一次,現在整體國產機市場頭部位置已經被小米、華為、OPPO、VIVO占領,錘子沒能在智能機野蠻生長期快速占領市場,現在已經不可能實現逆襲,也沒有學著商人姿態專攻海外市場。
手機不像二次元領域,靠一波小眾死忠粉絲還能產生不錯的經濟效應,從而存活下來。手機客單價高,更換周期長,蘋果用戶換機會繼續選擇蘋果機,小米用戶換機也首選小米機,誰也不會去選一款小眾的,沒有什么明顯優勢的錘子手機,手機領域只有最大和死亡兩條路可選。
我是吳懟懟,虎嗅、36氪、鈦媒體、產品經理等專欄作者、前澎湃新聞記者,專注互聯網科技文娛解讀,更多深度解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毫無疑問,成都市的國資投資平臺是冤大頭。
在去年8月投資錘子的時候,成都市國資平臺是擔了巨大風險的,因為那時候錘子手機就處于生死的邊緣。而據《財經》報道,羅永浩曾找過小米、百度、阿里巴巴、360等公司,但在深入了解了錘子的業務情況后,均選擇放棄。
成都市太缺少像樣的科技企業了(雖然成都市生成自己科技產業很強,但都是外來企業,總部在外地,成都只是產業鏈低端環節的外包),對于科技企業的“貪婪”戰勝了對投資風險的恐懼。這個時候成都市以6億元投資作為“誘惑”,提出條件要讓錘子科技搬遷到成都,對他們自己來說,有點“抄底”錘子的意思。
(錘子科技融資情況,其中最后一輪的成都東方廣益就是成都國資平臺)
炒過股票的人都知道,抄底是個技術活,是有很大風險的,因為一不小心就抄到半山腰。成都市國資顯然就是抄到了半山腰——智能手機行業從去年年初開始就步入下行周期,市場份額向大型廠商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樂視手機早就完蛋了,酷派破產了,金立資不抵債了,魅族還在苦苦支撐,對錘子手機來說,從誕生開始就處于隨時會死亡的狀態,而從去年開始,錘子的困境就越發明顯,因為智能手機出貨量在下滑。
為了應對智能手機業務的頹勢,錘子科技在拿到成都市國資的投資后,開始了多元化發展,頗有點學習小米的味道。于是我們看到了錘子科技賣VR設備、空氣凈化器、TNT(工作站)、云office,還有曇花一現的子彈短信等。但錘子手機的用戶太少了,遠遠達不到小米那樣通過上億米粉做生態運營的條件。
本身實力不夠,資金鏈緊張,錘子這樣的動作,也不過是在做垂死的掙扎——萬一某個項目成功了呢?在這樣的過程中,成都市國資對于羅永浩的限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為錘子科技的困境并非成都市國資所能解決,也只能任由老羅折騰,死馬當活馬醫。
雖然錘子科技方面極力否認清退團隊的說法,但媒體記者在上班高峰期潛入錘子科技辦公室看到的空蕩蕩的場面,足以說明問題。
今年5月,錘子科技賬上的可用現金僅剩5000萬人民幣,留給羅永浩的時間不多了。
成都市國資的錢是誰的錢?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成都市民的錢,或許是納稅,或許是政府賣地的收入(拿錢買地的也是市民),所以最大的冤大頭,還是成都市市民。6億元平攤到1600萬成都人身上,相當于每人37.5元錢,大致等于吃一頓串串的錢。
關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了解熱點財經事件背后的經濟原理。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