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是什么?
穿戴式智能設備
“穿戴式智能設備”是應用穿戴式技術對日常穿戴進行智能化設計、開發出可以穿戴的設備的總稱,如眼鏡、手套、手表、服飾及鞋等。
廣義穿戴式智能設備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賴智能手機實現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鏡等,以及只專注于某一類應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設備如智能手機配合使用,如各類進行體征監測的智能手環、智能首飾等。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用戶需求的變遷,可穿戴式智能設備的形態與應用熱點也在不斷的變化。
穿戴式技術在國際計算機學術界和工業界一直都備受關注,只不過由于造價成本高和技術復雜,很多相關設備僅僅停留在概念領域。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技術進步和高性能低功耗處理芯片的推出等,部分穿戴式設備已經從概念化走向商用化,新式穿戴式設備不斷傳出,諸多科技公司也都開始在這個全新的領域深入探索。
發展歷史
穿戴式智能設備擁有多年的發展歷史,思想和雛形在20世紀60年代即已出現,而具備可穿戴式智能設備形態的設備則于70-80年代出現,史蒂夫·曼基于Apple-II 6502型計算機研制的可穿戴計算機原型即是其中的代表。隨著計算機標準化軟硬件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可穿戴式智能設備的形態開始變得多樣化,逐漸在工業、醫療、軍事、教育、娛樂等諸多領域表現出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應用潛力。
在學術科研層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卡耐基梅隆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的工程學院以及韓國科學技術院等研究機構均有專門的實驗室或研究組專注于可穿戴智能設備的研究,擁有多項創新性的專利與技術。而中國學者也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展可穿戴智能設備研究。在機構與相關活動領域,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成立了可穿戴IT技術委員會,并在多個學術期刊設立了可穿戴計算的專欄。國際性的可穿戴智能設備學術會議IEEE ISWC自1997年首次召開以來,已舉辦了18屆。
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等主辦召開了3屆全國性的可穿戴計算學術會議。另外,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國家“863計劃”也支持了多項可穿戴式智能設備相關技術產品研發項目。[1]
發展前景
手表或者眼鏡將成為人體的一部分,就像皮膚、手臂一樣。在更遠的未來,手機可能只需向人體植入芯片,能直接通過對話幫你打電話,幫你訂餐館,了解你的一切隱私,跟你的親密程度甚至超過你的家人——可能都不再是植入人體的芯片了,他們已經成為人體基因的一部分,可以參與人類的繁衍和進化。
穿戴式智能設備的本意,是探索人和科技全新的交互方式,為每個人提供專屬的、個性化的服務,而設備的計算方式無疑要以本地化計算為主——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去定位和感知每個用戶的個性化、非結構化數據,形成每個人隨身移動設備上獨一無二的專屬數據計算結果,并以此找準直達用戶內心真正有意義的需求,最終通過與中心計算的觸動規則來展開各種具體的針對性服務。
穿戴式智能設備已經從幻想走進現實,它們的出現將改變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