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程是學什么的?有哪些二本類學大學的生態工程專業比較好? 環境
一、生態工程是學什么的?有哪些二本類學大學的生態工程專業比較好? 環境
生態工程主要是學習生態修復的……生態工程在環境工程里面包含著!
二、生態工程的原則是什么
(1)、因地制宜
必須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實踐情況來確定本地區的生態工程模式。
(2)、擴大系統的物質、能量、信息的輸入
由于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非平衡的系統,在生態工程的建設中必須擴大系統的物質、能量、信息的輸入,加強與外部環境的物質交換,提高生態工程的有序化、增加系統的產出與效率。
(3)、密集相交叉的集約經營模式
在生態工程的建設發展中,必須實行勞動、資金、能源、技術密集相交叉的集約經營模式,達到既有高的產出,又能促進系統內各組成成分的互補、互利協調發展。
三、世界四大生態工程是什么?
前蘇聯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計劃、美國的羅斯福大草原林業工程和北非五國的綠色壩工程
四、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與地質地貌學有什么聯系
這個專業需要多方面的知識,比如水土保持工程學、水土保持規劃、地質地貌學、普通植物學、森林生態學、林業生態工程學、土壤學、樹木學、土壤侵蝕原理、林業生態工程學、工程力學、土壤侵蝕水動力學、水文與水資源學、測量學、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統、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水土保持規劃、小型水利工程學、農田水利學等。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是一門環境生態類學科,屬于理、工、農、水、林等專業交叉性學科,主干學科為水土保持工程學、地質地貌學、普通植物學、生物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林學,為國家農業和環境類重點學科。培養具有生物學、環境科學、水土保持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的規劃設計方法和監測、評價技術;熟悉我國林業、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生態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國內外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防治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有關國際公約,同時結合所設置的選修課程,夯實基礎,拓展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因此水土保持與沙漠化防治專業概論論文大綱從以下可以參考:
水土流失與土地荒漠化的基本規律、基本知識;
流域治理與荒漠化防治的規劃設計方法;
生物與工程等綜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與荒漠化;
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的監測、預防、監督、評價;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發展動態;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流域治理、荒漠化防治、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
合理利用水資源
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
控制人口增長
要具備扎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知識,通過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培養,掌握水土保持規劃、設計、施工、監測、管理、方案編制、概預算編制、預防、監督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
五、瑞典對水、大氣、土壤污染采取了那些措尖
1、施用化學改良劑,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增加土壤環境容量,增強土壤凈化能力
向土壤中施用石灰、堿性磷酸鹽、氧化鐵、碳酸鹽和硫化物等化學改良劑,加速有機物的分解,使重金屬固定在土壤中,降低重金屬在土壤及土壤植物體的遷移能力,使其轉化成為難溶的化合物,減少農作物的吸收,以減輕土壤中重金屬的毒害。針對有機物污染,用植物、細菌、真菌聯合加速有機物降解。針對無機物污染,利用植物修復可以把一部分重金屬從土壤中帶走。 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砂摻粘改良性土壤,增加和改善土壤膠體的種類和數量,增加土壤對有害物質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從而減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發現、分離和培養新的微生物品種,以增強生物降解作用。 2、強化污染土壤環境管理與綜合防治,大力發展清潔生產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組織有關部門和科研單位,篩選污染土壤修復實用技術,加強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集成,選擇有代表性的污灌區農田和污染場地,開展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重點支持一批國家級重點治理與修復示范工程,為在更大范圍內修復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積累經驗。合理利用污染土地,嚴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種非食用經濟作物或經濟林木以減少食品污染。科學地進行污水灌溉,加強土壤污灌區的監測和管理,了解水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及其動態,避免帶有不易降解的高殘留污染物隨機進入土壤。 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膠體對重金屬和農藥的吸附能力。強化對農藥、化肥、除草劑等農用化學品管理。增施有機肥同時采取防治措施,不僅可以減少對土壤的污染,還能經濟有效地消滅病、蟲、草害,發揮農藥的積極效能。在生產中合理施用農藥、化肥,控制化學農藥的用量、使用范圍、噴施次數和噴施時間,提高噴灑技術,改進農藥劑型,嚴格限制劇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大力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大力發展生物防治措施。大力推廣閉路循環、無毒工藝,以減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對工業“三廢”進行回收凈化處理,化害為利,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濃度。大力推廣和發展清潔生產。 針對土壤污染物的種類,種植有較強吸收能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質的含量,或通過生物降解凈化土壤,通過改變耕作制度、換土、深翻等手段,施加抑制劑改變污染物質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方向,減少農作物的吸收,提高土壤pH值,促使鎘、汞、銅、鋅等形成氫氧化物沉淀。 根據土壤的特性、氣候狀況和農作物生長發育特點,既要防治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威脅,又要把化肥、農藥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利用物理、物理化學原理治理污染土壤。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維護森林生態系統平衡。 3、調控土壤氧化還原條件
調節土壤氧化還原電位,使某些重金屬污染物轉化為難溶態沉淀物,控制其遷移和轉化,降低污染物的危害程度。調節土壤氧化還原電位主要是通過調節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措施實現。 4、改變耕作制度,實行翻土和換土
改變耕作制度會引起土壤環境條件的變化,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對于污染嚴重的土壤,采取鏟除表土和換客土的方法;對于輕度污染的土壤,采取深翻土或換無污染客土的方法。 5、采用農業生態工程措施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種子、種經濟作物,從而減少污染物進入食物鏈的途徑;或利用某些特定的動植物和微生物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質,從而達到凈化土壤的目的。 6、工程治理
利用物理(機械)、物理化學原理治理污染土壤,是一種最為徹底、穩定、治本的措施,但投資大,適于小面積的重度污染區,主要有隔離法、清洗法、熱處理、電化法等。近年來,把其他工業領域,特別是污水、大氣污染治理技術引入土壤治理,為土壤污染治理研究開辟了新途徑。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