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審計報告是誰的職責?
一、編制審計報告是誰的職責?
財務報告的最終責任方是公司管理層,所以一般意義上理解,當然編制人應該是上市公司。
然而,由于上市公司納入合并范圍內子公司較多,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很多不在會計部門日常的工作范圍之內,所以導致上市公司會計不知道如何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或是應對復雜的會計處理,導致無論是年報還是中報,上市公司都會聘請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代為編制;
另外,財務報表附注也只是在年度財務報表審計的時候,企業會計會碰到,對財務報表附注如何編制,彼此之間的勾稽關系怎么樣,完全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最重要的一點, 上市公司聘請會計師事務所來審計,是需要付費的,并不是請注冊會計師過來把公司賬務翻個底朝天,搞得明明白白的,然后三張紙審計報告正文發表一個審計意見就完事了。為了體現服務的價值, 會計事務所對財務報告的復核責任就這么無形中轉化為所謂的“編制責任”
二、報告編制組長崗位職責怎么寫?
1.負責組織本組員工做好受理中心接收的各類申請資料和批準文件的保管、流轉、安全及保密工作。
2.負責組織本組員工按照工作規范,完成各類批準文件的制作和送達工作。
3.負責組織本組員工實施各類郵寄工作的日常管理;接收、登記和移交申請人通過郵寄方式提交的各項申請資料。
4.負責組織本組員工起草或修訂資料文件保管、制證和送達工作標準操作規范(SOP),并監督執行。
5.負責組織本組員工做好行政許可印章的曰常保管工作。
6.負責組織本組員工承辦與本組業務相關的公文。
7.負責組織本組員工,按受理中心統一安排,提供需要對外發布的相關的信息;維護和支持受理中心網頁中的有關內容與功能;對有關行政審批相關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并提出工作建議。
8.組織本組員工根據工作實際,根據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不斷優化相關工作流程,提出改進措施,并報請受理中心辦公會議審議。
9.負責檢查本組工作質量,督促本組員工遵守受理中心的規章制度,做好服務、廉政、安全和保密工作。負責考核組員工作。
10.負責組織本組員工做好本組辦公環境的管理和辦公安全工作。
11.對本組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須及時向受理中心分管副主任匯報。
12.完成主任、副主任交辦的其他工作。
三、環境監測內審員的崗位職責?
環境監測內審員崗位職責:
1、根據公司能力建設規劃,協助質量負責人建立、實施和運行管理實驗室質量體系;編制質量相關文件,負責在各實驗室推動管理體系有效運行;?
2、協助公司CMA、CNAS等能力認可申請和評審,以及公司其它資質申請;?
3、協助組織實施質量監督活動、實驗室質量控制等工作;?
4、協助處理申訴、投訴及質量事故的調查和處理;?
5、收集統計質量管理運行狀況信息,并及時反饋給管理層;?
6、協助審核原始記錄、監測方案、監測報告等。?
7、協助組織內部人員進行上崗證理論考核和標樣考核;協助組織實驗室參加能力驗證和實驗室間比對活動;?
8、協助組織年度質控抽查活動,如標準物質考核、比對、密碼樣質控等。
四、環境監測站是公務員編制嗎?
環境監測站不是行政編制,自然不是公務員編制。該單位是生態環境部門二級單位,省級編制為正處級全額事業單位。市縣同步設置,采用的是事業編制,由地方編辦核定人員職數,單位性質。是地方生態環境部門的二級單位,有的地方是全額事業編制,有的地方是差額事業編制,有的地方是自籌事業編制。還有一部分為編外輔助人員。
五、超聲科報告員崗位職責?
⒈全面負責本科教學、醫療、科研、行政管理工作。
⒉督促、檢查本科人員執行各項規章制度,決定本科人員獎懲。
⒊審定科內專業科研課題,組織本科新業務,新技術項目開展。
⒋決定本科設備報廢,更新,定期檢查本科醫療安全。
⒌決定本科定期崗位輪換,負責科內人員考核和人才培養。
六、報告編制員是做什么的?
報告編制員是專門從事編制報告的人員、
七、檢驗檢測報告編制人員的崗位職責?
1、負責公司檢驗檢測報告的編制工作,確保報告內容完整、數據結論正確、版面美觀;
2、嚴格遵守質量手冊的規定,按要求編寫各類檢測報告,合理評價檢測結果,必要時對檢測結果提出意見和解釋;
3、嚴格遵守保密制度,妥善保管所有檢測報告和原始記錄,不得外泄;
4、負責完成本崗位業務統計相關數據準備工作;
5、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事宜。
八、編制審計報告是項目經理的職責嗎?
不是,編制審計報告是項目主審的職責,項目經理負責協調、審核把關
九、預算報告編制基礎?
(一)企業編制年度財務預算的基本編制依據、所采用的基本假設及其論證依據。 (二)企業編制年度財務預算所選用的會計制度與政策,例如,對于《企業會計準則》允許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或負債,需說明是否考慮公允價值變動影響。(三)年度財務預算報表的合并范圍說明,未納入及新納入年度財務預算報表編制范圍的子企業名單、級次、原因以及對預算的影響等情況。
十、風險報告編制流程?
1,編制的目的。
2,風險辨識與評估。
3,編制的法律法規依據。
4,風險的預防措施。
5,化解風險的技術方法。
6,正確認識風險會造成災害,提高對風險的認知,保證安全。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