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報告編制規范最新版全文 環境監測報告編制規范最新版全文下載
一、穩評報告編制規范?
一、標題部分:要求即全面又具體、簡潔,標題在表達所評事項時使用全稱。
二、項目概況:
評估事項的基本情況。對評估事項總體情況進行概要介紹,包括事項預期評估時間、規模、投入、涉及地區、實施時間等。
三、主體部分:
對項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分析。主要是在采取召開座談會、論證聽證會、問卷調查、公示公告、民意測評等方式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重大事項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進行全面分析。
四、項目風險預測:
重大事項可能引發的社會穩定風險分析預測。對重大事項的出臺實施可能會帶來的各種穩定風險進行科學分析預測,梳理出不同的矛盾類型,研判矛盾的激烈程度,預設對評估事項出臺或實施將會出現的不穩定情況。
五、項目風險防范化解措施(方案):
不穩定因素的化解應對措施。針對研判分析預測所列矛盾或不穩定因素,成立化解處置領導小組,制定好維穩工作預案,提出化解建議,擬定解決的措施。
七、結論部分:
根據分析評估結果,確定評估事項的社會穩定風險等級及實施意見。
八、相關資料:
如土地證、征地拆遷或租賃協議及調查問卷、公示公告等印證資料。
二、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規范?
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的規范大概是這樣的,就是說總的說明這個研究報告的背景,研究報告的必要性,研究專題的概括,研究的編制依據。
還要分析發展前景,競爭情況的分析,市場的分析,推廣的分析。
還要有產品方案和建設規模,建設的條件以及技術方案,用工方案,建設方案,環境保護方案等。
三、編制審計報告的主要內容規范有哪些?
1、審計報告應當內容完整,結構合理,觀點明確,條理清楚,用詞恰當,格式規范。
2、審計組應當根據審計工作底稿以及相關資料,在綜合分析、歸類、整理、核對的基礎上,編制審計報告征求意見稿。
3、審計組組長應當對提出的審計報告的真實性負責。審計人員和審計組組長均不得將審計過程中查出的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行為隱瞞不報。
4、審計報告應當經審計組集體討論并由審計組組長定稿,按照規定及時征求被審計單位意見。
5、審計組對審計事項實施審計后,應當及時向審計機關提出審計報告;提出的時間一般不得超過六十日。
6、審計組所在部門根據審計報告及審核意見提出審計意見書、審計決定書、審計建議書、移送處理書代擬稿,連同審計報告及審核意見報送復核機構或者專職復核人員復核。擴展資料審計報告的特點:1、它是根據審計過程所搜集的證據,經過去偽存真,而后編寫的,因此,是一份有根有據的審計工作總結。2、根據審計證據,以審計機關或審計專家的身份作評語,它是一份能起公證作用的證明書。3、根據審計過程所發現的問題,提出合理合法的建議。
四、輻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全國環境監測管理條例》及《放射環境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技術規范。
本標準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標準司提出。
本標準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核安全與輻射環境管理司組織并負責起草。
本標準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負責解釋。
本規范確定了輻射環境質量監測、輻射污染源監測、放射性物質安全運輸監測以及輻射設施退役、廢物處理和輻射事故應急監測等監測項目、監測布點、采樣方法、數據處理、質量保證。規定了監測報告的編寫格式與內容等。
五、環境監測采樣技術規范?
答:環境監測采樣技術規范: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
六、風險報告編制流程?
1,編制的目的。
2,風險辨識與評估。
3,編制的法律法規依據。
4,風險的預防措施。
5,化解風險的技術方法。
6,正確認識風險會造成災害,提高對風險的認知,保證安全。
七、預算報告編制基礎?
(一)企業編制年度財務預算的基本編制依據、所采用的基本假設及其論證依據。 (二)企業編制年度財務預算所選用的會計制度與政策,例如,對于《企業會計準則》允許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或負債,需說明是否考慮公允價值變動影響。(三)年度財務預算報表的合并范圍說明,未納入及新納入年度財務預算報表編制范圍的子企業名單、級次、原因以及對預算的影響等情況。
八、竣工報告由誰編制?
承包單位
工程竣工驗收工作由建設單位(就是所在的單位)組織;《工程竣工驗收報告》由承包單位編寫并報送監理單位對工程質量進行竣工預驗收,發現問題后監理單位會要求承包單位及時整改,整改完畢后由總監理工程師簽署工程竣工報告單,在此基礎上提出工程質量評估報告,總監理工程師和監理單位技術負責人審核簽字后方可生效。
九、入河排污口驗收報告編制規范?
按照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暫行辦法,建設單位開展自主環境保護驗收指南 ,并按照所屬行業技術規范進行編制驗收報告。
十、防護指南最新版全文?
一、醫務人員個人防護指引
(一)門急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二)住院病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三)手術部(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四)消化內鏡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五)感染性疾病科病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六)兒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七)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八)眼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九)耳鼻喉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十)口腔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十一)醫技科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十二)血液凈化中心(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一、醫務人員個人防護指引
(一)醫務人員個人防護應遵循《醫院隔離技術規》(WS/T311-2009)和《醫療機構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第一版)》(國衛辦醫函〔2020〕65號)的要求。
(二)醫療機構應進行個人防護全員培訓,提高防護意識,熟練掌握新冠肺炎防治基本知識、方法與技能。規范消毒、隔離和防護工作;儲備質量合格、數量充足的防護物資。
(三)降低醫務人員暴露風險。發熱門診、隔離留觀區、隔離病區設置三區兩通道及緩沖間,有條件的可設置負壓病房;普通病區設置過渡病房(室),收治待排查患者。
(四)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應當標準預防措施,嚴格落實《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要求,做好診區、病區(房)的通風管理,根據診療護理操作中可能的暴露風險選擇適當的防護用品,具體如下:
1.可能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戴清潔手套,脫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噴濺時,戴護目鏡/防護面屏、穿防滲隔離衣。
3.可能出現呼吸道暴露時,戴醫用外科口罩。
(五)在嚴格落實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根據接診患者疾病的傳播途徑,參照《醫院隔離技術規》(WS/T311)選擇強化接觸傳播、飛沫傳播和/或空氣傳播的感染防控,嚴格落實戴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戴乳膠手套等隔離要求。
(六)在新冠肺炎流行中高風險地區,按照接觸新冠肺炎風險,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增加飛沫隔離、接觸隔離的防護措施。在為疑似或確診新冠肺炎患者進行產生氣溶膠的操作時,增加空氣隔離防護措施。根據不同工作崗位暴露風險的差異,根據有關文件要求選擇防護用品,并根據風險評估適當調整,做到以下防護:
1.一級防護:預檢分診點,普通急診留觀區,門診,普通病區,重癥監護病房,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區,醫務人員醫學觀察區,隔離病區的潛在污染區工作人員,以及進行普通患者手術,非新冠患者的影像檢查與病理檢查,發熱門診及隔離病區外的安保、保潔、醫療廢物轉運等工作人員;一級防護用品主要包括: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工作帽、工作服、一次性乳膠手套或丁腈手套等。
2.二級防護:發熱門診及隔離病區內,隔離重癥病區,疑似及確診患者影像檢查及檢驗,消毒供應中心對新冠病區物品回收、清點及清洗時,疑似及確診患者轉運、陪檢、尸體處置時,為疑似或確診患者手術,新冠核酸檢測時采用二級防護措施。二級防護主要防護用品: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一次性工作帽、穿防滲隔離衣或防護服、一次性乳膠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3.三級防護: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在為疑似或確診患者實施可產生氣溶膠操作、手術、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時可采用三級防護;為疑似或確診患者實施尸體解剖時采用三級防護。三級防護主要防護用品:正壓頭套或全面防護型呼吸防護器、穿防滲隔離衣或防護服、一次性乳膠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七)正確使用防護用品,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標準。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隔離衣等防護用品被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時應當及時更換。
(八)按《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要求實施手衛生,戴手套前應當洗手,脫去手套或隔離服后應當立即流動水洗手。
(九)醫務人員進入隔離病區(二級防護)穿脫防護用品的流程。
1.醫務人員進入隔離病區穿戴防護用品程序
醫務人員通過員工專用通道進入清潔區,有條件的可以更換刷手衣褲、換工作鞋襪,認真洗手后依次戴一次性帽子、醫用防護口罩、穿防護服、一次性隔離衣、戴護目鏡或防護面屏、手套(2副)、鞋套。
2.醫務人員離開隔離病區脫摘防護用品程序
(1)醫務人員離開污染區,進入第一脫摘區,手衛生后,依次脫摘防護面屏或護目鏡、一次性隔離衣、鞋套、外層手套分置于專用容器中,之后手衛生。
(2)在第二脫摘區脫去醫用防護服、內層手套、靴套,手衛生后,脫去醫用防護口罩、一次性帽子,手衛生后,換醫用外科口罩進入清潔區。
(3)每次接觸患者后立即進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4)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防護服或者隔離衣等防護用品被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
(5)下班前應當進行個人衛生處置,并注意呼吸道與黏膜的防護。
(十)嚴格執行銳器傷防范措施。患者使用后的醫療器械、器具應當按照《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要求進行清潔與消毒。
二、清潔與消毒指引
(一)環境物體表面清潔與消毒
1.遵循原則
嚴格遵循《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15982-2012)《普通物體表面消毒劑通用要求》(GB 27952-2020)《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WS/T 367-2016)《醫療機構環境表面清潔與消毒管理規范》(WS/T 512-2012)《關于全面精準開展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的通知》(聯防聯控機制綜發〔2020〕195號)等文件要求。
2.感染防控要點
(1)加強日常環境物體表面清潔和消毒工作,消除污染的環境物體表面的傳播隱患。
(2)按照單元化操作的原則,強化高頻接觸物體表面的清潔與消毒。
(3)嚴格執行醫院環境清潔與消毒制度,有明顯污染的情況下,應先去污,再實施消毒;消毒可選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或采用同等殺滅微生物效果的消毒劑。
(4)物體表面擦拭宜采用有效消毒濕巾,也可使用超細纖維抹布;地面清潔消毒宜使用超細纖維地布;清潔工具做到分區使用(如采用機械熱力清洗消毒的可統一使用),保持清潔工具清潔與干燥,宜集中機械熱力清洗、消毒與干燥。使用過的或污染的保潔工具未經有效復用處理,不得用于下一個患者區域或診療環境,防止發生病原微生物交叉污染。
(5)預防消毒與隨時消毒相結合。醫療區域預防消毒至少1次/天,中高風險區域至少2次/天;有明顯污染隨時消毒。高頻接觸的物體表面應增加消毒頻次。
3.終末清潔與消毒
(1)患者一旦出院或轉科,應立即對病房或患者區域進行環境終末清潔與消毒工作,有效阻斷病原微生物傳播。
(2)應有序實施以“床單元”為單位的終末清潔與消毒工作,從醫用織物到環境物體表面,先清潔、后消毒,從上到下,從相對清潔物體表面到污染物體表面,清除所有污染與垃圾。可搬離的醫療設備與家具,應在原地實施有效清潔與消毒后,方可搬離。
(3)消毒可選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或采用同等殺滅微生物效果的消毒劑;有明顯污染時先去污染再消毒。
(4)必要時可采取強化的終末消毒措施,即可以在上述清潔與消毒措施基礎上,采用過氧化氫汽(氣)化/霧化消毒,或紫外線輻照設備消毒,或采用同等殺滅微生物效果的消毒方法,按產品的使用說明進行消毒。
4.疑似或確診新冠肺炎患者接觸物體表面、地面的清潔與消毒
(1)發現疑似或確診新冠肺炎患者時,在患者離開該環境后,應對患者所處周圍環境的物體表面、地面進行清潔與消毒,消毒可選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至少作用30分鐘,或采用同等殺滅微生物效果的消毒劑。如為留觀病房則每日消毒不得少于2次。
(2)有可見污染物時,應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清除污染物,再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劑等進行擦拭消毒,作用30分鐘;或使用具有吸附消毒一次性完成的消毒物品。
(3)保持環境清潔、整齊。
5.注意事項
(1)遵循“五要、六不”原則。“五要”,即:隔離病區要進行定期消毒和終末消毒;醫院人員密集場所的環境物體表面要增加消毒頻次;高頻接觸的門把手、電梯按鈕等要加強清潔消毒;垃圾、糞便和污水要進行收集和無害化處理;要做好個人手衛生。“六不”,即:不對室外環境開展大規模的消毒;不對外環境進行空氣消毒;不直接使用消毒劑對人員進行消毒;不在有人條件下對空氣使用化學消毒劑消毒;不用戊二醛對環境進行擦拭和噴霧消毒;不使用高濃度的含氯消毒劑進行預防性消毒。合理使用消毒劑,科學規范采取消毒措施,同時避免過度消毒。
(2)使用合法有效的消毒劑,消毒劑的使用劑量、作用時間和注意事項參考產品使用說明。
(3)消毒劑對物品有腐蝕作用,特別是對金屬腐蝕性很強,對人體也有刺激,配制消毒液、實施環境清潔消毒措施時,應做好個人防護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