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儀(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儀原理)
一、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儀原理?
實驗方法原理 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即以高效液相色譜為分離手段,以質譜為鑒定和測定手段,通過適當接口將兩者連接成完整儀器。 試樣通過液相色譜系統進樣,由色譜柱分離,而后進入接口。在接口中,試樣由液相中的離子或分子轉變成氣相離子,然后被聚焦于質量分析器中,根據質荷比而分離。最后離子信號被轉變為電信號,由電子倍增器檢測,檢測信號被放大后傳輸至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
二、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是什么方法?
高效液相色譜是一種準確度高,分離范圍廣的快速分離方法,它對化合物的結構破壞性小,適合有機分子和生物分子的分離。質譜具有其他分析方法無可比擬的靈敏度,對于未知化合物的結構分析定性十分準確,對相應的標準樣品要求也比較低。質譜可以和氣相聯用如GC/MS,也可以和高效液相色譜聯用如HPLC/MS。由于色譜和質譜靈敏度相當,再加上分離效果很好的色譜可以作為質譜的進樣系統,質譜作為色譜的鑒定儀速度快,分離好,應用廣。色譜-質譜聯用成為最好的用于分析微量有機混合物的儀器。
在1970年后,質譜-質譜法(mass separetion-mass spectra Characterization)迅猛發展起來。這種方法讓母離子進一步裂解,從而獲得裂解過程和分子結構的信息,通常稱為串聯質譜,二維質譜法,序貫質譜等。
質譜的分析建立在物質離子化的基礎上,按照荷質比分離離子,通過測量離子譜峰的強度實現分析目的。通過色譜純化后的樣品氣化離子化形成的離子在電場和磁場的綜合作用下,按照質量數和電荷數的比值大小依次排列成譜被記錄下來。常見的質譜圖的縱坐標是離子信號強度,橫坐標就是離子核質比。在液相色譜質譜中通常所用的離子源有ESI和APCI,常用的是ESI。ESI 是比APCI軟電離程度較小的電離方式,應用范圍較APCI 的大,只有少部分有機分子ESI 做不出,可以用APCI 輔助解決問題。 一般用ESI 和 APCI 搭配使用比 ESI 和APCI 的應用范圍更廣一些。
三、ab高效液相質譜儀怎么配置?
1 加裝保護柱——保護柱的作用是過濾掉來自流動相和樣品的化學“拉圾”同時也可以有效除去流動相和樣品中的不溶物。盡管現在的色譜儀在流動相吸入口、進樣閥后部以及在色譜柱的兩端都裝有1、2μm等不同孔徑的濾器,但濾器只能除去不溶性顆粒而不能除去化學污染,因此,加裝保護柱是必要的,特別是在分析中藥、中成藥等復雜混合物和生物樣品時更是保護分析柱必不可少的措施。保護柱填料應與分析柱一致,粒徑可較分析柱大。保護柱屬消耗品,經過一定次數的樣品分析(50~100次)后,出現柱壓顯著升高或峰形變壞或基線漂移時,應考慮更換保護柱。
2 過濾流動相和樣品——流動相通常由水或緩沖溶液與有機溶劑混合而成,原則上,所有經過色譜柱的流動相均應過濾,但在實際操作上應視具體情況而有所區別:當有機溶劑用色譜純級,水用石英亞沸水或其它超純水時,在能確保水和有機溶劑的質量且沒有受到污染時,過濾并無更多實際意義。當流動相中含有緩沖鹽時,則過濾是必要的,如前所述,當緩沖溶液放置一段時間(視環境溫度不同而異,夏季一般不超過48 h,冬季一般不超過一周)后,在使用前還應重新過濾。所配制的樣品試液在注入流路系統前均要經0. 45μm ( 0. 22μm則更好)孔徑濾膜過濾。要注意區分水系和油系,二者不可混用,以防止濾膜溶解而造成污染。裝流動相的容器和色譜系統中的在線濾器要定期清洗和更換,以避免濾器因過載而起不到過濾作用。
3 凈化樣品——當樣品中含有對色譜柱有損害的化學成分,如產生永久性吸附的蛋白質、糖等有機分子和強吸附性物質,以及可能對柱填料產生破壞作用的基團離子。在進樣前應盡可能對樣品進行分離提純以除去多余雜質組分。
4 避免高柱壓——雖然高效液相色譜柱能耐受的壓力可達6000 p si (磅/平方英寸) ,但過高及過大的壓力變化均會縮短色譜柱的壽命,避免的方法是:
(1)柱壓過高時,盡可能采用較小的流速,以不超過柱最大允許壓力的一半為宜。
(2)當流速較大時,應采取流速梯度的辦法使流速分步到位。
(3)使用手動進樣閥時,進樣閥的切換要盡可能的快。否則超過20%的壓力沖擊會很快使柱報廢。當使用多柱聯用時,柱切換要避免在高壓下進行。
5 注意溫度和酸堿度——一般以硅膠為基質的色譜柱最高使用溫度不超過60℃,以低于40℃為宜,特別是在流動相pH接近使用限度時,更應降低使用溫度。
溫度過高會加快鍵合相的水解和硅膠的溶解,從而使填料性質改變,柱床塌陷,降低柱效,改變峰形。
目前的鍵合硅膠色譜柱標示的pH適用范圍可達2~10,但在實際使用時應避免極端的pH條件,特別是在偏堿性的條件(pH≥8)下使用 ,如必須要在極端的pH條件下使用時,可通過以下方法避免柱損害:
(1)在泵和進樣閥之間加裝預柱(飽和柱)來飽和流動相
(2)降低使用溫度
(3)檢驗完畢后立即用與所使用的流動相互相混溶的“溫和溶劑”徹底清洗
6 正確及時的沖洗——開始試驗前,應了解柱中當前是何種溶劑。對于新色譜柱,如無特殊說明均為評價報告中所用流動相。柱中當前溶劑一定要與分析樣品所用流動相互溶,如不能混溶,要用與二者均能相互混溶的第三種溶劑過渡。
四、什么是高效液相色譜?
高效液相色譜是一種色譜分離方法。它是以液體為流動相,采用高壓輸液系統,將具有不同極性的單一溶劑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劑、緩沖液等流動相泵入裝有固定相的色譜柱,經進樣閥注入待測樣品,由流動相帶入柱內,在柱內各成分被分離后,依次進入檢測器進行檢測,從而實現對試樣的分析。
這種方法已成為化學、生化、醫學、工業、農業、環保、商檢和法檢等學科領域中重要的分離分析技術,是分析化學、生物化學和環境化學工作者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五、高效液相色譜檢測方法?
高效液相色譜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又稱“高壓液相色譜”、“高速液相色譜”、“高分離度液相色譜”、“近代柱色譜”等。
高效液相色譜是色譜法的一個重要分支,以液體為流動相,采用高壓輸液系統,將具有不同極性的單一溶劑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劑、緩沖液等流動相泵入裝有固定相的色譜柱,在柱內各成分被分離后,進入檢測器進行檢測,從而實現對試樣的分析。
該方法已成為化學、醫學、工業、農學、商檢和法檢等學科領域中重要的分離分析技術應用。 歷史 1903年俄國植物化學家茨維特(Tswett)首次提出“色譜法”(Chromatography)和“色譜圖”(Chromatogram)的概念。
六、高效液相色譜通道設置?
1).首先對流動相進行過濾,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濾膜,一般為有機系和水系,常用的孔徑為0.20um和0.45um。
02
2).對抽濾后的流動相進行超聲脫氣10-20分鐘。
03
3).正常情況下,儀器首先用甲醇沖洗10-20分鐘,然后再進入測試用流動相(如流動相為緩沖試劑,則要二次重蒸水沖洗10-20分鐘,直至色譜柱中有機相沖凈為止)。
04
4).一般情況下,流動相沖洗20-30分鐘后,儀器方可穩定,最重要的是儀器基線走后,方可進樣測試。
05
5).同時進兩針標樣,將其結果相比較,其結果的比值在0.98-1.02之間后,就可以正式進行樣品的測試了。
06
6).樣品測試結束后,就要進行色譜儀及色譜柱的清洗和維護。如流動相為緩沖試劑,同樣也要用重蒸水清洗10-20分鐘,方可用有機相進行保護,否則,有損色譜柱。
07
7).關機時,先關計算機,再關液相色譜。
08
8).填寫登記本,由負責人簽字
七、高效液相色譜沒有基線?
首先查看方法參數中的檢測器,里面有一個D2燈的選項,查看此選項是否為ON,如果是OFF,那就是沒開燈而已,調節至ON后下載方法就可以。一般來說自檢通過的話氘燈不會壞。你還是再看看方法設置吧。
八、高效液相色譜工作原理?
高效液相色譜法的原理是以液體為流動相,采用高壓輸液系統,將具有不同極性的單一溶劑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劑、緩沖液等流動相泵入裝有固定相的色譜柱,在柱內各成分被分離后,進入檢測器進行檢測。
高沸點、大分子、強極性、熱穩定性差化合物的分離分析,顯示出優勢。
九、高效液相色譜和氣相色譜的異同點?
一、流動相不同
液相是液體的,液相多了一個泵用來運轉。氣相的流動相是載氣,是氣體。一般情況下,液相色譜中固定相多為固體,流動相多為液體;而氣相色譜中載氣多為惰性氣體(N2、Ar等),從適用范圍來看:
液相色譜適用最廣,可用于化學分析、食品分析、環境分析、藥物分析、中草藥圖譜分析等等,根據目標分析物極性大小不同,出峰時間也就不同;而氣相色譜的分析物多為氣體或易揮發的物質,從分析物的角度來看,液相色譜應用更廣。
二、應用范圍不同
氣相色譜法:分離能力好、靈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等。受技術條件的限制,沸點太高的物質或熱穩定性差的物質都難于應用氣相色譜法進行分析,一般對500℃以下不易揮發或受熱易分解的物質部分可采用衍生化法或裂解法。
三、儀器構造不同
1、氣相色譜儀由載氣源、進樣部分、色譜柱、柱溫箱、檢測器和數據處理系統組成。進樣部分、色譜柱和檢測器的溫度均在控制狀態。
2、高效液相色譜儀主要有:進樣系統、輸液系統、分離系統、檢測系統和數據處理系統組成。
擴展資料:
高效液相色譜還有色譜柱可反復使用、樣品不被破壞、易回收等優點,但也有缺點,與氣相色譜相比各有所長,相互補充。高效液相色譜的缺點是有“柱外效應”。
在從進樣到檢測器之間,除了柱子以外的任何死空間(進樣器、柱接頭、連接管和檢測池等)中,如果流動相的流型有變化,被分離物質的任何擴散和滯留都會顯著地導致色譜峰的加寬,柱效率降低。高效液相色譜檢測器的靈敏度不及氣相色譜。
十、如何分析高效液相色譜圖?
高效液相色譜圖分析要參考多方面因素。現在以液相色譜反相譜圖C18,VWD檢測器進行分析。1,出峰越靠前,說明物質極性越大,同時說明結構中含雜原子,極性鍵,比如羧基,氨基,等。2,峰響應值越高,說明有機物中共軛越多,有時物質已經帶了顏色,進入可見區。3,峰型不好時,多是含雙(多)基團,尤其是氨基酸類。4,根據PH調整看峰型,能基本判斷PKA,有利于判斷物質結構。5,多種條件分離都很困難時,并且峰型相似,一般多是兩種或多種異構。6,通過出峰順序可判斷物質處理(如重結晶)所使用溶劑。7,波長與響應值對應,來判斷可能結構。(相當于四大譜之一的紫外)
拓展資料
相關術語
⊕色譜圖(chromatogram)--樣品流經色譜柱和檢測器,所得到的信號-時間曲線,又稱色譜流出曲線(elution profile)。
⊕基線(base line)--流動相沖洗,柱與流動相達到平衡后,檢測器測出一段時間的流出曲線。一般應平行于時間軸。
⊕噪音(noise)――基線信號的波動。通常因電源接觸不良或瞬時過載、檢測器不穩定、流動相含有氣泡或色譜柱被污染所致。
⊕漂移(drift)基線隨時間的緩緩變化。主要由于操作條件如電壓、溫度、流動相及流量的不穩定所引起,柱內的污染物或固定相不斷被洗脫下來也會產生漂移。
⊕色譜峰(peak)--組分流經檢測器時相應的連續信號產生的曲線。流出曲線上的突起部分。正常色譜峰近似于對稱性正態分布曲線(高斯Gauss曲線)。不對稱色譜峰有兩種:前延峰(leading peak)和脫尾峰(tailing peak ).前者少見。
⊕拖尾因子(tailing factor,T)--T=B/A,用以衡量色譜峰的對稱性。也稱為對稱因子(symmetry factor)或不對稱因子(asymmetry factor)《中國藥典》規定T應為0.95~1.05。T1.05為拖尾峰。
⊕峰底――基線上峰的起點至終點的距離。
⊕峰高(Peak height,h)――峰的最高點至峰底的距離。
⊕峰寬(peak width,W)--峰兩側拐點處所作兩條切線與基線的兩個交點間的距離。W=4σ。
⊕半峰寬(peak width at half-height,Wh/2)--峰高一半處的峰寬。W h/2=2.355σ。
⊕標準偏差(standard deviation, σ)--正態分布曲線x=±1時(拐點)的峰寬之半。正常峰寬的拐點在峰高的0.607倍處。標準偏差的大小說明組分在流出色譜柱過程中的分散程度。σ小,分散程度小、極點濃度高、峰形瘦、柱效高;反之,σ大,峰形胖、柱效低。
⊕峰面積(peak area,A)――峰與峰底所包圍的面積。A=×σ×h=2.507σh=1.064Wh/2h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