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質量預報分為哪幾級?
空氣質量等級是據城市空氣環境質量標準和各項污染物的生態環境效應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所確定的污染指數分級以及相應的污染物濃度限值。目前,城市空氣質量污染指數的分級標準是:①空氣污染指數(API)0~50,為國家空氣質量日均值一級標準,空氣質量為優,符合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地區的空氣質量要求。②(API)51~100,為國家空氣質量日均值二級標準,空氣質量良好,符合居住區、商業區、文化區、一般工業區和農村地區空氣質量的要求。③(API)101~200,為三級標準,空氣質量為輕度污染。若長期接觸本級空氣,易感人群病狀會輕度加劇,健康人群出現刺激癥狀。符合特定工業區的空氣質量要求。④(API)201~300,為四級標準,空氣質量為中度污染。接觸本級空氣一定時間后,心臟病和肺病患者癥狀顯著加劇,運動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現癥狀。⑤(API)大于300,為五級標準,空氣質量為重度污染。健康人運動耐受力降低,有明顯癥狀并出現某些疾病。該分級標準是城市空氣質量預報的實施標準,也是進行城市環境功能分區和空氣質量評價的主要依據
空氣污染指數(Air pollution Index,簡稱API)就是將常規監測的幾種空氣污染物濃度簡化成為單一的概念性指數值形式,并分級表征空氣污染程度和空氣質量狀況,適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氣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空氣污染的污染物有:煙塵、總懸浮顆粒物、可吸入懸浮顆粒物(浮塵)、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等。
人居環境的評價
l 將城市人居環境在地域層次上劃分為近接居住環境(微觀城市人居環境)、社區環境(中觀城市人居環境)和城市環境(宏觀城市人居環境)。其中以住宅為核心的近接居住環境又分為兩個部分:住宅和鄰里環境;社區環境為居民社會活動的主要環境,其地域范圍相當于一個居住區;城市環境相當于整個城市系統環境。在地域層次劃分的基礎上,以城市人居環境的住宅、鄰里、社區綠化、社區空間、社區服務、風景名勝保護、生態環境、服務應急能力8個方面為評價對象,充分考慮到評價指標選擇的代表性、不可替代性和多層次性,選擇29項指標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人居環境評價指標體系(表8-4)。
表8-4城市人居環境評價指標體系 類別 指標 類別 指標 近接居住環境 住宅 寬適度 社區環境 社區綠化 公園、學校的綠化 給排水情況 街頭綠化 日照通風條件 該地區的綠化狀況 生活垃圾收集情況 去公園的便利程度 鄰里 安靜程度 周圍的水域環境 交流或接觸程度 與水域的接近程度 綠化 社區空間 公共空間的大小 城市環境 風景名勝保護 自然風景的保護 街景的美化程度 歷史古跡的保護 社區服務 購物 歷史的氣氛 娛樂 生態
環境 城市的噪音 醫療 城市的空氣質量 銀行、郵局 服務應急能力 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 小孩的教育環境 防災抗災能力 文化環境 治安狀況 l l 將城市人居環境劃分為兩部分:人居硬環境和人居軟環境。所謂人居硬環境是指一切服務于城市居民并為居民所利用,以居民行為活動為載體的各種物質設施的總和。包括居住條件、生態環境以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三項內容。人居軟環境是指人居社會環境,指的是居民在利用和發揮硬環境系統功能中形成的一切非物質形態的總和,是一種無形的環境,如生活情趣、生活方便舒適程度、信息交流與溝通、社會秩序、安全和歸屬感等。兩者之間存在如下關系:硬環境是軟環境的載體,而軟環境的可居性是硬環境的價值取向。人居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呼應程度,即以各類居民的行為活動軌跡與其所屬的軟、硬環境是衡量人居環境優劣和環境、社會、經濟三種效益統一程度的標尺。限于工作重點,目前只討論了硬環境的評價指標(表8-5)。
表8-5大都市人居環境評價指標體系 類別 指標 類別 指標 類別 指標 居住條件 人均居住面積 生態環境質量 TSP 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業設施 基礎設施投資占GDP比重 住宅成套率 SO2 人均道路面積 職工住宅比重 城市污水處理率 每萬人擁有的公交車輛 家用煤氣普及率 工業廢水處理率 每萬人擁有商業伙食服務業網點 住宅竣工面積 綠化覆蓋率 住宅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 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 環保投資占GDP比重 各級學校的建筑面積 人口密度 表8-6 城市人居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基本框架 一級準則 單項指標 建筑質量 房型設計通風狀況結構健全貯藏充足 容易維修電力穩定樓層高度防火材料 隔音設施充足光線內置櫥柜絕緣防護 室溫控制管道良好衛生設施方便廚房 不相互干擾的通道 環境安全 空氣質量飲水水質 噪聲污染洪水淹沒 交通要道垃圾堆場 化學工廠污染水體 易燃易爆 景觀規劃 風景院落住區小品 建筑密度自然景色 戶外保持建筑保持 住宅間距綠化草坪 休閑廣場
建筑樣式 公共服務 商業網點醫療保健 蔬菜市場供電系統 電信服務給水系統 排水系統各類學校 公共停車場所
文化娛樂設施 社區文化環境 鄰里和諧社區治安 住宅特色住區榮譽 緊鄰親朋緊鄰高校 流動人口遠離棚戶 市民廣場
心理歸屬 (另有單項指標的權重和滿意度的統計特征表格,在此略去)
l l 引入滿意度評價:如前所述,城市人居環境既包括硬件設施,也包括心理層次上的軟環境,故而具有其復雜性和不可度量性,使用的方法和手段與一般評價也大不相同,因此在評價指標體系的設定上并不一味追求定量化——以定量化為先決條件進行城市人居環境的評價要求所選指標均可進行某種形式的定量計算,會導致評價結果僅僅反映城市環境的硬件設施和總體環境,而不能準確反映人居環境的方方面面。出于此初衷引入滿意度評價并在評價方法上選擇公眾問卷調查以克服定量化問題。遵循全面性、層次性、針對性和可比性四個原則,選擇5個準則、56個因素作為調查與評價因子(表8-6)。
l l 對城市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依據以人為本、層次性、區域性、可操作性以及穩定性與動態性的原則,利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一個三層次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包括三類:聚居條件、聚居建設和可持續性。聚居條件包括人口、資源與人工構筑等,體現舒適的居住條件、適宜的人口密度和良好的資源配置等內容。聚居建設包括生態環境的建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從側面反映了城市的環境質量、生活、生產的方便程度和服務水平。可持續性包括社會秩序穩定、智力能力和經濟能力三方面,反映了城市各項人類活動與社會、經濟之間的相互關系、協調能力和發展潛力(表8-7)。
表8-7城市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類別 指標 類別 指標 聚居條件 居住條件 人口密度 聚居條件 資源配置 人均生活年用電量 人均居住面積 人均生活日用水量 建筑密度 家用燃氣普及率 一二類居住用地比重 電話機普及率 聚居建設 城市生態環境 綠地覆蓋率 可持續性 社會穩定度 就業率 人均公共綠地 刑事案件發生率 地表水綜合評價指數 勞保福利占工資比重 噪聲達標區覆蓋率 平均期望壽命 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智力能力 千人擁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數 城市污水處理率 千人擁有藏書量 大氣環境綜合評價指數 經濟能力 人均GDP 公共服務設施 人均公路面積 住宅投資占GDP比重 人均道路面積 環保投資占GDP比重 千人擁有商業飲食業網點數 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投資占GDP比重 千人擁有醫院床位數 科技投入占GDP比重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