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為政舉措?
載灃,全名愛新覺羅·載灃,是中國清朝末年最后一位監國攝政王。字伯涵,晚年自號“書癖”,改名“載靜云”。其先祖為清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祖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載灃是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第五個兒子,為光緒帝載恬同父異母的弟弟,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的親生父親。他8歲承襲其父奕的醇親王爵位,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后迎娶榮祿之女瓜爾佳氏。幼蘭為福晉,生下后來的宣統皇帝溥儀。
1901年被委派充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道歉謝罪,拒絕德皇跪拜要求,堅持大義。1908年任軍機大臣,同年因其子溥儀入承大統,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被迫辭去攝政王職,閉門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兒子溥儀退位。
后來日本人成立偽滿洲國,載灃拒絕日本人勸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儀投靠日本,之后返回關內居住。解放后,載灃將醇王府貢獻給人民政府以作公用。
1951年初,因多年老感染風寒病故。成為大清最后一位親王,也是最后一位監國攝政王。作為大清帝國最后三年的實際統治者的載灃,他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人呢?
載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載灃的為政舉措
首先,載灃是一個寬厚善良,訥于言詞,不擅交際的人。清王朝從小就不愛說話,與親戚兄弟們在一起的時候,往往只是沉默的坐在一邊聽,很少發言。他也不善交際,或者可以說是不喜交際,凡是來醇王府的人,無論呆多久,他一般不輕易留飯,照例是淡淡漠漠、敷敷衍衍的。可是據說他在清王朝倒臺后,閉門不出,經常接濟窮困百姓。
載灃是一個堅守“中庸之道”的人,他的兒子溥杰曾說:“父親載灃明哲保身 沒有安邦定國的大計”幼時的溥杰,曾在其祖母的念叨下,了解了自家的祖訓,而這祖訓正是載灃的處世之道。“財也大,產也大,后來兒孫禍也大。借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財也少,產也少,后來兒孫禍也少。若問此理是若何?兒孫錢少膽也小,些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
載灃最大的一個性格特點就是循規蹈矩,無論什么季節,他的飲食、穿戴、發式,甚至有病吃什么藥,下人都不用請示,因為他們知曉,王爺的回答一定還是照例。在肩負國家重任,手握王權時,載灃是如此,遵循舊制——“照例”行事,不越雷池半步。對王府的生活開支費用,他也是如此,“照例”不聞不問,府中一切大小事物皆由其母劉佳氏管理。周總理曾說載灃:“到了民國時代,載灃還一直在王府里堅持實行前清的舊禮,好象是要永遠堅持下去。但是到解放以后他就把它全取消了,這是他思想開通進步的表現。”
另一方面,載灃還是一個有民族大義之人,堅守原則。義和團運動爆發,德國駐華大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殺,隨后成為八國聯軍侵華的導火索。戰敗后,清朝與西方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第一個條款就是要求清廷派人向德國道歉。載灃在前往德國之后,面對德國皇帝要求他下跪拜見的要求,嚴詞拒絕,堅持大義。而后日本成立偽滿洲國政府,他也堅決拒絕日本的受降條件,并且還對擔任偽滿洲國皇帝的溥儀大加訓斥。
載灃在溥儀繼承帝位的那一年,擔任軍機大臣,他上臺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宗室的支持下,廢黜袁世凱。第二年擔任陸海軍大元帥,在軍事方面有所施政。統一全國軍政大權;任用滿人載澤、毓朗、善耆等掌握建立新軍事務;任命桂良、風山為江寧、廣州將軍,蔭昌為陸軍大臣。這些都是他聽取德國人建議,歸攏軍權的表現。不過他任用的這一批人,大多都是庸才,所以后人才說載灃實際上在為政方面并無建樹。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