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被融入環境氣氛屬于什么心理?
一個擁有社會感的人,總是能夠融入身處的生活環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個人的生活目的也都不一樣。然而努力融入所在的環境,卻是每個心智成熟的人都要學會的技能。許多年輕人越來越懶得融入環境,就連自己工作的地方也充滿了人際矛盾。處于這種環境中,對于個體的身心發展都是不利的。心理學家認為,人們的真實需求必須通過他人來滿足。這意味著,只有擁有社會感的人,才能夠更好的成長和發展。無論是從生存的角度來講,還是從發展的角度來講,努力融入所在的環境對個體而言百利而無一害。
?
缺乏社會感的表現
無法接納所在環境
缺乏社會感的人,不能夠接納自己所在的生活環境。其中最為典型的表現就是:看誰都不順眼。他們從內心深處不愿意跟別人來往,所以不管別人說什么、做什么都會讓他反感。他們試圖將自己與身邊的人區分開來,甚至產生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不合理信念。久而久之,他們變得越來越自以為是,越來越難以融入身邊的人群。人們了解了他們的行為后,也會逐漸的疏遠他們。缺乏社會感的人,總是覺得自己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哪怕讓他們換一個新的環境,也會有相同的感受。
?
將自我封閉起來
由于個體越來越無法接納身邊的人,所以他們也無法從身邊的人身上獲得認同感、歸屬感、安全感。個體的基本現實需求得不到滿足,勢必會將自我封閉起來,然后通過幻想來得到心理補償。個體在現實中沒有得到的愛和關注,一旦通過幻想得到補償就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到最后,個體變得越來越封閉。個體對現實感的缺乏,導致他們無法分清現實和幻想。他們把幻想的心理補償當作真實的滿足,使得他們錯誤地認為無需同他人交往也可以滿足需求。
?
缺乏社會感的成因
家庭因素
父母的寵溺以及相對寬松的經濟條件,使得個體越來越缺乏社會感。從小被父母慣壞的孩子,長大后自我意識過剩,把身邊所有人當成“工具人”,認為可以任由自己支配。可是當他們意識到沒有人在乎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越來越排斥身邊的人。從初心來講,他們其實想要依賴身邊的人,就像小時候依賴父母那樣。可是對他人的依賴沒有得到滿足,也就是沒有人會像父母那樣慣著他們,以至于他們產生逆反心理。他們對身邊人的排斥、反感甚至攻擊,其實是因為身邊的人沒有按照自己預想的那樣對待自己。
?
人格因素
自戀者更容易缺乏社會感,因為他們無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于自戀者來講,他們的社交目的是在他人身上尋找到自己的優越感。可是對于友好的人際關系而言,優越感是不利于關系發展的。自戀者無法意識到這一點,以至于總是陷入孤獨之中。他們不會反思自我,因為他們覺得責任在別人而不是自己。久而久之,他們也懶得去交朋友,懶得維系人際關系。他們自戀的以為,自己的才能、樣貌總是得不到別人的欣賞。他們極力美化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甚至認為自己卓爾不群。
?
如何培養社會感?
改變自我認知
培養社會感應該先從改變自我認知入手,從認知層面明白要融入身邊的環境。你之前可能在想,我一個人生活也很好。不需要討好任何人,也無需擔心別人對自己的束縛。恰恰相反,身邊的所有人都可以視為你的資源,合理利用好這些資源對你的成長和發展是有好處的。按照馬斯洛的發展理論,人的需求是循序漸進的。你必須擁有了足夠的安全感、歸屬感、認同感,才能夠一步步走向自我實現。也許你沒有太大的理想,但是想要同內心的各種矛盾和解,也必然要學會融入環境。
?
找到一個合理的位置
在生活環境中,找到一個合理的位置是成熟的表現。有時候你的表現不要太出風頭,有時候你的表現也不要太沒有存在感。太出風頭別人會記恨你,太沒有存在感就會有人欺負你。找到一個合理的位置,能夠給自己創造一個舒適的成長環境。人的成長不是走出舒適圈,而是從一個舒適圈走向另一個舒適圈。所以,營造一個舒服的成長環境,對自我成長是很重要的。從另一個角度講,跟別人處理好關系其實也是為了自己好,誰也不想天天有人跟自己作對。
?
放下自我執念
有些人總是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強,自己比身邊的人優秀,總是不愿意承認別人比自己優秀。其實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但凡我們能夠接觸到的人,無論在學識、修養還是認知層面,其實都差不多。也就是說,但凡出現在你身邊的人,沒有誰比誰強。培養社會感最為重要的一步,就是放下自我執念。當你不再執著地強調自我的時候,是你內心變得更加強大的時候。因為不執著于“我”,也就不會擔心“我”被他人打敗。
總而言之,不管你的價值觀、世界觀怎樣,也不管你生活目的怎樣,只有努力融入所在環境,才能讓你擁有社會感,變得更加強大、自信。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