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作者? 中國紡織通史評價?
一、中國通史作者?
《中國通史》,呂思勉著
十卷本《中國通史》,范文瀾、蔡美彪等著
十二卷本《中國通史》,主編:白壽彝
傅樂成:《中國通史》(上、下),臺北:大中國出版社,1992)
杜維運,《中國通史》,臺北:三民書局經銷
《中國通史》,戴逸、龔書鐸主編
《中國通史》,黃大受主編
二、中國紡織通史評價?
這本《通史》,脈絡非常清晰,從最原始的“紡專”,說到最現代化的渦流紡設備。從葛、麻、絲,說到棉花、以及高科技的功能性化纖。通史》中對絲綢業的描寫十分精彩。遠古時期,世界各地的先人都不約而同的發現了用天然纖維材料搓捻紡紗的方法。因此,考古中發現的紡紗技術并沒有太令人驚奇的地方。但是,中國的絲綢卻是例外!這似乎是中國先民對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
《通史》中對種桑養蠶這種行為與中國古人對人、動物、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理念聯系起來,也是一個獨到而具有現實意義的觀點。
三、中國史通史順序?
1.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2.我國第一部詞典——漢代經師匯集《爾雅》
3.我國第一部大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4.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5.我國第一部文選——南朝梁蕭統《昭明文選》
6.我國第一部字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7.我國第一部神話集——《山海經》
8.我國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
9.我國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10.我國第一部語錄體著作——《論語》
11.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修訂《春秋》
12.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南朝·劉勰(xié)《文心雕龍》
13.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漢班固《漢書》
14.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春秋·孫武《孫子兵法》
15.我國第一部國別史——春秋·左丘明《國語》
16.我國第一部記錄謀臣策士門客言行的專集——《國策戰國策》
17.我國第一部專記個人言行的歷史散文——《晏子春秋》
18.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357句,1785字)
19.我國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三國·曹丕《典論論文》
20.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陶淵明
21.我國第一部詩歌理論和評論專著——南朝·鐘嶸《詩品》
22.我國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筆記體寫成的綜合性學術著作——北宋·沈括《夢溪筆談》
23.我國第一部日記體游記——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記》
24.我國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水經注》
25.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神話小說——明·吳承恩《西游記》
26.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清·吳敬梓《儒林外史》
27.我國第一首長篇抒情詩——戰國·屈原《離騷》
28.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
29.我國第一位著名女詞人——李清照
30.我國第一部地理書—《禹貢》
31.我國第一部茶葉制作書——《茶經》
32.我國第一部醫藥書——《黃帝內經》
33.我國第一部建筑學專著——《營造法式》
34.我國第一部繪畫理論著作——《古畫品錄
四、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的區別?
《中國通史》包含經濟、政治、民族、軍事、文化、中外關系、歷史人物等多方面內容,史料翔實,讀來使人產生厚實、凝重之感。尤其應當提到的是:它把各少數民族的歷史都放在中國歷史進程的大背景下加以闡述,充分肯定前者在后者之中的重要位置,充分肯定多民族共同創造中華文明的歷史業績;它把科學技術同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結合起來闡述,反映出科學技術在推進生產力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它展現出從先秦至近代各個歷史時期的人物群像,使中國歷史更加生動、更加引人入勝地反映在讀者面前。
《全球通史》有人類的過去就有如一幅由遠及近的畫卷, 一幕幕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這里有人類的起源,文明的嬗變,有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有對歐亞大陸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運的宏觀思考,也有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的詳細介紹;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辯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后于技術變革——的憂慮與警示。
五、呂著中國通史和中國通史什么區別?
呂著中國通史和中國通史不一樣的,主要是體例不同。《呂著中國通史》分為兩編:先是講專題史,比如古代的政體、官制、文化等,然后才是用時間順序講。《中國通史》則是用時間順序講的。呂思勉還寫了本《白話本國史》,也是時間順序來寫的。
六、中國通史多少集?
中國通史一共100集
《中國通史》是一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CCTV-6)共同監制的百集大型電視紀錄片。該片再現了自中華文明起源到1911年時期的浩瀚歷史圖景,較全面地講述中國古代歷史發生、發展過程,揭示歷史發展趨勢及規律。影片于2016年8月1日起在CCTV-6每周一至周五午間時段兩集連播。
七、中國通史推薦理由?
推薦理由:該書主要論述指導如何通過閱讀增進理解力。強調閱讀是一種主動的活動。
增進理解力。
幫助閱讀者增長心智,不斷成長。論述指導如何通過閱讀增進理解力。它將閱讀分做四個
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學史專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其中充滿睿智與哲人洞見。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學學生專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其中充滿睿智與哲人洞見。特別是作者對現實問題的關懷,頗具“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大家風范。本書對于今日中國的讀者,不失為一本教益豐厚的文化經興。
八、中國通史多少字?
該書字數共650000字!
《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史學成名作,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呂思勉是史學界公認的舊籍讀得最多的一位學者,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為學界同人傳為美談。呂思勉國學基礎深厚,治史的意趣卻不保守。本書滲透著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譚其驤稱呂思勉“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嚴耕望稱呂思勉的治史是“通貫各時代,周贍各領域”,這也是本書的主要特色。顧頡剛評價本書 “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一新的紀元。”
九、中國通史的文體?
編年體
中國傳統史書的體裁
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它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例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竹書紀年》《漢紀》《后漢紀》《國榷》。
十、中國通史與中國簡史區別?
《中國簡史》分上、下兩冊。上冊分門別類地敘述了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內容包括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兵制、刑法、實業、貨幣、衣食、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等十八類;下冊按歷史順序敘述了政治歷史的變革。
《中國通史》分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現代史五篇,主要內容包括:漢族的由來;古史的年代和系統;三皇五帝;三王時代;春秋戰國等。
兩本書都是白話書,通俗易懂。《中國通史》更側重于按照歷史的順序敘述朝代更替以及朝代中的重大事件。《中國簡史》則更注重于按照歷史順序敘述社會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變化以及歷史上有趣的故事。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