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價值評估步驟?
一、成本法
成本法也稱重置成本法,使用這種方法所獲得的公司價值實際上是對公司賬面價值的調整數值。這種方法起源于對傳統的實物資產的評估,如土地、建筑物、機器設備等的評估,而且著眼點是成本。成本法的邏輯基礎是所謂“替代原則”:任何一個精明的潛在投資者,在購置一項資產時,他所愿意支付的價格不會超過建造一項與所購資產具有相同用途的代替品所需的成本。因此,如果投資者的待購資產是全新的,其價格不會超過其替代資產的現行建造成本扣除各種損耗的余額。
成本法在評估公司價值時的優點是賬面價值的客觀性和可靠性。成本法以歷史成本的帳面價值為基礎,而會計學上對歷史成本原則的批評,直接導致了人們對成本法的種種非議。
歷史成本原則是現代會計核算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會計原則之一,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承認和應用。但是,對歷史成本原則的爭議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批評者認為,歷史成本的最大特點是面向過去。從會計確認的基礎看,歷史成本會計是建立在過去已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基礎上的。不論權責發生制還是收付實現制,都是針對已發生的過去交易而言的。前者指因過去交易而引起的權利和義務;后者指因過去交易而引起的現金收付。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建立在已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的基礎上。
二、 市場法
當未來自由現金流量實在難以計算時,分析家經常轉向市場。將目標公司與其他類似的上市公司進行比較,并選用合適的乘數來評估標的企業的價值,這就是公司價值評估的市場法。市場法的關鍵就是在市場上找出一個或幾十與被評估企業相同或相似的參照物企業;分析、比較被評估企業和參照物企業的重要指標,在此基礎上,修正、調整參照物企業的市場價值,最后確定被評估公司的價值。
市場法的邏輯依據也是“替代原則”。由于市場法是以“替代原則”為理論基礎,以市場上的實際交易價格為評估基準,所以市場法的假定前提是股票市場是成熟、有效的,股票市場管理是嚴密的,目標公司和參照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數據是真實可靠的。股票市場越發達、越完善、越有效,市場法評估的公司價值就越準確。在股票市場存在重大缺陷、不充分、不完善、缺乏效率的情況下,難以采用這種方法。
在運用市場法時,選擇什么樣的公司作為參照物對分析的結果起著決定作用。交易所涉及的公司、市場壞境和結構方式各不相同,如何確定參照物呢?從內在價值的定義而言,可比公司意味著公司應當具有相似的未來現金流量模式,以及一定的經營風險或財務風險。這些風險應當是相似的或者他們之間的差異是可以量化的,這樣才能對目標公司的現金流量采用合適的貼現率進行貼現。
三、 折現法
折現法(即收益法)是計算公司的內在價值是最妥當的方法。企業的內在價值即是其未來能產生的收益折現。折現法依據折現的對象的不同,又可以分為股利折現法、現金流折現法和以會計凈收益(利潤)為基礎的折現法。折現率則采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