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環境"的具體含義?
簡介
旅游環境的定義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從旅游者為中心的角度,旅游環境是以旅游者為中心,使旅游活動得以存在、進行和發展的各種旅游目的地與依托地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外部條件的總和;從旅游資源為中心的角度,旅游環境是指以旅游資源為中心,圍繞在旅游資源周圍的其他自然生態、人文社會各種因素的總和。
在一定環境中由上述要素所構成的風景,若以自然風景為主,稱為天然景觀;以建筑為主,稱為建筑景觀;以人工雕筑為主,稱為雕筑景觀(大型假山便是雕筑景觀)。一個良好的旅游環境,必須是一個風光秀麗,未受破壞和污染,并能夠滿足旅游者觀賞和行為心理活動的地區。旅游區有兩種:一種是風景優美的天然名勝(名山大川、深山峽谷、茂密的森林、遼闊的草原、蔚藍的海洋等),以及一些自然壯觀(火山、海潮、冰川,甚至沙漠)等;另一種是人工勝地如歷史古跡、著名建筑、繁華城市、優美園林等。通常是兩者兼而有之。
分類
旅游環境內容廣泛,按不同的分類條件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按區域可分為森林旅游環境、濱海旅游環境、鄉村旅游環境、城市旅游環境等;按性質分為自然旅游環境、半自然旅游環境和人工旅游環境;按空間可劃分成旅游客源地環境、旅游目的地環境和旅游通道環境;為了更好地研究環境的性質,往往從環境整體的各個獨立的、性質不同的而又服從整體演化規律的基本物質組分入手,也就是按環境要素分成旅游自然環境和旅游社會環境。
旅游自然環境:旅游自然環境是指旅游目的地和依托地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是旅游區的大氣、水、生物、土壤、巖石等所組成的自然環境綜合體。變化萬千、差異懸殊的自然環境是旅游活動的基礎環境,對當地旅游業生存、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承載作用?!÷糜巫匀画h境不僅決定旅游目的地的分布,對旅游區的可進入性、交通路線、網絡等有重要影響,而且在對旅游客體的形成、特色、分布等都有決定作用。例如,我國西北地區的干旱自然環境,形成了沙漠、戈壁、雅丹地貌等自然旅游景觀,以及與之相對應的人文景觀,如坎兒井、綠洲農業等;青藏地區高寒的自然環境,形成了高山、雪原、冰川、濕冷植被和高寒動物等;云貴、兩廣和福建一線,其自然環境特點是氣候濕熱、多山地、廣布可溶性灰巖,因此巖溶景觀典型,山水風光秀麗;內蒙古在干旱、半干旱的自然環境條件下,形成了典型的草原和牧場風光。
旅游社會環境:旅游社會環境是指旅游目的地和依托地的社會物質、精神條件的總和。旅游社會環境的發展和演替,受自然規律、經濟規律以及社會規律的支配和制約,是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的標志,同時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特征
1.內容的廣泛性
旅游環境的內容廣泛,既包括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如地質地貌、大氣、水體、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及各類自然遺跡等,以及由這些自然因素共同構成的生態環境,同時包括風景名勝區、人文遺跡、社會經濟文化、城市和鄉村以及旅游接待設施和服務等。
2.要素的脆弱性 脆弱性是相對于干擾而言的。構成旅游環境的諸要素在旅游活動的干擾下,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產生動態變化,如周期性變化(季節性、節律性變化)和隨機性變化(如非典型性肺炎對我國旅游業的影響)、線性變化和非線性變化、漸進性變化和突變性變化等,表現出明顯的脆弱性。
在干擾旅游環境系統演化的內外因素中,有許多屬于隨機影響因子,尤其是一些自然因素、政治因素、市場因素、人為因素、心理因素等,隨機性非常大,從而使旅游環境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呈現出動態的不確定性,從而增加人們認識和調控旅游環境系統的復雜性和困難性,但同時也為人們改造旅游環境系統提供了可能。
3.形式的地域性 地域性指環境(整體)特性的區域差異,或稱為多樣性,是共性之中的個性體現。人們的旅游動機之一就是追求異域環境與自己常住地環境的差異性,所以旅游環境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旅游環境的地域特色。如不同旅游目的地的居住環境表現出不同的地域差異,福建的圍屋(客家人所建)、廣東的碉樓(華僑所建)、湖南湘西的吊腳樓(土家人所建)、皖南的白色灰瓦民居(安徽的儒商所建)等建筑特色與風格迥異。
一般來說,旅游客源地與旅游目的地相距越遠,旅游目的地的地域特性相對表現得越突出,這種區域性特點匯成了特定地域的旅游吸引力,游人之所以離開自己的常居地到較遠的異地去旅游,正是這種引力作用的結果。為滿足旅游者追求差異性的旅游需求,旅游開發經營者不斷地在旅游地的開發建設中追求獨特性,從而增加了旅游環境的地域特色。
4.項目的休憩性 旅游區為人們提供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觀認識,從一定程度上給予人們某種享受。人們到達旅游區游玩,通過環境的改變,人們不再受在家時的各種角色和行為的羈絆;通過景致的欣賞,雄偉秀美的山水風光和珍奇瑰麗的名勝古跡給人帶來精神上的享受和放松,從而使人們在體驗旅游活動的過程中身體得到恢復、精神獲得歡娛、性情得到陶冶、感官獲得享受,甚至激發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渴望。旅游活動起到了消除疲勞、放松精神、增進健康的作用,體現了旅游的休憩性。
5.質量的優越性 旅游活動具有鮮明的享受性和消費性,人們進行旅游活動的目的就是審美享受和追求高品質的環境質量,因此旅游者對旅游區環境質量和服務功能的要求也是較高的。
環境質量是自然、社會、工程和美學四個方面的綜合反映。為滿足游客的基本需求,旅游活動過程中接觸到的應是安全、優美、清潔、友善的環境,如空氣清新、水體潔凈和衛生良好等。同時,旅游環境不僅要滿足旅游者更高的生理要求,還應滿足其更高的心理和審美需求,因此要求風光優美、景觀協調、氣氛融洽、服務周到、設備完善、秩序井然、接待地居民熱情好客,使人感到輕松、自由、舒適、愉快,其質量要明顯高于我們日常生活、生產和工作環境的質量,這是由旅游活動本身的特征所決定的。
6.數量的稀缺性 旅游環境是一種資源,其包括物質性(以及以物質為載體的能量性)和非物質性兩方面,物質性方面如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淡水資源、海洋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等;非物質性方面如環境狀態、環境質量等。
旅游環境資源相對于人類的需要總是少于人們能免費或自由的取用,在數量上表現出稀缺性。張家界、九寨溝等景區之所以能蜚聲海內外,除了其自然、天成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其環境的稀缺性。
相關
旅游是一種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能增長知識的康樂活動。旅游觀賞是環境給予旅游者的一種心理活動。旅游者的心理活動因職業、文化素養、經濟條件、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而存在差別。旅游環境的規劃必須考慮到這些差別。專業性游覽區為特定的旅游者服務。綜合性游覽區可同時滿足各種旅游者的需要,例如,中國杭州西湖便是一個綜合性游覽區,其環境規劃設計要使不同的旅游者在這里都能夠得到滿足。
為了引人入勝,旅游環境的規劃設計,必須建設一組符合一定旅游路線的重點觀賞對象,即主要風景點;還要有一定數量的能引人注目、值得仔細欣賞的對象(花卉、修剪的樹形、建筑小品等);還可安排一定的對景、夾景、框景等。此外,還應建造一些供旅游者需要的旅館、商店和娛樂場所。
問題
旅游事業的發展也會促使新的環境問題的出現。人流在節假日涌向游覽區,對地面的踐踏破壞了植被。飲食服務行業的污水排放,各種垃圾廢品的拋擲,造成各種污染?,F代化交通工具排放出大量有害廢氣等,導致旅游環境的惡化。另外,不恰當地在旅游區或其外圍進行開發建設,特別是發展工業,使旅游環境質量下降,嚴重時還會破壞文物古跡,如酸雨對石雕(主要是大理石和石灰巖的雕刻)和銅鑄品的腐蝕。因此要對旅游環境采取保護措施,如制定游覽規則和路線,限制進入游覽區的人數,進行文明道德宣傳,把排放污染物的工廠設置在游覽區的下風、下水方向,要求在游覽區上風、上水方向的工廠加強廢棄物的治理,或把工廠遷往他處。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