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如何發展經濟?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朝鮮長期面臨宏觀經濟困難和美國的經濟制裁,政府也因缺乏財政收入和新的稅源而無力擴大國內生產。因此,對外合作成為朝鮮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朝鮮獲取外部資源的傳統渠道有國際援助、外國投資、外國貸款、國際貿易盈余等。然而對于現在的朝鮮來說,建設經濟特區已經成為自身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最新產物。 羅先特區艱難起步 上世紀90年代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圖們江開發計劃”,計劃的第一步是將中國吉林省的琿春、朝鮮的羅津、俄羅斯的波謝特三個地方約1000多平方公里的小三角地帶建設成國際自由貿易城市;第二步則是擴大連接中國延吉、朝鮮清津和俄羅斯海參崴三地,將這一總面積達一萬平方公里的大三角地帶建設為“東方的鹿特丹”。朝鮮積極響應這一計劃,走出了開創特區模式的第一步。 1991年12月28日,朝鮮宣布將羅津市和先鋒郡總面積為621平方公里的地區指定為“自由貿易地帶”,其實就是“特區”。特區內允許成立外國獨資、合資企業,不限制投資國別;法律保護外國人投資的資本、財產、企業獲得的利潤及其他所得;宣布羅津港和附近的清津港為自由貿易港,在自由地帶內投資者可享受各種優惠政策。朝鮮計劃分三步走,把羅先特區建設成為國際貨物中轉港、出口加工制造業基地、國際旅游中心城市。 開放羅先特區可以說是朝鮮政府的重大決斷,也被寄予厚望。1994年,金日成曾經指出:“羅津地區在中轉貿易、旅游方面比新加坡有更多的發展可能性,開發好了,僅從這里賺的錢就可以給全國人民提供富余的生活。”1996年2月,羅先特區被升格為市,后又于2010年底被升格為特別市,與平壤市和開城市并列為朝鮮的3個特別市。在這之后,朝鮮修改了《羅先經濟特區法》,放寬了外國企業進入該市的審批手續。緊接著,朝鮮成立了朝鮮國家開發銀行和大豐國際投資集團,擬在羅先開展大規模招商引資,同時指定鴨綠江與中國丹東市相鄰的威化島和黃金坪為自由貿易區。 然而,羅先特區并沒有達到朝鮮方面的預期。截至1997年底,特區引進外資僅6242萬美元,與第一階段引進外資69億美元的目標相去甚遠。 政治語境下的開城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由于面臨經濟困難和糧荒困境,朝鮮開始逐步推行改革措施。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7月頒布的“7·1經濟管理改善措施”。其主要內容包括:計劃制定權的下放、匯率改革和價格改革。措施頒布后,設立經濟自由貿易區和旅游觀光區,成為朝鮮創匯的主要手段。 朝鮮于2002年10月接連宣布將新義州、金剛山、開城列為經濟特區。此后近10年間,經營金剛山、開城旅游合作項目和開城工業園區經濟合作項目,成為朝韓經濟交往的主要方式。 “天安號”事件發生后,韓國總統李明博宣布終止對朝貿易、合作與交流,但對于開城工業園區卻網開一面,給予保留。相應的是,朝鮮軍方雖然宣布了7條反制措施,但對于開城工業園區則稱將“著手研究有關陸路通行問題”,同時在金剛山旅游項目上也未采取驅逐、沒收等強制手段。看得出,雙方都在盡力維系來之不易的經濟合作紐帶。 2009年,朝鮮采取的一連串強硬動作使其招致進一步的國際制裁。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朝鮮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與外交政策之間的密切關系,急于突破外交和經濟的雙重困境。2009年下半年起,朝鮮重拾南北關系這張牌,希望重現10年以來以“南北關系”盤活外交棋局的奇跡。無奈,李明博政府根植保守,南北關系始終回暖無望,最終影響到開城工業園區的“擴大再生產”。 朝鮮修補特區戰略 目前,朝鮮的特區開發正按照“四角兩線”的格局加以推進,具體是指全方位打造功能、性質和內容互補的4大特區。東北部是羅先特區,特色是港口海運;西北部是威化島和黃金坪,作為自由貿易區;西南部是開城特區,以旅游和加工業為主;東南部是金剛山旅游特區。與此同時,“兩條主線”正在推進。一條線是針對中、俄等國的羅先特區和兩島開發;另一條線是主要面向韓國的開城工業園和金剛山旅游。 朝鮮的革新開放之路已經走了40年,其間有過收獲,也有過教訓。總體上看,朝鮮的經濟改革仍在小步向前推進。盡管如此,朝鮮將經濟作為國家建設重中之重的大方向沒有變。上世紀90年代朝鮮特區經營效果不佳的原因,除了國際環境和基礎設施惡劣,主要和當時朝鮮的對外合營合資政策不完全符合市場運作規律、不符合國際合作基本規范有關。朝鮮方面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目前正在體制機制上加緊修改特區政策、法律和法規,并在人才培養下加大投入,譬如把大批黨政一線干部送到中國等地進行培訓。 朝鮮的特區是一個好的起點,有助于朝鮮積累一些經濟合作經驗,為進一步參與地區和全球層面的經濟活動打下基礎。朝鮮的特區也是一塊“試驗田”,成敗與否事關朝鮮經濟復蘇,也事關朝鮮擁抱世界的決心。 朝鮮對外開放 四十年緩行 朝鮮并不是外界所認為的一個“孤立于世界”的國家。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朝鮮就已經開始同西方國家開展貿易。進入80年代,朝鮮開始引進外資,于1984年9月首次公布了《合資企業法》,并改變以往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補償貿易,采用國際市場上普遍采用的貿易形式,如加工貿易、轉口貿易、易貨貿易、邊境貿易、無關稅和保稅加工貿易、利用自由貿易港進行中介貿易等。 由于投資政策的放寬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外商陸續涉足朝鮮的投資領域,與朝鮮開展來料加工合作,一些對外合營、合作企業相繼在朝鮮落戶。近幾年,朝鮮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不僅派出代表團赴國外舉行投資說明會,還組建了一批適應海外市場的企業,采取“走出去”的辦法開展對外經貿合作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