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的生長環境?
竹蓀(Dictyophoraindusiata(Vent.exPers)Fisch)又名竹笙、竹參,常見并可供食用的有4種:長裙竹蓀、短裙竹蓀、棘托竹蓀和紅托竹蓀,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形狀略似網狀干白蛇皮,它有深綠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圓柱狀的菌柄,粉紅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頂端有一圍細致潔白的網狀裙從菌蓋向下鋪開,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蓀營養豐富,香味濃郁,滋味鮮美,自古就列為“草八珍”之一。日前,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2016年第112號公告》,批準長寧竹蓀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劃定長寧縣現轄行政區域為保護區域,自即日起實施保護。生長環境竹蓀基部菌索與竹鞭和枯死竹根相連,長裙竹蓀多產于高溫高濕地區,而同屬的短裙竹蓀則多長在溫濕環境。當孢子萌發形成菌絲,通過菌絲分解腐竹類的有機物質取得營養,進入生殖生長階段,菌絲體形成無數菌索,在其前端膨大發育成紐結狀原基,在適宜條件下,經過一個多月生長,原基形成菌蕾,狀如雞蛋。當菌蕾頂端凸起如桃形時,多在晴天的早晨由凸起部分開裂,先露出菌蓋,菌柄相繼延伸,到中午柄長到一定高度時即停止伸長,菌裙漸漸由蓋內向下展開,空氣相對濕度為95%時,菌裙生長正常,溫度偏低和濕度過小時不能正常展裙。下午4~5時菌蓋上擔孢子成熟并開始自溶,滴向地面,同時整個子實體萎縮倒下。營養竹蓀為竹林腐生真菌,以分解死亡的竹根、竹竿和竹葉等為營養源。野生時多生長于楠竹、平竹、苦竹、慈竹等竹林里,其土質有黑色壤土、紫色土、黃泥土等。竹蓀營腐生生活,其菌絲能穿透許多微生物的拮抗線,能利用許多微生物不能利用的纖維素、木質素。因此,人工栽培時,可用竹木屑及多種農作物秸稈及少量無機鹽等,即可滿足其營養需求。溫度竹蓀是典型的中溫型菌類。菌絲的生長溫度為4~28℃,最適溫度為20~23℃;低于16℃或高于36℃,生長緩慢。子實體形成溫度為17~29℃,以20~24℃為宜,最適溫度為22℃;高于28℃,生長緩慢,生長勢弱;35℃以上,停止生長;低于15℃,發育減慢,菌球萎縮或出現畸形。這里所指的溫度,是菌絲和子實體生長所處的環境溫度,即培養基所處的地下5~20厘米深和子實體分化的地下1~30厘米深的溫度。因為同一時間地表和地下的溫度有較大差異,一般情況下,地表的溫度高于地下溫度,離地表越深,溫度越低。栽培時要注意此點。濕度這里的濕度包括培養基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及空氣相對濕度3個方面。竹蓀在生長過程中對濕度條件要求較高。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基含水量達60%~70%,低于50%,菌絲生長受阻,低于30%,則休眠或死亡。含水量高、通氣性差,都會抑制菌絲生長或使其窒息死亡。子實體形成要求空氣相對濕度達85%~90%,土壤含水量達20%左右;空氣相對濕度低于80%,生長緩慢或表面龜裂,易產生畸形菇。空氣竹蓀屬好氣性真菌。無論是菌絲生長還是竹蓀球形成及子實體生長發育,都需要充足的氧氣。基質或土壤中氧氣充足,菌絲生長或子實體形成都較快。沒有足夠的氧氣,竹蓀就不能很好地生長發育,菌絲生長緩慢甚至會死亡,子實體易產生畸形。竹蓀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照,有光照會延緩菌絲生長速度。原基發生和子實體最后形成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以100~300勒克斯即可。光照太弱,影響子實體分化;強陽光直射,則導致子實體生長受阻、萎縮。pH值竹蓀喜偏酸性的生活環境。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料的pH值為5~6.0,pH值大于7.5,生長受阻。子實體發育階段pH值以4.6~5.5為宜。[2]土壤這里主要指覆土。竹蓀在菌絲生長階段,沒有土壤發育仍然良好,但到生殖生長階段即竹蓀球分化階段,沒有土壤,竹蓀球就無法形成,這可能與土壤的物理作用(鎮壓與機械刺激)和土壤中微生物及微量元素的作用有關。覆土后菌絲供氧不足,被迫向土層伸長,有利于形成子實體。因此,覆土是竹蓀栽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之一。栽培技術竹蓀在氣溫7℃以上即可栽培,以10~12月份栽培為宜。室內箱栽用廢木箱作栽培容器。在箱底先鋪5~10厘米厚的腐殖質土,其上鋪竹段、木段或其它代料,于料上接入竹蓀栽培種。每平方米用3瓶菌種,最后覆蓋肥土5~8厘米,澆透水,在室溫下培養發菌。常灑水,保持濕潤。在溫、濕度適宜條件下,4~5個月菌絲可長滿培養料。當氣溫達20~24℃時,便在表土內形成菌蕾。此時,室內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85%以上。當菌球鉆出表土后,空氣相對濕度要提高到95%以上。床畦栽培選擇背風陰涼場地,挖深10~15厘米,寬100厘米,長度不限的床畦。畦底留10厘米松土,先鋪一層竹片或段木(干竹片需洗浸泡8~12小時,晾干表面水分),在竹片或段木上播1層菌種,撒1層干竹葉,最上部覆蓋肥土10厘米。若遮蔭條件差,應在床畦上搭蔭棚。經常灑水保持表土濕潤。從接種到采收經10-12個月。此外,還有菌種壓塊栽培方法、塑料袋直接栽培法等。管理(1)水分管理是栽培成敗的關鍵。菌絲體生長階段土壤濕度應保持65~70%,濕度過大過小都不利。若土壤過干,可噴細水,但不可使泥土上積水。(2)各生長階段的管理。菌蕾生長階段,溫度最好控制在20~23℃,空氣相對濕度在70~75%;子實體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90~95%,可每天噴水3~4次;每天開窗通氣1~2次,每次30分鐘。(3)室外床畦栽培的管理。嚴防人、畜踐踏。在發菌過程中,平時不要挖開檢查,以免弄斷菌絲。(4)及時補土。若埋的段木露出土表,應及時補土覆蓋。坑式栽培栽培林地栽培竹蓀的林地應選擇管理方便、坡度平緩、背北風、有水源、土壤肥沃濕潤且排水良好、土質為沙壤土的毛竹林或竹闊混交林地,林分郁閉度為0.8~0.9,最好是小溪流的山谷地段。開設栽培坑在選好的林地內,按水平帶開設長2米、寬1米、深20厘米的栽培坑,并填入肥沃表土,厚約5厘米。四周開挖排水溝,以免積水。培養料處理處理方法有生料法、煮料法和發酵法等。現僅介紹發酵法。竹蓀培養料主要是干枯的竹竿、竹枝、竹鞭、竹葉等竹料,將其截成長3~5厘米、寬1~1.5厘米的小塊(竹葉截成2~3厘米的小片或粉碎均可)。培養料的配方為:竹片77%、竹葉20%、過磷酸鈣1%、石膏粉1%、尿素0.5%、石灰0.5%。先將竹片和竹葉用澄清的石灰水預濕至濕度約60%~65%,加入尿素后堆放。料堆中層溫度將上升至60℃以上,待溫度下降至30℃時,進行第一次翻堆,此階段約需7天時間;隨后加入石膏粉總量的50%,補足水分至濕度65%,又經過6天后,再進行第二次翻堆;加入剩下的50%石膏粉,調整濕度至65%,再過5天,進行第三次翻堆;加入過磷酸鈣并噴入鋅硫磷殺蟲劑500倍液,調整濕度至60%~65%,約相隔4天后,進行第四次翻堆,再調整濕度至55%~60%。每次翻堆均應在堆中心溫度下降時進行,并將表面干燥層翻至中層,把中層翻至外層。發酵結束時,料呈咖啡色,略有氨氣味,無霉變,竹片變脆易折斷。栽培接種時,另加占堆料總重量1%的蔗糖水。此法適用于批量栽培竹蓀,效果較好。接種栽培竹蓀選擇菌種是關鍵。長裙竹蓀、短裙竹蓀品質好,市場價格高,但人工栽培較難掌握;而紅托竹蓀栽培簡單,產量也高,但品質差,售價低。在生產中應選擇適合當地栽培的優良菌種和優良菌株。由于竹蓀菌絲體生長對溫度、濕度要求較嚴,栽培接種時間一般以4~5月份及10~11月份為宜。接種應選擇陰天或沒有陽光直射的時日進行。接種前一周,先用50%的多菌靈1000倍藥液或700倍鋅硫磷藥液進行栽培坑內土壤消毒。然后將處理好的竹片鋪于坑內,厚約4~5厘米,再在上面鋪經過處理的竹葉厚2~3厘米。在竹葉上按橫向間距10厘米、縱向間距12厘米梅花形點播竹蓀栽培菌種。再鋪上一層厚為4~5厘米的竹片,竹片上覆蓋一層2~3厘米厚竹葉,然后又按橫向間距6厘米、縱向間距8厘米點播菌種,最后在菌種上層覆蓋一層竹葉,厚度以蓋住菌種為準,并輕輕壓緊,使菌種和培養料緊密接觸。菌種用量為每平方米24瓶,其中面層用量為70%,底層用量為30%。當天取出的菌種和培養料,必須當天接種完畢。覆土與搭棚接種后,待菌絲長滿培養料面層后,需覆蓋一層厚約2~4厘米的經太陽曝曬過的肥沃細土,土面上再蓋一層厚約2厘米的竹葉,以保持良好的通氣性和適宜濕度。覆土后,要立即搭拱形塑料棚,棚高50厘米左右。郁閉度不到0.8的竹林,還應在塑料棚上搭遮蔭棚,棚高80~100厘米。注意事項在菌絲生長階段主要是保溫保濕。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4℃,高于33℃或低于12℃,就停止生長。當天氣干旱時,要適當噴水,噴水時避免直噴土壤,以免造成土壤板結,土壤含水量應保持在20%左右。當塑料棚內溫度超過26℃時,應揭開薄膜降溫,中午要揭開塑料棚四角,使其通風換氣。成蕾階段的管理,主要是避免陽光直射,保溫和防蟲、防病。子實體發育階段較適溫度為17~25℃,低于8℃或高于30℃時就會出現死菇。出菇期每天上午8時,必須進行換氣和及時收菇;濕度低時,應在早上或傍晚及時噴水,噴頭要遠離菇床,避免傷害小蕾。采制與包裝竹蓀破蕾開裙一般在凌晨,必須做到隨開隨采。也可將開裙一半的子實體或成熟的菌蛋采收回室內待其全部開裙。采收時,用刀從菌托底部切斷菌索,先輕輕去掉菌帽,然后去掉菌托,留菌柄和菌裙,用濕紗布揩干凈或用清水沖洗干凈,置于墊有白紙的提籃或竹籃里,切不可撕破弄斷。取回后及時分級進行烘干或曬干,烘干宜用低溫烘烤,先用40℃溫度烘烤,半小時翻動一次;以后溫度可慢慢上升到50℃,每隔1小時翻動1次,約烘4小時;溫度降至40℃繼續烘烤約3小時。烘干后,取出攤涼20~30分鐘,待菌體變軟后再分級包裝。鮮竹蓀干燥得率約為2.6%~2.8%。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