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對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幾點思考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多年來,農村信用社為支持“三農”做出了突出貢獻。當前,精準扶貧和普惠金融的開展,更為“三農”帶來了金融扶貧和銀行下鄉的“福音”。農信社貼心為農村經濟服務,離不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
當前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除了農業的弱勢性影響外,還有法制環境欠佳,相關農村金融法律法規不完善;征信體系滯后,缺乏健全的信用登記制度和信息共享機制;誠信意識不強,缺失有效的失信懲罰機制;行政干預過多,導致信貸資金沉淀和損失等一系列詬病。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病態”,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制約了農信社改革創新的步伐,“切診把脈,對癥下藥”需要農村金融工作者不斷提高“醫術”,不斷探索“醫治”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理論和對策。
一、轉換經營理念。當前,省政府精準扶貧,賦予了農信社新的責任和使命,踐行責任,服務社會,農信社要充分發揮“貼近基層、機制靈活”的優勢,創新金融服務機制,探索建立扶貧事業部,認真落實省級行業扶貧再貸款政策,輸送精準扶貧“血液”,大力支持“支農示范園區”的企業和產業聚集區,全面推進富民惠農“三大工程”建設,延伸服務廣度和深度。一是以普惠金融一網通的推廣為契機,建立與現代金融相結合的戰略思維,搭建平臺、助力小微、圓夢創業不斷優化和開發多樣化的信貸產品。二是利用“云計算”,建立大客戶檔案,把存款積分和貸款利率優惠掛鉤,提升服務增值功能,深挖優質潛力客戶。三是以精準扶貧財政專項風險補償金作為撬動銀行扶貧信貸投入的支點,建立完善的“政銀保”風險防控機制,加大對小額扶貧貸款的投放和管理。四是強化金融政策法規教育,全面提高農貸人員的素質和技能,增強農村金融的配套服務,向農民送政策、送技術、送信息,提供多種便捷的支付結算工具、政策宣傳和項目信息咨詢等系列服務。
二、提高服務水平。搞好服務事關農村金融的社會形象,影響到各項經營活動。當前中原銀行,郵儲銀行對“三農”的相繼涉足,加速了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格局,農信社成立60多年來,扎根農村,與“三農”魚水情深,守土有方,守土有責,我們要認真聽取群眾意見,積極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大力推進網點規劃與文明創建,優化組合人力資源和服務設施,引入競爭機制,創建有活力、有動力的營業網點,沉下身子圍繞農民開展金融服務,推進農村金融便利店建設,把存貸款知識、結算知識、理財知識、人民幣辨別真偽知識與殘幣兌換和防范、反金融詐騙宣傳等金融知識送到村莊、地頭。優化布放村鎮農民自助取款終端,大力宣傳和普及POS機、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和普惠金融一網通等快捷的金融服務工具,使他們足不出村存取款,田間地頭能繳費、能轉賬、能查詢,享受“掌中銀行”的金融便利服務。
三、完善金融法律法規。當前,有關農村金融的法律法規不完善,立法上的缺陷,使信用環境的整治難度加大;破產法清算程序把銀行排在最后,也沒明確金融機構對欠債不還的債務人享有破產起訴權;刑法也沒明確用虛假資料騙貸企業的刑事責任;貸款訴訟執行難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逃廢債行為缺乏強有力的威懾手段,金融債權得不到有效維護。政府有關部門應積極推進農村金融立法工作,盡快出臺《合作金融法》等金融法律法規,保護農村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加大農村金融機構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逃廢金融債務和強索貸款等違法犯罪行為,對涉農企業和農民進行“金融掃盲”,切實維護金融債權,為金融服務“三農”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
四、優化征信管理。農村征信系統建設的滯后性是導致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惡化的直接原因,信息不對稱使金融部門缺少企業個人信用信息的正常獲取和檢索渠道,致使社會信用觀念淡薄,受錯誤思想的影響,一部分人采取各種手段騙取銀行貸款,逃廢金融債務;還有一部分抱著超期不還等核銷的錯誤認識,社會缺乏必要的“經濟身份證”。今年6月14日是第10個全國“信用記錄關愛日”,我們要在廣泛開展創建信用企業、信用鄉鎮、信用村和信用農戶活動的基礎上,大力普及征信建設的重要性,不斷探索征信服務信貸的新方法、新舉措,利用大數據、云平臺等現代科技建立健全征信數據體系,共享金融、稅務、公安、房管、土地、車管、保險等行業資源,呼喚全民“珍愛信用記錄、享受幸福人生!”政府部門要配合農村金融工作,切實轉換服務理念,強化服務農村經濟意識,嚴格依法行政,采取動員會、黨紀政紀、法律等形式強化清欠力度,引導和督促欠貸政府部門和人員制訂還款計劃,及時清償欠款,維護政府信用,彰顯社會責任。
五、加大誠信宣傳。誠信是道德責任,是發展機遇,是立業之基。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專項文件懲治“老賴”,以“兩證”(個人身份證、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建立對惡意違約專項治理的長期性、常態化機制,全社會正在努力形成守信激勵和失信懲罰的正向激勵機制。法律對失信者的約束和懲戒,正在維護銀行的金融權益,也在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農村金融干部職工,應積極投身金融生態環境的維護和宣傳中,推動信用文化建設,通過新聞媒體、公共場所等渠道宣傳各類金融違法犯罪活動的嚴重性和危害性,提高企業和農民的自律能力和守法意識,把正反典型作為宣傳工作的突破口,讓誠信企業、誠信農民獲得更多的金融支持,獲得更多的創業服務,讓誠信者得利,讓失信者難行。
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關乎整個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影響到社會和諧的構建。政府、金融機構、司法部門、農村企業和農戶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多個領域不同部門相互配合,積極推進,著力打造維護農村經濟金融發展的共同體。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