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活環境上的不同點?
一、種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活環境上的不同點?
種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并不是兩種不同的類別,種子植物內包含有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因此被子植物的生活環境就是種子植物的生活環境。即使是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它們之間的分別也不在生活環境上,所有的裸子植物生存環境中都是有被子植物存在的。
二、被子植物的結構?
一些典型的被子植物的都是由4部分構成的,分別是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外層部分為花萼,由萼片組成,通常呈綠色,有保護花的作用;內層為花冠,由花瓣組成,色澤鮮艷,有引誘鳥,蟲傳粉的作用;至于雄蕊群,則是由雄蕊組成的;子房或雌蕊群由心皮組成,能接受花粉。被子植物花的各部在數量上、形態上有極其多樣的變化。而被子植物的這些變化則是在進化過程中,不斷地適應蟲媒、風媒、鳥媒、或水媒等傳粉條件,被自然界選擇、保留,并不斷加強造成的。
三、被子植物的特征?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表現在種子上,因為被子植物的種子生長成熟后,外部都有一層皮包裹著,而裸子植物的種子裸露在外,常見的被子植物有玫瑰花、薔薇、月季花、合歡、刺愧、香椿、柑橘、海棠、黃櫨、紫荊花、櫻花等。
四、被子植物的定義?
答: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分為二個綱,即雙子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是植物界最大和最高級的一門。它們在地球上占著絕對優勢。
現在已知的被子植物約有300~450科,1萬多屬,約25萬種.有真正的花是被子植物獨具的特征,故又稱有花植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大部開花植物都是被子植物。
如供我們食用的谷類、豆類、薯類、瓜果和蔬菜等。例:胡楊、楓楊、毛白楊、山楊、加楊、鉆天楊、旱柳、垂柳、白樺、榆樹、榔榆、桑樹、無花果、玉蘭、廣玉蘭、白玉蘭、含笑、鵝掌楸、南天竹、牡丹、山茶、懸鈴木、山楂、石楠、枇杷、蘋果、桃、李、杏、垂絲海棠、西府海棠、貼梗海棠、梨、薔薇、月季、玫瑰、櫻桃、櫻花、日本晚櫻、合歡、紫荊、刺槐、柑橘、臭椿、香椿、楝樹、黃櫨、雞爪槭、冬青、大葉黃楊、黃楊、雀舌黃楊、棗、葡萄、木槿、紫薇、石榴、紅瑞木、珙桐、杜鵑、金銀花、柿樹、連翹、迎春、丁香、女貞、茉莉、桂花、夾竹桃、梔子、泡桐、凌霄、鳳尾蘭、毛竹、紫竹、棕櫚、椰子等等。
五、被子植物的概念?
植物界最高級的一類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級的一類,是地球上最完善、適應能力最強、出現的最晚的植物;被子植物與人類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被子植物(學名:Angiosperms),又名開花植物或有花植物。(以前的生物學分類稱“被子植物門”,而現今被歸為一個演化支。)是有胚植物中為數最多且最為人所知的一種,是植物界最多樣化的種類,約有304000種。
開花植物是現時地球上演化最先進及最具優勢的植物種類。開花植物和裸子植物一起合稱為種子植物。開花植物可以由一系列的衍征將其與其他的種子植物相區隔。
在我國,被子植物可提供食物的達2000余種。由此可見,被子植物對于人類來說是不可缺少的植物。
六、蝶蛹的生活環境?
蝶蛹幼蟲的棲息場所,一般都很隱蔽,因此,在野外不很容易找到個別幼蟲。有些蝶類的幼蟲常有綴葉為巢而隱居其中的習性,綴葉的方法因蟲種各有不同,有綴一葉的,有綴數葉的,各有各的式樣或技巧。
香蕉弄蝶幼蟲能將香蕉葉的邊緣褶黏成巢而隱居其中,稻弄蝶則常綴聯數葉而巢居其中。
有巢居習性或結網群棲習性的幼蟲,它們都在棲息處的近旁取食,絕不遠出,一有驚動,立即退人巢內躲藏,這與一般蝶類的棲息習性完全不同。
七、柚子的生活環境?
柚子的生長條件: 柚子喜歡生長在溫暖潮濕的地方,每年春秋雨季時栽培最為適宜,這樣可以吸收很多的水分。柚子樹屬亞熱帶常綠果樹。在中國南從海南、北至陜西漢中,東從臺灣省,西至青藏高原東南的察隅都有柚分布 柚子簡介: 柚子(學名:Citrusmaxima),又名文旦、香欒、朱欒、內紫等。是蕓香科植物柚的成熟果實,產于我國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浙江、四川等南方地區。柚子清香、酸甜、涼潤,營養豐富,藥用價值很高,是人們喜食的水果之一,也是醫學界公認的最具食療效果的水果。柚子茶和柚子皮也都具實用價值,且可入藥。
八、賣炭翁的生活環境?
你好!
可憐的賣炭翁,天氣越來越冷,但是官吏還是不斷的公開掠奪,這讓他怎么活啊,他每天更努力的燒炭,那又有什么用~~~
~ 一次的搶到成功,讓官吏更囂張,他們一次次的來搶,賣炭翁哪里受得了,為了生計,他決定逃離這里,可是,他被攔截下來,還被責問:“你為朝廷燒炭還有怨言?”
他被關押在牢里,他身上那單薄的衣服保不了暖,他活活的凍死了。
九、箭魚的生活環境?
劍魚(學名:Xiphias gladius),亦稱“箭魚”。是世界上熱帶、亞熱帶海洋中一種常見魚類,因其上頜向前延伸呈劍狀而得名。
1劍魚的生活習性
大洋性中上層暖水性洄游魚種,會季節性越冬洄游,夏季向偏冷海域進行索餌洄游,秋季向偏暖海域進行產卵和越冬洄游,一般生活于18℃-22℃的暖水海域,但亦發現其耐溫性佳,偶然可發現于水溫5℃-10℃之間的冷水域,仔魚多出現于24℃以上溫度的海域。活動范圍很廣,一般深度為200-600m,但也有深度大于650m的,最深可達800米,在臺灣東部流經的黑潮海域內很多。居于大洋、深海和近海沿岸。劍魚是它們深度范圍內的頂端食肉動物,食物包括其它遠洋魚類、金槍魚、蜞鰍、飛魚、魷魚和其它頭足類動物和甲殼類動物。劍魚擁有敏銳的視力,用以觀察獵物,它們“白色”的肌肉為它們的突擊活動提供能量。劍魚使用它的利劍攻擊獵物,把獵物撕成碎片或者整個吞食。劍魚在白天取食。它們在海水上下擾動,許多小蝦、魚和魷魚因為光線強度的改變而不能成功地躲避捕食者,最終成為劍魚的食物。
2劍魚的外形特征
劍魚,亦稱“箭魚”,體短壯,尾柄短細,平扁,每側具一發達的中央隆起脊,無其它小隆起脊。吻部向前延長為扁而尖銳之劍狀突出。眼大,齒細小,隨著成長而逐漸消失,成魚則不具頜齒。無鰓耙。領先背鰭基底短,呈三角形,與第二背鰭分離甚遠,第二背鰭小,位于體的后部;胸鰭低位;無腹鰭;尾鰭深分叉而有力,尾柄末端上下具深凹。體背及體側呈黑褐色,體腹側呈淡褐色。領先背鰭鰭膜暗褐色,余鰭褐色或暗褐色。劍魚一般身長3米,最大身長可達5米,最大重量約650千克,雌性通常比雄性更大。在太平洋,發現最大的劍魚。測量身長平均為1.2-1.9m。大西洋的劍魚重量能達到320公斤,但在地中海,成年劍魚的體重通常不到230公斤。
十、蟋蟀的生活環境?
大蟋蟀在我國廣東、廣西、福建、海南、貴州、云南及臺灣都有分布,巴基斯坦、馬來西亞、越南等國也有分布。
大蟋蟀常棲息于土質疏松,植被稀少的沙質旱地或花生、豆類等多種農作物的田畦、果園、苗圃的地面上。它常在土中挖深穴而居,主穴可深達80~100厘米。
此蟲危害植物的根、莖和嫩葉,咬食松、杉、樟、橡等樹木及麥、稻、花生、豆類等農作物和蔬菜,是一種著名的害蟲。雌蟲、雄蟲大多分穴而居,雌蟲將卵產在洞穴內。
大蟋蟀晝伏夜出,夜間雄蟲在洞穴口處以鳴聲引誘雌蟲出洞而進行交配。其洞為如手指粗的圓洞,洞口用松土堆蓋,不易尋得。其鳴聲渾厚而洪亮,為“句句句句”,節奏較快,連續不斷,常可持續20~30分鐘,粗聽象似蟬鳴。
此昆蟲性情兇猛,有自相殘殺的習性,除了剛孵出的若蟲外,其成蟲、若蟲都各自挖掘洞穴,只有交尾時才雌雄同居。它們常在洞口覓食,常將嫩枝切斷拖回洞內啃食和貯備。
大蟋蟀約幾天出洞1次,喜歡悶熱的晴天和溫暖的氣候,在天黑后出洞,刮風下雨深居洞內不出。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