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理念?
深度學習是一種主動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學習,關注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成為當前教學理論的研究熱點。但從實踐層面來看,很多中小學校對什么是深度學習、如何開展深度教學,還存在諸多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認識。本期專題從深度學習的本質、理念、模式等方面,探討如何將深度學習貫穿到基礎教育體系中,供讀者參考。
從深度學習走向深度教學,一方面是教與學的一致性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當前中小學課堂教學普遍存在的局限性決定的。教與學的關系既不是對立關系,也不是對應關系,而是一種具有相融性的一體化關系,離開了教無所謂學,離開了學也無所謂教。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深度學習需要建立在教師深度教導、引導的基礎之上。從本質上看,教育學視野下的深度學習不同于人工智能視野下的深度學習,不是學生像機器一樣對人腦進行孤獨的模擬活動,而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知識進行的“層進式學習”和”沉浸式學習”。“層進”是指對知識內在結構的逐層深化的學習,“沉浸”是指對學習過程的深刻參與和學習投入。離開了教師的教學和引導,學生何以“沉浸”?因此,深度學習只有走向深度教學才更具有發展性的意義和價值。同時,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課堂教學改革依然存在著諸多表層學習、表面學習和表演學習的局限性,“學習方式的轉變”往往演變成了教學形式的改變,諸如教與學在程序上的簡單翻轉和在時間上的粗暴分配。其所體現出來的知識觀、價值觀、教學觀、過程觀依然陳舊落后,以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學科思想和學科經驗的融合為核心的學科素養依然未能得到實質性的滲透。
深度教學的“深度”是建立在完整而深刻地處理和理解知識的基礎之上的。艾根在深度學習的研究中,首次從知識論的角度,論述了深度學習的“深度”的涵義。他認為“學習深度”具有三個基本標準,即知識學習的充分廣度(Sufficient Breadth)、知識學習的充分深度(Sufficient Depth)和知識學習的充分關聯度(Multi-Dimensional Richness and Ties)。這三個標準,也是深度學習的核心理念。
第一,知識學習的充分廣度。充分的廣度與知識產生的背景相關,與知 識對人生成的意義相關,與個體經驗相關,也與學習者的學習情境相關。如果教學把知識從其賴以存在的背景、意義和經驗中剝離出來,成為純粹的符號,便成為無意義的符號、無根基的概念知識。知識具有強烈的依存性,無論是自然科學的知識還是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的知識,都是特定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歷史背景及其特定的思維方式的產物。離開了知識的自然背景、社會背景、邏輯背景,前人創造的知識對后人而言幾乎不具有可理解性。隨著深度學習的興起,旨在以廣度促進理解的“無邊界學習”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可見,知識的充分廣度,其實是為理解提供多樣性的支架,為知識的意義達成創造了可能性和廣闊性基礎。
第二,知識學習的充分深度。知識的充分深度與知識所表達的內在思想、認知方式和具體的思維邏輯相關,深度學習把通過知識理解來建立認識方式,提升思維品質,特別是發展批判性思維作為核心目標。所以說,深度學習是一種反思性學習,是注重批判性思維品質培養的學習,同時也是一種沉浸式、層進式的學習。深度學習強調學習過程是從符號理解、符號解碼到意義建構的認知過程,這一過程是逐層深化的。
第三,知識學習的充分關聯度。知識的充分關聯度,是指知識學習指向與多維度地理解知識的豐富內涵及其與文化、想象、經驗的內在聯系。知識學習不是單一的符號學習,而是對知識所承載的文化精神的學習。同時,通過與學生的想象、情感的緊密聯系,達到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從廣度,到深度,再到關聯度,學生認知的過程是逐層深化的。所謂意義建構,即從公共知識到個人知識的建立過程,都需要建立在知識學習的深度和關聯度之上。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