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對生物影響的例子?
光是一個十分復雜而重要的生態因子,包括光強、光質和光照長度。光因子的變化對生物有著深刻的影響。
1.光強的生態作用與生物的適應
(1)光強與植物
光對植物的形態建成和生殖器官的發育影響很大。植物的光合器官葉綠素必須在一定光強條件下才能形成,許多其他器官的形成也有賴于一定的光強。在黑暗條件下,植物就會出現“黃化現象”。在植物完成光周期誘導和花芽開始分化的基礎上,光照時間越長,強度越大,形成的有機物越多,有利于花的發育。光強還有利于果實的成熟,對果實的品質也有良好作用。
不同植物對光強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根據植物對光強適應的生態類型可分為陽性植物、陰性植物和中性植物(耐陰植物)。在一定范圍內,光合作用效率與光強成正比,達到一定強度后實現飽和,再增加光強,光合效率也不會提高,這時的光強稱為光飽和點。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剛好與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時的光照強度稱為光補償點。陽性植物對光要求比較迫切,只有在足夠光照條件下才能正常生長,其光飽和點、光補償點都較高。陰性植物對光的需求遠較陽性植物低,光飽和點和光補償點都較低。中性植物對光照具有較廣的適應能力,對光的需要介于上述兩者之間,但最適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長。
(2)光強與動物
光照強度與很多動物的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些動物適應于在白天的強光下活動,如靈長類、有蹄類和蝴蝶等,稱為晝行性動物;另一些動物則適應于在夜晚或早晨黃昏的弱光下活動,如蝙蝠、家鼠和蛾類等,稱為夜行性動物或晨昏性動物;還有一些動物既能適應于弱光也能適應于強光,白天黑夜都能活動,如田鼠等。晝行性動物(夜行性動物)只有當光照強度上升到一定水平(下降到一定水平)時,才開始一天的活動,因此這些動物將隨著每天日出日落時間的季節性變化而改變其開始活動的時間。
2.光質的生態作用與生物的適應
(1)光質與植物
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利用光譜中所有波長的光,只是可見光區(400-760nm),這部分輻射通常稱為生理有效輻射,約占總輻射的40-50%。可見光中紅、橙光是被葉綠素吸收最多的成分,其次是藍、紫光,綠光很少被吸收,因此又稱綠光為生理無效光。此外,長波光(紅光)有促進延長生長的作用,短波光(藍紫光、紫外線)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并抑制莖的伸長。
(2)光質與動物
大多數脊椎動物的可見光波范圍與人接近,但昆蟲則偏于短波光,大致在250-700nm之間,它們看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