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對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
生態本身就是經濟,要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
一是要持續推進貧困地區生態發展和綠色發展。創新生態扶貧舉措,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鞏固提升貧困地區生態資源優勢,培育發展綠色生態產業,促進生態要素向經濟發展要素轉變,讓生態環境優勢成為貧困地區生態經濟優勢。就目前來看,要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夯實脫貧攻堅基礎的抓手,生態扶貧推動脫貧減貧,切實提高脫貧攻堅質量,實現脫貧攻堅和污染防治攻堅雙贏,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讓良好生態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點。
二是大力推進生態振興和美麗中國建設。堅持既要GDP又要綠色GDP理念,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發展,既要著眼當下,也要考慮長遠,切實擔負起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任,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看得見山、看得清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
三是大力推進全國人民自覺環保意識。建設美麗家園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夢想,要把建設美麗中華切實轉化為全民自覺行動,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讓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內化于人民群眾心中,外化于人民群眾行為習慣,推動形成生態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文章《環境保護要靠自覺自為》中提到,任何規則的遵守,既需要外在的約束,也需要內在的自覺。因此,生態環境保護必須要建立在廣大人民群眾普遍認同和自覺自為的基礎之上,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和更好的效果,這就需要讓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成為全民共同的價值理念,全社會擔負起保護生態環境的共同責任,重視生態規律、自覺注意環境衛生、善待地球生命、自發節約資源等等,使生態價值觀成為人們的一種行為準則。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要通過提升宣傳教育力度、開展全民綠色行動、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健康新風尚,不斷推動綠色發展新理念深入人心,為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營造良好氛圍,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